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对方的情绪
共情和述情一样,也是有基本功的。缺少这些基本功,就是缺少共情的基础,在实际运用中就会做得不到位,或该运用的时候根本想不起。
共情的第一个基本功,是对情绪的关注和接纳,也是对感受是否良好的关注。
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这样的人,别人有时心情难过在哭泣,他们会说,哭有什么用?难过有什么用?生活是不相信眼泪的,你现在不应该难过,应该去想如何解决问题。
这些人都已经快成机器般的“铁人”了,只想着解决问题,不关注对方的心情。
要知道,人在内在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时,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也通常是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我在课堂上经常提“事”和“情”,我们往往只学习了解决“事”,而忽略了关注“情”。但“情”的问题解决不了,人通常是没有能力解决“事”的。所以,我们应该遵循一个规律,就是先解决“情”再解决“事”,而不是只解决“事”,不考虑“情”。
一个离婚的妈妈,老公很早就离开了她跟别的女人跑了,唯一的女儿长大后也不听她的话。女儿本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又长得很漂亮,非要嫁给一个比自己大很多、又没有学历没有钱的男人。
妈妈非常生气,下决心不理女儿,也不接受这个女婿。女儿很痛苦,来到专业机构求助,希望能帮助自己,让妈妈接受自己的婚姻。
为什么妈妈始终不接受女儿的婚姻,因为妈妈的“情”没有得到解决,妈妈的“情”到底是什么?
妈妈的脸色发白,脸上的表情极其僵硬,可以想象她的内心有多痛苦,那么她的痛苦都是哪些?
老公的离开,女儿不听自己的话,这对她也许都意味着丧失或抛弃,妈妈的心已经被两个亲人伤透了。如果妈妈内心的痛苦得不到理解、得不到释放,她就会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
而一旦得到理解,情绪得到宣泄,接受女儿的婚姻才能成为可能。
同时,也要引导妈妈理解女儿的“情”,女儿的“情”是什么?
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漂亮女大学生,为什么要找一个比自己大很多、没有学历没有钱的男人?
儿时爸爸的离开让她对父爱有一种向往,她喜欢比她大的男人,也许是在弥补缺失的父爱。
父母婚姻的失败,让她对婚姻和男人没有安全感。找那些跟自己年龄相仿的优秀男人她会没有安全感,而同时又渴望父亲般的爱,因此她要找一个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地位、学识悬殊很大的男人。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男人是找不到她这样的女人做老婆的,所以找到她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会倍加珍惜她,什么事都听她的,由她做主,而这样她才会觉得安全,这就是她这个奇怪行为背后的“情”。
如果妈妈能够理解女儿的这个“情”,可能就会接受女儿,甚至会更加心疼女儿。
妈妈和女儿都有“情”的需求,但都在关注“事”,所以,彼此不能理解,一旦彼此理解了对方的“情”,这个“事”也就不难解决了。
咨询师在做咨询时,是一定要共情的,而且共情能力的高低也往往决定了咨询的效果,因为不能理解来访者的感受,根本没有办法持续咨询下去。这也是先关注“情”,再关注“事”。
共情的这个基本功,就是我们在遇到一个人时,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去关注对方现在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要去觉察和感受对方的感受。这和述情的基本功中时刻觉察自己的感受是一样的,只是那是觉察自己的感受,这是觉察对方的感受。
这看起来好像矛盾了,又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又要关注对方的感受,到底要关注谁的呢?答案是自己的、对方的感受都要关注,因为两个人在一起就是要彼此都舒服,两人的感受都很重要。
只有经常关注对方的心情,我们才能知道对方的心情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当对方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能及时地把握住机会,与对方共情。
有一个离婚后来上课的女学员,她离婚的原因是老公有了外遇。她内心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自己那么善良,自己的婚姻却会有这样的一个结局。对前夫也一直心怀仇恨。
当听到课程中的这段内容时,她忽然发现自己也有责任。在她前夫事业最低潮的一段时间里,她只顾忙自己的工作,没有关注老公的心情,结果老公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女网友,那个女网友非常关注她老公的心情,并且经常开导他,等自己的工作忙完后,老公却跟她提出了离婚。
不是她不够善良,而是她没有关注老公的心情,她的注意力都在自己的工作上,也就忽略了老公的心情,在老公需要理解的时候,她没有做,然后,有人就替她做了。
生活中,类似的不容易关注到对方心情的时候,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方有一些需要,想要做一些事情,但这影响到了你内心需要的满足。
比如对方想要借钱给亲戚,而你担心亲戚万一还不起,会影响未来的生活,你就可能会说亲戚应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是讲对错,或者你就是不借,这是想要说了算。
最好的方式,是听爱人讲讲他内心深处的需要,为什么想要借给这个亲戚?借给对方钱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不借又意味着什么?他和这个亲戚有怎样的情感连接?
这样的沟通之后,你可能会理解他为什么想要借给这个亲戚钱。
但你还有你的需要,以及你对未来生活的计划和不安全感,你也需要把你的这些需要、担心、想法告诉爱人。
这就可能创造出一种彼此相互理解的局面,也就是把两人的内心需要都考虑进来,最后做一个兼顾了双方需要的决定,可能并不完美,但两个人都被理解和照顾到了。
结果也许是借给亲戚钱,也许是不借,也许少借点,不管是什么,会是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因为考虑了双方的需要,有对彼此的理解。
而想要经常创造出这样的局面,除了前面我们讲过的述情,还需要的就是共情,也就是理解。
如果你希望提升自己关注对方感受的能力,可以做做下面的练习:
找一个小笔记本,带在身边,时刻观察和记录爱人的情绪,并向他求证。如果你还没有爱人,你可以记录你父母的情绪,或是兄弟姐妹的,或是同事、朋友的。
例:
人物:老婆
时间:晚上七点
地点:客厅
情绪:焦躁、心烦
求证:你现在是不是有些心烦?
小练习1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练习2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练习3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个练习中需要注意,有些人会否定自己的负面情绪。你明明观察到他有负面情绪了,但向他求证时,他可能会否定,尤其对方是男性时。
比如:
你问一个男性:“你好像不开心哦!”
他可能会说:“没有啊!”
这是因为我们前面提到的,有些人的信念就是“喜怒不形于色”,他们不愿意被人看出自己的心情不好,所以,会自然地否定。
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没有关系,因为虽然对方否定,但他依然会感觉到来自你的温暖和关怀,你所做的还是很有用的。
当然,遇到对方否定的情况时,你最好不要再追问到底或一定要他承认不开心,对方不想说时,你就不问了,等到他想说时,再跟他沟通,这也是共情。
共情,在本质上是对别人感受的理解和接纳,但有一些情况下这会变得很困难,比如:
有的人,看到别人心情不好时,会烦别人,或者觉得别人太脆弱、太矫情,这很可能是因为别人的感受会唤起他们内心的痛苦,当他们无法接受或承受自己内心的痛苦时,也就无法接纳和理解别人。
我在湖南讲课时,曾经有一个女学员看到别人哭时会非常烦躁,我请她感受一下别人的哭让她有什么感觉,她突然大声地哭了起来,并且非常痛苦,她的一个类似的伤痛被唤醒了。
这样的人需要的,是疗愈这些内心伤痛,之后他们接纳和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
还有的人觉察不到别人的感受,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自己有很多需求渴望得到满足。比如:一个很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注意力都在别人怎么看自己上,也就很难关注到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需要做的是先疗愈自己的这些缺失,才有精力关注别人的感受。
也有的人是人格根本没有发展到可以理解别人感受的阶段,别人在他们的眼中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和身边的物体一样,只是他们使用的工具。
这意味着他们的心理发展停留在婴儿早期,周围的一切人、物在他们看来都是要养育他们的环境,就像都欠他的。这样的人使用这里介绍的方法会比较困难,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帮助,让他们的内心再长大一些。最起码,可以把别人当成人来看待,而不是物。
准确地描述出对方的内心感受
“做一个深呼吸……”
“现在开始放松你的身体……”
“当你的身体完全放松后,请你开始回忆一件曾经给你带来很大负面情绪的事情,当你回忆起那件事情后,请努力地去找那件事情给你带来的感觉,当你感觉到那件事情给你带来的感觉后,你就点点头,我们就开始。”
《爱的能力》课程的学员看到这段话会觉得非常的熟悉,因为这是我们在课堂上一个练习时的引导语,大家就是在练习共情的另一个基本功:准确地描述出对方的内心感受。
在这个环节,我会找一个同学闭上眼睛坐好,试着回忆一件有负面情绪的事情,但并不用讲出来,然后,让其他同学去感受他是什么感受。
等那个同学想起了一件有负面情绪的事情,有了感受后,同学们就开始陆续说出自己感受到的各种情绪:“生气、绝望、担心、委屈、失望、伤心、尴尬、挫败、失落、自责、害羞、后悔、沮丧、愤怒”等,同学们每说出一个词,那位同学就要与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对比,然后告诉大家说得对不对。
这是一个每个参加课程的学员都要做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大家几乎都会发现这样一些规律:
1.被大家说中的情绪会更明显地被感知到,随后就会减弱或消失。
2.同学们说得越准,相应的负面情绪越能得到彻底的释放。
3.当所有的情绪都被说对后,自己的情绪就基本消失了,以后再想起这件事情绪会平静得多,甚至会完全没有。
4.对那些说对自己情绪的学员有一种亲切感,感觉他理解自己;对于说错的同学有一种距离感,感觉他不理解自己。
这就是情绪的规律,从中就可以看出共情的必要性,你的爱人内心有了情绪,如果你能准确地说出他内心的感受,他的情绪就会减少,并感觉你很理解他,跟你的心与心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你说出的情绪词越准确,他就越会感觉良好,效果也就越好,他的情绪也就消失得越快,同时也越感觉你理解他。
情绪好像一层层物质叠摞在他的身体里一样,说对一个减少一层,且每一层的情绪可能是不一样的。
这是因为发生一件事情,一个人内心的情绪很多时候并不只是一个,是很多情绪叠加在一起的,是一个情绪集团,那些被说对的情绪释放掉了,而那些没有被说对的情绪还存在。
比如:
在一次练习中,一个男人回忆起这样一个场景:
小时候,他没有拿邻居家的钱,而邻居就认定是他拿的。
他内心的感觉可能是气愤、委屈、伤心、羞愧等几种情绪的叠加。
练习时,当大家说出气愤后,他气愤的情绪就会减少,再说出委屈后,他的委屈也会减少,直至把他所有的情绪都说出来,他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在生活中,如果你不能说出爱人内心的感觉,他会感觉你不理解他,你们之间有距离。而如果你能准确说出他的感受,他就会感觉自己的心和你的心很近。
共情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但我们很多人从小缺少被共情的经历,因为很多父母都是更讲对错,而不太关注孩子的感受,这使得我们缺少了体验和学习的机会。不过,现在我们可以刻意地练习来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练习这个基本功的方法和前一个是相似的,当你看到你爱人的情绪处于非平静状态时,你可以使用相对精准的情绪词,去问他:“你是不是有些生气?”
注意,这里有个细节,你说的词越准确,效果越好,所以,尽量使用准确的情绪词,比如:伤心、尴尬、委屈、失望、自责、无助、失落,等等,而不是永远使用“你是不是有些难过”这样的很笼统的词。
还要提醒的是,越是跟你关系近的人,越有这样去关注对方内在感受的必要性,并且使用的情绪词要越精准,相反,越是跟你关系远的人,这种必要性就越小,使用的情绪词就越笼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