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四步练成“共情高手”(1 / 1)

爱的五种能力 赵永久 4763 字 8个月前

共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很难标准化,只要你能去理解别人,对别人的感受感同身受,并照顾到对方的心情,让对方知道你很理解他的感受,就是共情。我这样说完,可能有人知道什么叫共情了,但在遇到现实问题时,还是不知道如何共情。

所以,为了能让大家详细地了解并掌握共情这个能力,我在本章介绍四个步骤。在你的爱人或身边的人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时,你可以试着遵照这四个步骤共情对方。

这四个步骤,做的时候要循序渐进地做,一旦步骤的顺序颠倒,可能就会生出相反的效果来,因为这四个步骤就是按照先关注“情”、再关注“事”的顺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效果,对方会有明显的被理解的感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做事都是违背这个原则的。

比如:

老婆很失落地下班回到家里,老公看到老婆心情不好,会去关心一下:“老婆怎么了?心情好像不好!”

“还能是什么?还不是工作上的事情!”老婆向老公叙述道。

老公继续关心:“工作上怎么了?”

“我今天做错了一件事情,领导发飙了,我感觉虽然我做错了,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至于吗?”

老公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怎么不至于?你做错了领导批评你,这很正常嘛!要是我是你们领导,我也会批评你!”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老婆,听了老公的话你是什么感受?

我想很多人都是更加生气了,在单位不被领导认可,回来还被老公否定,心情当然更加糟糕了,可是老公说得好像也没有错,做错事情了领导批评你也没错啊!

问题就出在这个“没错”上,老公是在关注事情的“对错”,关注的是“事”,是“对错”,没有从“情”的角度来考虑,没有关注老婆的“感受”!

当然,关注“情”也不是让老公“拿着不是当理说”,不是去批评领导不对,或者说“我去把领导给你揍一顿”,而是去按照共情的步骤一步一步来,先关注“情”,理解到老婆的心情,再关注“事”,帮助老婆更好地去应对事情本身。

太太在单位受了委屈,怎么办?

在我家里,发生过一件真实的事情,很像上面举的这个例子。

多年前的一天傍晚,我在书房里备课。到了我太太下班到家的时间,我先是听到她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然后听到家里的房门处传来钥匙开门的声音,紧接着听到防盗门“哐”的一声撞到墙上,但并没有关门的声音。

接下来是包“嗖”地丢到沙发上的声音,然后听到她整个人“噗”一下坐到沙发上。我感觉到她今天的心情跟往常很不一样,就赶快起身到客厅,先是把门关上,然后,再去沙发那里关心她。

“你好像很生气哦!怎么了?”我扶着她的肩膀问她。

“气死我了!”说这句话时,她明显地带着生气的情绪。

“发生什么事情了?”我想赶快搞清楚状况。

“这次我们部门竞选经理,我做得这么好,竟然没有选我!”

到这时,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是单位竞选失败了。

我太太刚进这家公司,由于个人比较努力,很快就在业务上成了这家公司业绩最好的员工。刚好遇到这个部门缺负责人,于是单位搞了一个部门负责人的竞选,本来她挺抱希望的,结果竞选下来不是她,她有些失落和生气。

这个时候,她心情不好,非常需要我的共情和理解,我要如何做呢?

按照上面的那个例子的逻辑,我可以说“没有选你,肯定是因为大家觉得你不够优秀”!那结果可想而知,她可能会更加生气,甚至会对我有情绪,因为她觉得连我也不认可她。

我还可以说:“这是他们没有眼光,你其实很有管理能力,不是你的原因!”这样她听着肯定舒服,但问题是,她很有能力为什么大家不选她?万一是因为她有些能力暂时不足导致的,我这样说会不会让她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呢?

好像我这样说也不是,那样说也不是,那我要说些什么呢?肯定不能什么都不说吧!

那么,亲爱的读者朋友,看到我这么为难,你建议我如何共情?这就当作一个练习吧!你可以尝试把你的答案写到下面,或者把书放下,想一下我怎么说会更好?最好不要先去看我后边写的内容,这样有助于你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写完或想完了,请注意,你先关注的是“情”,还是直接关注“事”,这将决定你共情的效果。

那么,她的“情”是什么?

当然是她落选后的失落、挫败和生气,甚至还有些委屈。

怎么关注她的“情”呢?

关注“情”就是接受她这些情绪,而不是评论她这样想对不对,那要怎么接受她的这个情绪呢?

我将在下面的共情的四个步骤里详细地描述这个内容。

第一步:接受

当一个人有了情绪后,去接受这个人有情绪这个事实,并且开始关注这个人经历了什么。

简单说,就是当你注意到你的爱人或身边的人心情不好了,你就开始去关注他的心情,并且关注的时候是以一种接纳的态度来进行的,就是你允许他心情不好。

在那些只关注“事”的人的世界,有时候是不接纳人有负面情绪的。所以,当有人有负面情绪,这些人会躲避有负面情绪的人,或者去指责有负面情绪的人,要求他们把负面情绪压抑起来。

比如:

当听到有人唉声叹气时,有的人会说:“年纪轻轻的,叹什么气啊!”

在对方听来,这就是不接纳,也就会感觉到不被理解,这也就是没有共情。

要知道,每个起情绪的人,都有他起情绪的原因和理由,接纳这个人的情绪在这个人看来就是接纳他本人。不接纳他的情绪,就是对他本人的不接纳。

共情的做法是开始关注,并接纳这种情绪:“我听到你刚才叹气,心情不好吗?”

这等于允许这个人叹气,并开始关注他。对方马上就感觉到了被关注,这就是共情的第一步。

在我前面举的我跟太太的例子中,我从她开门的声音、丢包的声音以及坐到沙发上的声音里,听出了她的情绪后,马上走到客厅,关上门,坐到她身边问她:“你好像很生气哦!怎么了?”就是对她有情绪这个事实的接纳和关注。

做这一步,我内在的逻辑是,“我感受到了你内在的感受,允许你有这样的感受,并且很关心你的感受”。

在她内心里,她的逻辑可能是“你关注我的感受,在意我的感受,你心中有我”!

说起“心中有我”,让我想起曾经热映的电影《阿凡达》,在这部电影里,潘多拉星的那威人杀死动物后,以及与人见面后的问候都会说一句话“I see you”!

我在香港看这部电影时,我看到字幕上译的是“我看见你”!这仅仅是字面的翻译,我理解的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我心中有你”或“你在我心中”。

这部电影里隐藏了很多的寓意,除了通过“I see you”让我们心中有人以外,潘多拉星也是精神世界的象征,灵树代表精神财富,矿藏代表物质财富。

影片暗示人们在获得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会破坏那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阿凡达本身就代表人在精神世界里,现实世界里残疾的杰克在精神世界里依然是健全的,而最终他也在精神世界里永生了。

那么这部电影是关注“事”还是关注“情”?很明显,这部电影是关注“情”的,并且上升到精神的高度,鼓励人们去追求更丰富的精神世界,而不是陷在物质的世界里。

所以,我们在遇到一个人有负面情绪时,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像那威人一样,让对方感觉到“我心中有你”,感觉到我们接纳并关注他。

这个环节要注意,使用的语句一定是问号结束的—“你好像不开心?”“你好像挺生气的?”这样做是因为你是在向对方求证,而不是肯定的语气,因为你不是对方,只是在猜,语气太肯定给对方的感觉是你关注的是你有没有猜对,而不是他的情绪,你在炫耀你能看穿他的心事这种本领,而不是关注他的情绪,这样的话,他的感受会非常不好。

第二步:了解

在第一步接受并关注了对方的情绪后,紧接着就是要了解他内在的感受和发生的事情。

一个人会有负面的感受,一定是有原因的,哪怕这个原因不是当下刚刚发生的事情,也许是他想起了以往的一些事情,也许是他对眼前自己的境况的一种伤感,也许是他对未来的焦虑,这都是属于负面情绪,都是需要有人理解和共情的。

比如:

前面的例子中,我太太是因为当天单位竞选部门负责人失败而心情不好,这是属于当下刚刚发生的事情。

有的人可能因为看到亲人喜欢吃的食物,而想起了已经去世的亲人而伤心,这是属于想起了以往的人。

我还遇到很多单身的学员伤感,是因为自己当前的处境,年纪不小了,却还孤单一人,为自己情感上的失败而发出的感慨!

同样会伤感过去的,可能还会是有些人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远而引起了情绪,内在的声音就像曾经在网络上流行的短片《老男孩》里唱的那样:“……我有过梦想,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

而对于未来,人们一般都是焦虑、害怕、紧张、担心,等等。

这些内在的情感,都是由于发生了或想起了一些人或事而引起的。在这个时候,从共情的角度,就是要去聆听对方内在的声音,听他去诉说内在的想法和感受,搞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有情绪。

并且仅仅是聆听,就会让对方有种释放的感觉。因为有些想法憋在心里无处述说时,是独自在承受,内心是非常难受的,一旦述说出来,是被聆听的人分担了,就会感觉轻松。

还记得冯小刚的《非诚勿扰》里,葛优饰演的秦奋在日本的一个教堂里忏悔自己的“罪过”吗?那本身就能对他带来很大的释放感,只不过他的“罪过”太多了,神父实在是聆听不下去了。

在现实生活里,尤其是女性,因为情感细腻且丰富,就更是有述说的需求。我经常听到有人跟我说:“跟你说说,我心情就好多了!”这说明聆听本身对人就很有帮助。

所以,在共情过程中,必须先认真地聆听对方讲述他有负面感受的原因。也就是他所经历的或想到的事情,满足对方述说的需求。这样的话,愿意听对方说话,就会让对方感觉到被接受和关注。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知道太太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有情绪,我去引导她分享出来,不断地问她:“发生什么事情了?”“为什么生气啊?”就是希望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好在下一步支持到她。

这一步需要注意,聆听的时候,一定要把事情从头到尾完全听完,认认真真地听,中间尽量不要打断对方,让对方感觉到完全被关注和接纳。

能做到这一点,本身就会对对方有更多了解,而理解正是来自了解。心里理解了,自然也就容易接纳,愿意聆听别人的人,更容易理解和接纳别人。

再强调一下,如果对方实在不愿意现在说,不要勉强。很多时候,对方心中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下后,就会更愿意说了,特别是男人更容易这样。这个时候给对方点空间,等待对方想述说的时候再听他说,这本身就是共情。

第三步:表达

第三步,是整个共情的步骤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即便前面都做得很好,只要这个步骤没有做好,基本是前功尽弃,甚至还有更不好的感觉。

很多人在听完别人的故事后,会说“你没问题的!”“我相信你!”“你要坚强!”“加油!”这些话,然后拍拍别人的肩膀,貌似亲切关心的样子。但这些都不是共情,这些话像是在说:“我并不想跟你的感觉在一起,你自己承受吧!”

这些有时还会让人感到愤怒,因为对方此刻内心真正的感受是没有被看到的,就像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想要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但另一个人对他说:“你可以的,你不需要休息的,接着走吧!加油!耶!”我想真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们可能会想骂人,因为真实的感受被生生地否定了,这和否定我们是人没什么区别。

人们需要的不是这些,人们需要被理解,怎么才能让对方感觉你是真的理解了他呢?你需要用你的语言表达出你对他的理解。

这一步的内容是表达,表达的是什么呢?

不是去说对方有“理”,也不是去说对方“对”了。就像我太太没有当选,我不是去说“没有选你就是单位的人没有眼光”,而是去表达出她起情绪的内在过程,基本等于告诉她“你是有资格起情绪的”。

什么叫起情绪的内在过程?每个人起情绪内在都是有个思维过程或感受过程的。

在前面我们介绍过,很多时候,理性情绪的产生是一个由事件到看法、再由看法到情绪的过程,有时就是要用你的语言表达出这个过程,并不是去说他做得好或想得对,而是像对他说的内容做一个总结。

有点像上学时老师常让做的,读一篇文章,然后总结出中心思想。一定要用你的语言,而不是完全重复他的话,这才说明你是真的理解了。

如果是本能的情绪,表达出发生了什么引发了他的情绪,也是表达出起情绪的过程。

比如说:

“你害怕在众人面前唱歌,而他偏偏让你当众唱歌,这让你觉得很生气,对吗?”

再来看我太太在单位竞选失败的案例,她起情绪的过程是什么呢?

在她给我说的话里,有一句话就是她的内在过程“我做得这么好,竟然没有选我”!

对了,就是要去表达出她的这个内在过程。注意!只是去表达出这个过程,而不是去说她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那么,这句话就是:“你那么努力,业绩那么好,却没有当选!这让你觉得生气和失落!”

这就是我当时对她说的话,表达出她起情绪的原因,完全都是她的内在过程。没有评论她是对还是错,也没有说单位的人是对还是错。

很多人在表达对别人的理解时,会说:“我理解你!”实际上这句话常常是不能让别人感觉到被理解的,别人可能会想:你理解个大头鬼!你真的理解我了就把我的感受说出来啊!

再来看本章开始时的一个案例,老婆从单位回家,因为挨领导批评而心情不好,老公说的话就没有表达她的内在过程,老公说:“怎么不至于?你做错了领导批评你,这很正常嘛!要是我是你们领导,我也会批评你!”

这么说,老公就等于说老婆是错的,领导是对的。老公否定了老婆,老婆内心的痛苦没有得到老公的理解,心情会更加糟糕。

那么,老婆起情绪的内在过程是什么呢?

“虽然我做错了,但也没有错到领导要向我发飙的份儿吧!况且我也付出了劳动,我也不是故意的!”

所以,如果老公能对老婆这样说,效果会很不一样:“你感觉你只是偶尔做错了一件事情,领导就冲你发飙,完全忽略了你的苦劳,也忽略了你不是故意的,所以你这么难过,是吧?”

最后一句话用问号,等待对方来确认,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这样做的好处是万一你说的不是她本来的意思,她就会说出她真正的内在过程是什么。当不确定对方的内在过程时,用这个句型就会比较安全。

用这个带问号的句型,换成我太太那件事情也可以这么说:“你感觉自己那么努力,业绩那么好,却没有选你!所以你很生气和失落,是吗?”

现在,你可以回想一下,你在前面关于我太太落选一事所做的共情练习中,是不是“表达出内在过程”了呢?如果你表达出了,那说明你真的对共情有了很深的了解了。

实际运用中,这个步骤里找到对方内在过程是个难点。因为你一边要听对方讲述事情,一边要理解其中会引起他情绪的内在过程,注意力需要非常的集中。不过,只要经常练习自己的总结归纳的水平,这个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我们来做一个练习:

一个女学员跟我讲:“有一次,我出去旅游,一不小心,钱包丢了,我就赶快给我老公打电话。结果我打了几十分钟他都没有接电话,我心里是既失望又生气。最后我还是给我妈打了电话,让她给我汇钱才解的围,你说这个男人还能指望他干什么啊?”

她起情绪的内在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练习,我不打算提供答案了,因为也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只要总结出她起情绪的内在过程,她就会感觉被理解。你可以把这段话说给身边的人,假设他是那个女学员,看看他是什么感受?这将会对你的练习有帮助。

第四步:启发

在共情的过程中,做完第三步,表达出了对方起情绪的内在过程,基本上对方的心情就会好很多。因为他既被接纳和关注了,又满足了述说的需求,也被理解了他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要说到这里共情就可以结束了。

但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做些事情,引导对方去思考,帮助他试着去理解别人,减少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起情绪的概率,在这件事情里他有没有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还可以引导他去关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面对未来。

所以,我们可以接着做第四步:启发。

启发,很像是苏格拉底的“诘问”,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对方,苏格拉底就是这样帮助人们变得更加智慧的,他说:“我妈妈是接生婆,我也是个接生婆,我妈妈接生的是生命,我接生的是人的智慧,帮助人们生出他们的思想。”

启发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对方进行思考,也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对方。

这里,我们把启发又分为两步,实际上是两个角度,不一定非要按照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启发对方理解他人,或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

特别是一些指向他人的情绪,一般人都会认为是对方做了一些事情使自己有情绪的。这个环节有时是用来启发对方理解他人,有时是用来启发对方从其他角度看问题,基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使对方能够更加平静和客观地去看待事情。有一点和对方探讨的感觉,但并不用力和强加。

实际上,一般情况下,人们经历过一些有情绪的事情后,在情绪降下来一些后自己本身就会去重新思考和审视所经历的一些事,然后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理解。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吗?情绪有时候是经看法加工而产生的,但看法本身又会受情绪的影响,在情绪下来一些后,重新去思考事情的经过,因为影响看法的情绪发生了改变,人们对事情很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参与他的这个思考和审视过程。做得足够好的话,就像是他在自问自答、自言自语。这本身也会让对方有被理解的感觉。但这个过程一定是对方真的想要思考的时候才进行的,如果对方不想要做这些探讨,就不要再探讨,等他想要探讨的时候再去探讨,如果他不想再提及此事,就不再提。

这有点像是一个眼睛里进了东西的人,一时找不到路了,你轻轻地牵着他的手,帮他找到路。这里最重要的前提是他正在找路,而不是他想坐下来,你非要帮他找路,这需要你用心感受。

比如:

那位被老板批评的老婆,在她情绪下来后,进入思考的时候,如果老公去启发她,可以这样问:“以前你做错事情时,领导也这样发飙吗?”

老婆很有可能说:“不是!”

老公可以继续问:“那很奇怪,为什么今天他就发飙了呢?”

老婆可能就会说:“最近部门业务不好,可能领导压力也挺大的!”

这样,老婆已经说出了领导今天会发飙的原因可能是最近压力大,并不是特别针对她,她就可能会更加理解领导,心里的情绪就会逐渐完全消失,并且也使她学会了去考虑他人行为背后的需求,使她更加能够理解他人。

在我太太竞选失败的事情上,在她情绪下来后,我是这么发问的:“你觉得大家为什么不选你?”

她说:“可能我只是业务好,精力都用在了做业务上了!平时跟大家交流得少,大家并不了解我。”

说完这句话,我看到她不自觉地深呼吸了一口气。

基本上回答完我这个问题,她已经能理解大家为什么没有选她了,她的情绪就会下来更多。这就是启发的第一步,目的就是让对方去试着理解他人,或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这一步的启发,基本的问题都是“为什么”。通过问“为什么”,让对方去思考他人的出发点和需求,或者看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逻辑上。或者是一些例外的问句,向对方求证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发生,这些问句基本是:

“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为什么他不这样对其他人?”

“他每次都这样对你吗?”

“你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不愉快吗?”

“为什么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目的都是让对方去做更多的思考,视野变得更宽广,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这还有利于帮助其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少起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这是非常理性的做法,在做这步之前,一定是对方觉得你非常理解他了,他的情绪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释放,整个人恢复了理智和平静,你才能和他探讨这些问题。否则,在他的情绪没有被理解之前做这些,只会让他感觉到不被理解,这样的话,就不是在共情了。

对方的情绪有没有被充分地理解和释放,是有一些信号可以帮助你做出判断的:

1.语速放慢;

2.语气中没有了情绪色彩;

3.露出笑容;

4.不自觉地深呼吸;

5.陷入沉默;

6.主动表达对事情的不解和困惑等。

这些信号的出现,表明情绪已经下来了,你可以进行一些引导和探讨了。

启发的第二步:是引导对方去关注未来、关注解决方案。

发生一件事情,起了情绪也已经平复了,也能够理解他人了。接下来可以引导对方从眼前这件事情中走出来,去关注未来怎么解决这件事情。

比如:

我太太竞选失败的事情,我有去引导她关注未来的解决方案:“你现在有什么想法?”

她答:“我不打算在这家公司干了。”

我问:“那去哪里呢?”

她答:“找一家大点的公司吧!这家公司太小了,老板也不懂管理,业务经理哪有选举的,应该是按业绩产生,或者老板任命,这样选举选出来的往往都不是业务上真正好的人。”

至此,我完成了启发的第二步。让她去关注和思考未来的解决方案,不只是停留在事情中。有点用手指轻轻地推她一下的感觉,但并不用力。

启发就是这样做的,整个过程中都是提问,并不给答案,而是促使对方自己去理解别人或思考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甚至有可能都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但依据这个原则你就可以启发对方,让他去思考他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也只有通过启发对方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提建议和指导的方式替对方解决问题,才可以真正有效地帮助到对方,“影响”对方变得越来越好。

以上,就是共情的四个步骤。

但是,有一点是如何强调都不会过分的,共情本来并不应该有步骤,因为这是一种态度、一种能力。写出这些步骤只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共情的内涵,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只要你有了这些步骤中的态度,就是在共情。

这些基本的态度就是:

1.接纳对方有情绪;

2.先关注“情”再关注“事”;

3.用心聆听和了解对方到底经历了什么;

4.表达出你听后理解到的对方有情绪的原因和过程;

5.不评论对错;

6.不直接给出你的建议;

7.引导对方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8.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