在抗日战争最关键时期,日本侵华日军,一面积极推行对蒋介石的诱降渗透,一面以大规模军事行动和对重庆、成都进行狂轰滥炸,逼蒋求和。
“东方慕尼黑阴谋”的乌云笼罩着中国大地。
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身处大后方的川南李庄,也掀起了一阵一阵的抗日**。同济大学师生不仅在“工医救国”“教育兴邦”,而大批的毕业学生进入军工制造业,参加武器弹药的生产,为抗日战争中提供了军事实力的支援。在那时就有“十军工、九同济”之称。
在李庄的不少热血青年学子,他们投笔从戎,慷慨从军,投身抗日战场。罗南陔也号召组织当地青年,加入抗日队伍,为保家卫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避免“投降”危险,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粉碎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施行的“囚笼政策”。我华北军民在八路军的领导指挥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诡计。
这次战役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给予了沉重的打击,打出了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在战略上,八路军有力地支持了国军正面战场,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
日军占领贵州独山,威胁陪都重庆,时局危急。前方的将士在铁血抗日杀敌,而李庄又何尝不是。李庄的乡绅们、先生们、学者们各尽本分、各司其职,也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篇章。
1944年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已进入关键时期。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垂死挣扎,以重兵对河南、湖北、广西等地大举进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家发出了从军报国的号召。
在“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感召之下,深深地感动了李庄人民。李庄组织了一次盛大空前“保家卫国、打击日寇”的誓师动员大会。
1944年12月19日。李庄禹王宫门前。一场参军誓师动员大会正在隆重举行。
此时在李庄担任同济大学的校长徐涌明,号召鼓励同济学子报名参军,投身抗日战场,打击日本鬼子。
在禹王宫搭起誓师动员大会的台子,在台子的两边柱子上,分别写着“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大幅宣传标语。
首先站在台上演讲的是同济大学教务长蔡其恕。他正在发表**演讲: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办,十万青年十万军,保家卫国上战场的誓师动员大会。抗日战争已经打了7年了,我无数的抗日军民,在抗日战场上,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奋勇杀敌,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的生死大战,彻底粉碎了日本鬼子叫嚣占领整个中国的阴谋。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不屈强暴的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不仅仅要读书报国,应也立即站起身来,保卫国家,扛枪打仗,奔赴抗日战场!
教务长蔡其恕的动员演讲刚结束,罗南陔就站上了讲台。他讲:
李庄的父老兄弟们,这几年虽然为文化抗战,做出了牺牲和贡献。我们不但要出力,还要出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动员自家的男儿,踊跃报名参军,投身抗日前线,彻底打败小日本。我已动员了刚从同济附属工业高中毕业的儿子,罗萼芬报名参军。
罗南陔还在台上讲演时,他的儿子罗萼芬就跳上台子,振背高呼:“我要报名,我要参军,我要上战场,打击日本鬼子!”
台上,站满了上千人群,他们也高举手臂,异口同声地呼喊:“我要报名,我要参军,我要上战场,打击日本鬼子!”
口号声,铿锵响亮,回**在李庄镇上空,经久不息。
呼喊声,声威大震。现场场面壮观激烈,人心振奋。
——杨宝琳,同济大学的老师,是德国留学归来的工学博士。他第一个冲到报名处:“我要报名参军!”
杨教授是东北人,曾在德国留学,在李庄教汽车和航空专业。他一想起沦陷的家乡和亲人,杨教授就悲愤欲绝,只恨自己不能上战场杀鬼子。今天,在李庄举行报名参军动员大会上,杨博士才有机会实现投笔从戎、到抗日前线杀敌的愿望。
当杨宝琳接受报名的军官问:“你是一位博士,应该在大学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何要当兵,上前线打日本鬼子?”
“报名参军,是每一个国民应尽的义务。”杨宝琳斩钉截铁地回答。
这天,同济师生、各科研机构人员、李庄镇青年,他们个个热血沸腾,踊跃报名参军。
史语所的考古学家吴金鼎,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奋然投笔从戎。在他看来,抗日工作现在已比考古更为重要。
——教务长蔡其恕的两个侄子,蔡祖欢和蔡祖德,携手并肩,同时报名。1944年春,蔡祖欢的堂弟蔡祖德,考进同济大学也来到李庄,在德语补习班上课。这一年,抗日战争到了最艰苦的阶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
——傅斯年的侄子傅乐德跟随傅所长多年。这天他也排队报名。傅斯年勉励他说:你能响应国家号召,投笔从戎,上前线打击日本鬼子,把小日本从我们家乡打出去,为早日光复我国领土,杀敌立功!
这天,仅同济大学就有近700师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报名参军。最终批准了365人参军,投笔从戎。
1945年1月19日,李庄人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欢送抗日战士入伍仪式。
——这天,同济学子等几百名热血青年应征入伍。出发前在江边的足球场上,整装列队,集体宣誓,气宇轩昂。
时任同济大学校长徐诵明,当场给每个入伍学生,颁发了盖上“国立同济大学”大印的《从军学生肄业证书》。证书上的内容写明“如今后退伍的学生,愿意继续上学,同济一律准予复学”。
徐校长站在出征队伍的前面,饱含热泪,亲自送别。他对同学们饱含深情地说,今天你们整装待发,奔赴抗日战场,祝福你们杀敌立功,早日胜利归来!
——这天,傅斯年亲自为侄儿傅乐德披红戴花,欢送他奔赴军营。
——这天,罗萼芬等13个李庄青年人,站到了参军队伍的行列。罗南陔拿着自己亲笔题写、制作的“吾儿参军上战场,抗日杀敌保国家”的旗帜,交到罗萼芬的手中。
——这天,罗南陔等李庄的父老乡亲们,捧起一碗碗李庄白酒,献上祝福,为参军入伍的热血男儿们壮行!
——这天,参加青年远征军的青年学子。他们在当地父老乡亲、同济大学等机构的热烈欢送中,带着父老乡亲的嘱托,登上了在李庄码头承载的轮船,开赴四川泸县203师受训。
站在长江边欢送的人群,深情地望着载着从军的轮船,渐渐地在长江中远去。他们仍然站在江边,个个挥手祝福。
送别儿子从军入伍,送别亲人奔赴抗日战场。李庄人民日日期盼,夜夜祈祷。期盼他们投身战争,杀敌立功;祈祷他们平安无事,早日凯旋。
欢送青年学生参军,李庄民众表现出高昂热情。
同济大学的学生,却用歌声来欢送同学奔赴抗日战场——
秋风起,秋风凉
民族战士上战场
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
帮助他们打胜仗
打胜仗,杀东洋
收复失地好还乡……
1945年8月15日。
这天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日子!
在这天夜幕里,“平安无事——平安无事——”的喊声,声声喊响,传送到李庄镇上的各个角落。
这是两个寻夜联防队员的喊声。他们提着竹梆子,一路喊、一路敲,告诉李庄人,今夜平安无事。
李庄人民知道,美军在广岛投掷了原子弹;苏联红军乘势攻入东北……日本鬼子缴械投降的日子,就像躲在树子上的蚂蚱——过不了秋天!
小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从那时起,他们的日子就像黄瓜打锣——越来越短。
这年头,李庄为了防火防盗防汉奸,设立了保甲制度。
这天晚上的两个更夫,就是李庄黑夜里的哨兵。两个哨兵,走在李庄的大街小巷,商铺门前,穿行在古建筑群落中,在黑夜里警惕地巡逻。
两个哨兵小心翼翼地一路巡逻。他们偶尔抬头,看见有的窗口,仍然闪动着蒙蒙灯光,闪闪忽忽。一个哨兵说,那里好像是同济大学黄席椿教授的宿舍。
哨兵的眼睛看得准,从那个窗口映出的灯光就是黄教授的。黄是同济大学电机系主任,他组织成立了同济青年广播新闻社,任该社名誉副社长。
李庄地方偏僻,消息闭塞。在这种情况下,黄教授就组织工学院电机系学生,购买来电子产品零部件,指导学生动手组装了收音机。有了收音机后,黄教授牵头组织成立了广播新闻社,也是李庄的战时通讯社。社里的成员均为同济大学学生,共12人。
新闻社的主要任务是收听国内外时局消息,及时记录并刻印成传单,散发到驻李庄各文教机构、老百姓手中。
这天晚上,黄教授还没有休息,还在夜幕下研究看书。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台他自己装的收音机。每当他看书疲倦时,想睡瞌睡了,黄教授就打开收音机,收听播报的节目。此时,他突然听到收音机里,一个女播音员发出高亢激动、振奋人心的声音——
各位听众,现在播报一条重大新闻:日本天皇裕仁召开最高御前会议,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向中美苏英等盟国宣告无条件投降……
“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抗战胜利了!”黄教授抖地从凳子上站起来,几步就冲出房门,跑到李庄黑夜的街上,几乎是发疯地喊叫:“日本投降了!乡亲们,八年抗战,我们终于胜利了!”
两个寻夜的哨兵,突然看见有人推门而出,蜂拥街上。他们还以为有强盗出没,又警觉地、使劲地、咚咚咚咚——敲响了竹绑,并一路小跑。
跑了一段路后,其中一个哨兵说:“听,有人在喊日本鬼子投降了。”旋即,他们站稳不动,仔细一听:“日本投降了!乡亲们,八年抗战,我们终于胜利了!”
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增添了两个哨兵的力量。他们高举手中的竹绑,更加用力地敲起梆梆声。他们一边敲,一边高喊:“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抗战胜利了!”
他们的高喊声,敲醒了万籁俱寂的黑夜,犹如一轮红日穿云破雾,照亮了李庄夜幕的天空。
这口憋了八年的闷气,黄教授、两个寻夜的哨兵,他们打开胸腔,扯起嗓子,高声大喊。他们的声音像振聋发聩的雷声砸响。
同济大学的同学,喜闻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后,他们连夜赶刻钢板,印发日本天皇颁发的《日本投降书》——
朕深监于世界之大势与帝国之现状,欲以非常之措置,收拾时局,兹告尔忠良之臣民。朕已命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接受其联合公告,盖图谋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眷眷不忘者。曩者所以对美、英二国宣战,实亦出于庶几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至若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纵有朕陆、海将兵之勇战,朕百官有司之奋勉,及朕一亿众庶之奉公,各自克尽最大努力,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新使用残虐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若仍继续交战,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亦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此朕之所以卒至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也,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协力共图东亚解放之各盟邦,不得不表遗憾之意,念及帝国臣民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族,五内为裂,而负战伤、蒙灾祸、失家业者之生计,亦朕所深为轸念者也。惟今后帝国将受之苦难,固非寻常,朕亦深知尔等臣民之衷情。然时运之所趋,朕欲耐其难耐,忍其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之基,朕于兹得以护持国体,信倚尔等忠良臣民之赤诚,常与尔等臣民共在。若夫为感情所激,妄滋事端,或同胞互相排挤,扰乱时局,因而迷误大道,失信于世界,朕最戒之,宜念举国一家,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将来之建设,誓期发扬国体之精华,勿后于世界之潮流,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之。
印发的《日本投降书》号外,他们立即连夜跑上李庄大街小巷、居民农舍,遍地散发,满天纷飞。人人纷纷争抢,个个传阅。
罗南陔伸出手,抓过一张《日本投降书》,打亮马灯,高声朗读……
罗南陔的朗读声,不时被民众高呼“日本鬼子投降了!八年抗战胜利了!”的口号声淹没。
——那些涌向黑夜的人,口号声声,振聋发聩,吼破嗓子,喊出八年抗战心底的郁闷;
——那些像疯了的男女,见人拥抱、互相捶打,让胜利的喜悦,实实在在地砸在身体上,让痛快宣泄淋漓。
——游动的人群中,出现一个有滑稽的外国人。他是从德国柏林的医学院,应聘同济大学的教授——史图博。他个子高,身材瘦,黄头发全部竖立,像是振臂高呼的手。他把自己当成一个中国人,与同事学生一起,享受中国抗战胜利的喜庆。
与此同时,傅斯年、梁思成在重庆,也获悉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
傅斯年那天到中央研究院总部办理公事,晚上回到“聚兴村”的住所。他吃过晚饭之后,在住家背后的山坡上散步。抬眼远眺,山城的灯火通明,夜景美丽,这里比起板栗坳来,如若仙景。
傅所长的心情,也像山城夜色的灯火一样,照亮很远。他一边散着步,心里想着这几年来,由于日本鬼子的侵略,让许多国人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带着史语所,一路漂流,好不容易漂到了李庄,才算安定了几年。可寄居李庄的日子,何时才是头啊。
抗日战争已经打了八年了,我们的抗战何时才能听到胜利的消息?他想着走着,心中自然有些伤感。突然,从山下升起了一团火焰,照亮了他脚下的路。随即,又是一阵噼噼啪啪,响个不停的鞭炮声,传入他的耳朵。声音由小渐大,由远至近。他不由猛地一惊:这是什么节日?
“日本鬼子投降了!抗日战争胜利了!”这呼喊声,随着鞭炮的响声,同时传入了傅斯年的耳朵里。他猛然惊喜:“日本鬼子投降了!抗日战争胜利了!”
胜利的消息,突然降临,傅斯年也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欣喜若狂,精神振奋。狂喜的心情,带着他来到庆祝胜利的流行人群里,跟着他们一路振臂高呼,一路狂欢。
大街小巷游行庆祝的人流中。有的举着抗战胜利的纸旗,有的伸出V形的手势。鞭炮响声,焰火光芒,在空中交织,布满了欢庆的天空。
傅斯年加入了游行的人群中,一改平日的斯文,豪放地宣泄心中的狂喜,振臂高呼、大喊大叫。到了半夜时分,参加庆祝狂欢的游行人群,才慢慢散去。
傅斯年回到“聚兴村”的住所时,仍然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不能平静。于是,他就从柜子取出一瓶从李庄带到重庆的五粮液酒,拧开酒瓶,咕嘟咕嘟地往嘴里倒。
傅斯年是个山东大汉,平时喜好喝几盅。在这天降大喜之时,他也许是庆祝,也许是忘情,也许是兴奋,也许是豪放。总之,酒瓶一直往张着的嘴里倒,就像酒瓶里似装着的“日本鬼子”,他必须一口气把它“消灭干净”。
同日夜晚,梁思成也在重庆,他同美国朋友费正清等人一起,在重庆南岸驻美大使馆聚会,共进晚餐。
重庆是出名的“火炉”,尽管到了晚上,天气的热浪照样给人洗澡。他们吃过晚饭后,就在大使馆门前的一棵大树下乘凉。他们交谈着,辩论着:苏联对日宣战;美军又在日本长崎岛投下了原子弹;《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人投降……
正当他们热烈地讨论时,却被更加热烈的鞭炮声搅和。
梁思成和他的几个朋友,同时像猎犬一样警觉地站立起身,竖起耳朵去捕捉传来的声音。远远地,传来了鞭炮声,还有焰火升空。难道是报警?难道又有空袭?
“不是!”他听到了欢呼声。梁思成说:“日本人投降了!抗战胜利了!”
噼啪噼啪的鞭炮庆祝声,此起彼落的高声狂欢声,他们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这种声音,传遍了整个山城。
“日本人投降了!抗战胜利了!”一直憋了八年的闷气,梁思成终于歇斯底里地吐了出来。可是,这胜利的消息传来时,他却没有与心爱的妻子在一起,享受这巨大的幸福时刻。
梁思成很快回到了中央研究院招待所。他发现这里的学者们,还在高兴地笑呀、跳呀、唱呀、闹呀、打呀……他也加入其中,共同庆祝,享受胜利的喜悦。
当晚,梁思成得悉有一架运输机,第二天要从重庆运物资到宜宾。于是,他就立即去找傅斯年,请其联系,回到李庄同夫人和同事们,一起庆祝抗战胜利。
傅斯年因为还要参加国会,暂时不能离开重庆。他就对梁思成说:“我马上给你联系,一定让你赶上飞机。你回去后,代我向同仁们问好祝福!”
“行!我归心似箭,请傅所长明天给李庄发封电报,派一辆车到菜坝机场接我。”
“好!我给罗南陔发电报,叫他去找刘团长派车,到机场接你。”
“谢谢!”傅斯年用一双厚实的大手,同梁思成握手话别。
中央研究院等单位住在板栗坳,他们是在第二天清晨才知悉抗战胜利的特大喜讯。董作宾清早就喊来几个学生,拿出几个大碗磨起墨汁。然后,他扯出**的被单,把手伸进装着墨汁的碗里,在那张白床单上,涂写出两个字——胜利!然后,他把被单做成一面旗帜,带头冲出板栗坳,向李庄镇奔去,会同镇上的人,一起参加庆祝。
史语所的教授、学生们一路浩浩****,一路振臂高呼:“日本鬼子投降了!我们胜利了,抗战胜利了!”
在奔跑的队伍里,平日温文尔雅,不露声色的逯钦立,紧跟在董教授身后,数逯钦立的嗓门最响,手臂举得最高。
第二天清早,梁思成就乘坐一辆军车,赶到了重庆白寺驿机场。在空中飞行约40多分钟后,飞机就在宜宾菜坝机场停机着陆。
梁思成匆匆地走出菜坝机场,就看到刘团长的车等候着他。梁上车后激动地对司机说:“抗战胜利了,兄弟知道不?”
“知道知道。昨天晚上,李庄就热闹得翻了天啦。”
“好!知道就好。请你开快点,我们回去参加李庄的庆祝活动。”
一辆军用吉普车,在川南山间的一条简易公路上,一路普普普地前进。车身的后面,卷起的沙尘,一路追着跑,把那辆吉普车,送到了李庄。
车到了李庄后,梁思成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病体,一路小跑回到了月亮田:“徽因,跟我一起去李庄,参加镇上举行的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活动。”
“好!叫人马上抬我去!”林徽因对丈夫说。她住在月亮田6年了,因为长期卧病在床,还从来没有到过距离住地两里外的李庄街上。
一辆滑竿(轿子)从月亮田抬起,林徽因坐在滑竿里。她在心里告诉为抗日而牺牲的当飞行员的弟弟林恒:“三弟,你在九泉之下,听到了我们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吗?安息吧,我们胜利了。”
林徽因想起了她与梁思成结婚后,因父亲林长民已去世,母亲与三弟林恒便跟他们夫妇一起生活。
林恒中学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机械系,准备走实业救国的路子。“七七事变”时,已考取清华的林恒,受抗日爱国思想鼓舞,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又去报考航空学校,成为中国空军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
当时学校门口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贪生怕死莫进来”。进了空军航空学校之后,个人的生命就属于国家了。
然而,战时后方的空气,毕竟严峻多于欢乐。抗战初期,空军后勤部门有的长官盗卖零件、汽油,使后勤工作难以保障,飞机经常发生故障。最使林恒他们焦虑和愤慨的是,由于当时政府的无能,使得空军装备极端落后。
淞沪抗战后,中国空军能参战的飞机已所剩无几。飞行员驾驶着由民用机改装的战机,远不能同日本侵略者匹敌。面对猖狂的日本空中强盗,当时后方许多人曾寄希望于美国的援助,希望却一年又一年地落空,直到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才对中国空军伸出援手。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航空学校南迁。1939年夏天,林恒随学校迁到了昆明。1940年春天,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同班100多名学员中,名列第二。短短几年时间,林恒历练成为一个老练的空军驾驶员。
那个时候,传说空军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战死,平均只有六个月。林恒的许多飞行员同学,甚至来不及参加一次像样的战斗,就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对这个每天出生入死的职业,林恒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梁林夫妇曾在晃县遇到那些航校学员,从此他们结成了“逃难友谊”。来到昆明后,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他们用模型一遍遍比画着,设想着各种各样的战斗场面,还邀请梁思成、林徽因做参谋。他们在昆明毕业时,梁林夫妇被邀请作为“名誉家长”,出席毕业典礼。
在昆明时,林恒有时就带着那些同学到姐姐家里玩,也听他们诉说乡愁和苦闷。没想到此后不到两年,这批空军战士先后壮烈牺牲了,最后一个幸存者,也在衡阳战役中被击落失踪……
1941年,在成都的一次空战中,由于后方防空警戒系统的不足,大批日机已经飞临成都上空,我军仅有的几架驱逐机才得到命令,仓促起飞迎战。
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我空军飞机即在双流上空与敌机展开激战。
在双流机场,时任空军第五大队第17中队少尉飞行员林恒,接到命令对日机进行反击。他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当他驾机刚从跑道上起飞时,就被日机击中坠落,壮烈殉国,年仅26岁。
林恒牺牲的噩耗,部队当时通知梁思成。他没敢把三弟牺牲的消息立刻告诉妻子,而是借故到重庆出差,匆匆赶往成都,去收拾林恒的遗物:一套军礼服,一把毕业时由部队配发的“中正剑”。
梁思成在成都双流机场,悲情地收殓了林恒的遗体,请人帮助,把三弟的遗骸,埋葬在机场附近的一座荒山上……
林徽因坐在轿子里,泪倾胸怀。她为抗日战争胜利喜泣,为抗战而献身的三弟悲泪:“四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这四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而是他人在时代中碾动/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
林徽因为抗战献身的三弟林恒写诗,也是为中国飞行员以身殉国的感慨。
梁思成跟着抬滑竿的人一路小跑。他边跑边对妻子说:“徽因,这盼望已久的喜讯,这普天同庆的场面,会带给你新的安慰、新的希望,甚至能让你的身体,从此出现奇迹。”
丈夫的关切,才把林徽因从沉思三弟的过往,切回到去李庄的路上。她抬起头,用手帕抹去满脸倾泻的泪水,仿佛听到镇上传来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欢呼声。她的脸上,绽放出“四月天”的景色。
滑竿把林徽因抬到李庄的一棵大黄桷树下。
庆祝胜利的游行人群,一批一批地从林徽因的身旁走过。她坐在轿子里,撑住病体,对庆祝的人们举手行礼,以奔泻的喜泪,释放心中的喜悦心情。
在欢庆的人群中,林徽因看到了儿女、侄子、小叔、学生、同事们,张开着一张张狂欢喜庆的笑脸。
罗南陔、张官周、杨惠君、李清泉等李庄绅士,他们也走在游行的人群中,扯着嗓子喊:“中华民族万岁!抗日战争胜利万岁!”
罗南陔冲在游行人群的前列,也顾不了一个绅士的斯文,忘乎所以地疯狂,竟然脱掉身上的衣服,举在手中挥舞,摆动着稍瘦的身体,迈着像扭秧歌舞式的步伐,实在是滑稽搞笑。
万人空巷,李庄不眠。人们邀邀约约,打打闹闹,声声嘶喊,疯疯狂狂,走在泥泞的田间小路,奔跑在庄稼地头,汇集到长江边上同济大学的运动场上。欢庆一场苦难的终结,一个民族新的开端。
“中华民族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抗日战争胜利万岁!”人人振臂高呼。
同济大学学生吴熙瑞,马庭元这对恋人,他们把自己身上仅有的钱,全都拿出来,到街上买了几大包李庄著名小吃——哑巴花生,无论男女老幼,见人就送。这是他们来李庄以来,做得最潇洒、最畅快、最疯狂的事。
平时那些烟酒不沾的先生们,这一天终于打破了戒律。他们一群群地邀约走进李庄街上,到最著名的留芬馆子里,花钱买起李庄著名的美食小吃——“三白”:豪放地端起李庄白酒,大片地卷起李庄白肉,张着大嘴吃着李庄白糕。
这一天,大学教授、知名学者、乡绅人士、袍哥人家、普通民众,他们热烈地坐在一起,互相敬酒,开怀畅饮,笑逐颜开,同贺胜利。把留芬馆子的厨师们,累得汗水长流,吃客们吃得热火朝天,个个喝得酒醉麻汤,偏偏倒倒,洋相出尽,毫无顾忌。
为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罗南陔、张官周、罗伯希等士绅,组织起镇上的腰鼓队、草龙队、踩高跷、耍狮子、唱车车灯……各种队伍,依次走过李庄的大街小巷、操场、集市、庙宇。
踩高跷的是戏装男女,或“驼子回门”,或“花子骂相”,或“八仙过海”。他们走台步,敲锣打鼓,一招一式都合着节拍。
最为精彩的是耍车车灯,这是当地的传统节目。车车灯,是用木板钉成无轮无底的车筐。车筐里外装饰彩布,四周悬挂宫灯,一边一人抬起车筐行进。他们走三步,退两步,步调一致。
车筐里站着一个花旦的扮相者,身着彩衣,头披长发,插着鲜花,表演妩媚,卖弄风情。他随车行步,踏着锣鼓击打的节拍,随之进退。表演风趣,唱着小曲:
正月家家拜菩萨哟,柳呀柳连柳呀。
二月忙把风筝扎哟,荷花柳得郎登海棠花。
三月清明把坟挂哟,柳呀柳连柳呀。
四月蚕儿上了架哟,荷花柳得郎登海棠花……
一人领唱上句,众人帮腔下句。观众也跟着唱。唱声、笑声、欢乐声,风趣幽默,搞怪滑稽,生动至极,闹欢李庄,喜庆沸点。
他们不仅演唱车车灯的老唱词。当天还现改现唱庆祝抗战胜利的新词:
抗战八年作牺牲哟,柳呀柳连柳呀。
挣断枷锁壮汉魂哟,荷花柳得郎登海棠花。
埋葬沉重的旧日子哟,柳呀柳连柳呀。
开展民族新生活哟,荷花柳得郎登海棠花。
神州已重睹光明哟,荷花柳得郎登海棠花……
连续几天,李庄家家户户,各行各业,各路人马,倾巢而出。在大街小巷,形成庆祝的热浪,就像长江的波浪一样,一浪盛过一浪,此起彼落,滚滚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