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的能力》课程中,有时讲到这个环节的时候,我会在全班学员中,挑一个跷着二郎腿、几乎要躺在椅子上的同学。请他(她)保持坐姿,或者再往椅子里躺得多一些。
然后问其他同学:“看到这位同学的坐姿,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一些同学说:“没什么感觉,他这样坐很舒服啊!”
另一些同学说:“他这样不礼貌!”
还有一些同学说:“我心里不舒服,觉得他上课不应该这样坐!”
我会接着追问那些觉得不舒服的同学:“为什么他这样坐就是不应该?”
一些同学说:“因为他这样不尊重老师!”
“是啊!是啊!”有人认同。
我继续问:“为什么他这样做就是不尊重老师?”
“礼仪、礼节就是这样规定的啊!”有人抢答。
“为什么需要礼节?”我继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角落里传来一个女高音。
“为什么要成方圆?”我没完。
“为了大家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男中音。
“同意你的观点!但他这样的坐姿,怎么就会影响我作为老师好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我抛出终极一问。
教室里一片寂静。
“对错”是为了让人们在爱自己时也爱着他人
对错、价值观、法律、道德等标准、规则,是文明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约束人们的本能和欲望,让人们在爱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人,或者说让人们在爱自己的时候也爱着别人,这样才会有和谐的社会与每个人的幸福。
可以说对错是工具,是为了让人们爱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别人、也爱着别人的工具。但工具是双刃剑,约束着人们的同时,过于严格的对错标准则会伤害被约束的人。
对于几乎要躺在椅子里的学员,因为听三天的课老端端正正地坐着会累,他们这样坐会舒服些,是爱自己的表现,他伤害人了吗?
好像没有,一些人看到他们这样坐之后的内心不舒服是因为自己的看法导致的,而不是他这个行为直接导致的。如果他要遵守所谓的“礼仪规则”,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对的,就要一直端坐着,让自己不舒服。
而这些觉得他不应该这样坐而不舒服的同学,也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因为觉得对方各种不应该而起情绪,这种情绪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理性的情绪,因看法而导致。
想要管理这种情绪,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会关注他这样坐对不对?而有人会更多关注他这样坐舒服不舒服呢?
先来看一个例子。
假如你有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有一天你看到他偷偷拿了其他小朋友一个玩具回家,你会怎么教育他?
你有两种方式:
一、你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偷,马上还回去。”
二、你问他:“宝宝,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你觉得他会不会伤心呢?”
孩子可能这样答:“我不知道。”
你继续问:“如果别的小朋友拿了你喜爱的玩具,你会伤心吗?”
孩子可能会答:“会的。”
“那你觉得你拿了小朋友的玩具,他会像你一样伤心吗?”你继续引导。
“可能会!那还给他吧!”孩子把玩具伸手递给了你。
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教育出来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同?
也许你的答案说出来不一定和我的完全一样,但不外乎是这样的意思:
第一种教育只教会了孩子做“对”。
第二种教育教会了孩子爱自己的时候也要爱他人。
两种孩子长大后的不同在于:
第一种孩子长大了会是个好人,但不一定有爱。
第二种孩子长大了有爱,他就很难会成为一个坏人。因为坏人和好人的标准其实就是会不会伤害人,也就是心中有没有爱。
这和情绪管理有什么关系呢?
有,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其实都有这两种孩子的部分存在。一部分是我们的理性、道德、对错标准,对应大脑;另一部分是我们内心的爱,对应的是我们的心。不过不同的人,两部分所占比例不同。
理性偏多、较多在乎对和错的人,在看别人时,更多在乎别人做的事情对不对、符不符合标准,而不是关注别人的感受。别人做的事,一旦经过他们的价值判断,觉得别人不对,就会起情绪,这种情绪,我们在前面已经定义过,叫理性的情绪。而看到别人上课坐得不端正就不舒服的人,基本都是属于这类人。也就是我们在第一章里介绍的,他们总要求别人做“正确的事情”,一旦别人做的事情不符合他们认为的所谓正确,便有情绪被唤起。
比如:
一个男人回到家里,看到家里很乱,鞋子扔得到处都是,沙发上凌乱地堆着书和衣服,老婆正在看电视,迅速起情绪了。原因是他觉得老婆在家没事干,“应该”把家里收拾干净。
让他起情绪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家里乱,而是他脑子里的“应该”,他觉得老婆“应该”打扫却没有打扫,于是他有了生气这个情绪,这可能会导致他发脾气。
这就是理性导致的情绪产生的过程。通常并不是事物本身导致了人们的情绪,而是人们理性上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导致了情绪。情绪是理性加工的结果,不同的理性加工会导致不同的情绪。
这个男人的情绪是这样产生的:
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看到别人做的一些事情时,第一反应是判断对和错,所以,他们容易产生情绪,而通常这种情绪是愤怒、厌恶、怨恨等。
而这样的人,也往往生长在只关注对和错,而不关注内心感受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往往就是用第一种方式教育孩子的人,只在乎他们有没有做对,不在乎他们的感受。他们通常都难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是经常感受到委屈和愤怒。
如果把心灵比喻为一个花园的话,爱、关注感受像给花儿浇水、施肥、晒太阳,花园里土壤肥沃,花儿茁壮,蝶舞蜂飞,花香四溢。只关注对和错,就像是只关注花有没有长直,只给花去掉养花人自己认为多余的枝叶,而不给花儿浇水、施肥、晒太阳,这样花儿是枯萎的,土壤是干涸的,花园是荒芜没有生机的。
这样环境长大的人,心灵的花园如此贫瘠,他们当然也没有能力去关注别人的感受,更没有能力去爱别人,他们更多的是拿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他人,那就是关注对和错。
而第二种孩子部分占比较多的人,他们看人时先是用心去感受对方,关注对方心情好不好、舒服不舒服,做事情更多考虑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是第一时间用理性评判。
比如:
如果一个男人是习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人,回到家里看到老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家里很乱也没有打扫,他的第一反应是:“她今天怎么了,心情不好吗?”
试想这两种男人哪种更容易幸福?
肯定是后者,因为第一种男人只关注对错,没有去关注老婆的感受。当他责怪老婆不应该不做家务的时候,老婆的感受往往是不被爱。通常在男人看来对不对的事情,女人认为这无关对和错,而是爱不爱的问题。
后者是更关注老婆的心情好不好,而不是事情有没有做对,这几乎是每个人希望的理想爱人。也正是因为他们和人相处的时候,看待别人的行为时愿意感受对方的感受,思考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所以很难对他人产生情绪。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情绪管理者,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人。
就情绪产生的原因而言,更多关注对和错的人,也往往是内心敏感脆弱的人。觉得别人错了,是他们的看法,在这个看法的背后,是他们内心有了某种自己可能没有觉察到的痛苦。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对错等看法会引发理性的情绪,但对错等看法本身又是由情绪引发出来的。
放下对和错,直面心中的痛苦
因对错而起的情绪,通常是想要攻击的动力,而攻击有两个方向,向内攻击主要是委屈,可能还会有伤心、无奈、无助等,向外攻击主要是愤怒,可能还会有心烦、厌恶、怨恨等。也就是说觉得对方做得不对,有的人会委屈,有的人会愤怒,取决于人的攻击性是向内还是向外。向内攻击的人自己痛苦,向外攻击的人让别人痛苦。
尽管向内攻击的人也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来管理情绪,但他们还需要被理解和允许,使得他们可以发展出适当的攻击性和力量感,这样别人也能知道他们的底线,可以更好地和他们相处。我们这里就重点以那些有太多向外攻击的人如何管理他们的愤怒为例来探讨,因为太多的攻击性对亲密关系的杀伤力太大。
想要管理这些情绪,也就是理性的情绪,有两个角度,也是两个方法,我会分别阐述。
第一个方法,就是先放下对和错,然后去觉察一下,在自己认为对方做错的事情上,在内心深处,自己的什么痛苦被触碰到了?
当你跟自己内心的痛苦连接上时,通常委屈或愤怒会变得少一些,或者消失。如果你能把内心的痛苦表达给对方,也会非常有利于对方理解自己,这就是述情的必要性。
觉得情人节爱人没送礼物是不对的,是不是不被重视的痛苦被触碰到了?
觉得爱人把自己的家事告诉了别人是不对的,是不是那些家事让自己感觉到了有羞耻感?
觉得爱人挣钱少是不对的,是不是钱少了自己心里没有安全感?
等等。
以往爱人做的一些你认为不对的事情,如果你会有情绪,而你又觉得这些情绪其实没必要,希望对此进行管理的话,你要做的就是先不去想这件事情对不对,而是去感受,这件事情本身带给了你什么痛苦?
如果你只是感觉到了愤怒,需要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愤怒的深处自己有什么痛苦被触碰到了?
因为愤怒是一股想要攻击对方的动力,可你为什么要攻击他呢?因为你有更深的痛苦。
就像有人踩住了你的脚,你推他一把,推他的动力像是愤怒,但推他的原因是他踩了你的脚,在对错上他是不应该踩你,但在更深的感受上是你的脚是疼的,或担心鞋被踩脏了。当你愤怒的时候,你可以去想对方让你哪里不舒服了。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为什么愤怒呢?因为他做错了。”那你还在对错的频道当中,并没有进入到自己深层感受当中去。你之所以会觉得他错了,是因为你有更深的痛苦被触碰到了,你需要去感受这些深层的痛苦是什么。
借助这个放下对错、进入感受的过程,你的因对错而起的情绪就会慢慢变弱,时间久了,你可能也会能直接跟自己的这些感受在一起了,而不只是关注对错,或只感受到愤怒和委屈。
当你感受到内心深处的这些痛苦以后,接下来的方法和前面穿越情绪按钮的方法就一样了,如果你可以承受的话,和这些感受在一起就可以了。
第二个管理理性情绪的方法和角度是:
一旦觉察到自己又有了对错而起的理性情绪,试着告诉自己先放下对错,然后用心去感受对方的心,感受一下对方做这个事情时他内在的感受是什么。
有些时候,仅仅是这样去试着感受一下对方的感受,你的情绪可能就会开始慢慢消失了,因为你在从关注对错的频道里向关注感受的频道里切换,一旦理解对方的感受,可能就会将心比心,把对方的感受放到自己的感受里,和对方的感受在一起,往往也就容易释然了。
这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也就是共情的能力,是一种类似把自己想象成别人的能力。一旦我们能够这样做,就可能会感受到对方的感受,这有利于接受对方,如果能在内心接受对方此时的做法,自己的情绪自然也就平静下来了。
比如:
妻子回到家就看到老公在客厅玩手机,他不是端端正正地坐在沙发上玩手机,而是整个人半躺在沙发上,双脚放在茶几上的。
看到这个场景,如果讲对错,可能会觉得他是错的,因为茶几是用来放食物和茶水的,不是用来放脚的。再说他这样坐没坐相,多不好看啊!
这样,妻子的情绪可能就开始起来了。如果她习惯向内攻击,她可能会委屈;如果她习惯向外攻击,她可能会愤怒。
她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家是讲爱的地方,家是放松的地方,人们在单位要好好坐着,在社交场合要注意形象,如果在家里还要像外面一样循规蹈矩,家又和外面有什么区别呢?
此时,妻子如果先放下对错,感受一下老公此刻这样坐是什么感受,可能会感觉到他很舒服,马上就和他的感受连接在一起了,对他的情绪可能会变少一些。因为,妻子已经从对错的频道,切换到感受当中去了。
在家里,爱是排在前面的,正确是排在后面的,那些人们发明出来用来约束人的礼节,有时要靠边儿站。愉快有时比正确还要重要,真的爱他,就允许他把脚放在茶几上,虽然要再擦茶几,但他愉快了,也是值得的。
以上就是两种管理理性情绪的方法,你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哪一种用起来对你更有效果,就重点使用哪种。
长期坚持做这样的情绪管理,会帮助你在亲密关系中慢慢从习惯讲对错切换到关注感受的频道里来,也会帮助你慢慢变成一个心平气和、善解人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