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掘出一段带有2颗臼齿的残破能人左侧下颌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骨片。

1986年又发掘出3枚门齿和一段带有2个牙齿的下牙床化石。经学者研究,龙骨坡遗址出土的遗物代表了一种能人的新亚种,后被定名为“能人巫山亚种”,一般称之为“巫山人”,距今约204万—201万年。“巫山人”化石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

上古时期

相传夏朝(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开国君王大禹曾娶涂山氏为妻,大禹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

商周时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西土之师讨伐暴君商纣王时,巴人英勇善战,在牧野之战中立下头功,于是被周武王赐封为子民,并以江州作为都城建立巴国,正式成为周朝的子国。

春秋战国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后,张仪于公元前314年筑巴郡城;史书有“仪城江州”的记载,此次筑城也是重庆建城之始。

秦朝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巴郡为其中之一。

汉朝时,巴郡称江州。

晋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巴郡曾先后是荆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个辖区。

隋朝

公元581年,即隋文帝开皇元年,废除郡制,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又废渝州,复为巴郡。

唐朝

公元618年,又以渝州为名。公元742年,改为南平郡。公元758年,又复改为渝州。

宋朝

宋徽宗觉得渝州的“渝”有“变”的意思,于是改渝州为恭州。

公元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继帝位,即双重喜庆,所以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自此得名。

公元1238年,重庆知府彭大雅扩修重庆城。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登上蒙古大汗位。1259年2月,蒙哥亲率蒙古大军抵达重庆合川钓鱼城下。7月,蒙哥被钓鱼城守军炮石击中,8月伤重不治身亡。蒙哥之死,导致蒙古的第三次西征停止。因此,钓鱼城之战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元朝

公元1360年,元末义军首领明玉珍自称陇蜀王,而后在重庆建都称帝,国号大夏,所辖之地有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后朱元璋攻灭大夏国,又改为重庆府。

明朝

公元1371年,重庆守将戴鼎又一次大规模筑城,并形成了“九开八闭”17座城门围护的重庆城格局,其范围即现今重庆市渝中区的大部分区域。

清朝

从元末明初就开始的以湖广为主的外地人口向着四川(包括重庆)迁徙的行动,到了清朝初年,呈现出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这便是史称的“湖广填四川”。它使得重庆有了悠久的移民历史和丰富的移民文化。

1890年3月31日,中英政府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1891年3月1日,重庆正式开为商埠。

民国时期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渝,重庆随后正式成为“战时首都”。

1939年,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市第一次成为中央政府直辖市。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由延安飞抵重庆,国共两党经过43天的谈判,最后于10月10日下午6时,在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65号(原德安里107号)桂园,签署了著名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重庆。

1949年后,中央政府将全国划为6个大区,每个大区都有隶属中央的直辖市,西南大区唯一的直辖市为重庆。

1952年7月1日,全长504公里的成(成都)渝(重庆)铁路竣工通车,这是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1954年6月19日,中央又将重庆等11个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重庆变为四川省辖市。

1964年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时期,全国各地60余个企事业单位先后迁入重庆,重庆的工业实力、道路交通、城镇建设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

1984年,中央将重庆列为“计划单列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投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从1993年至2009年,历时16年。重庆市完成总数愈113万移民的搬迁安置工作。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1997年6月18日,重庆正式挂牌成为继京沪津之后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其时下辖43个区市县,人口3002万余,面积 8.24万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12月31日,重庆下辖38个区县,常住人口3200余万。

(鲁克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