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8个月的奋笔书写,这本凝聚多方心血的《重庆传:大江东去唱渝州》终于完成。这是中国外文局为深入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文明共同体主张而策划的大型城市传记“丝路百城传”中的一部。
在我们朝气蓬勃的作者团队中,有重庆著名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老师。他本身就是重庆城杰出又传奇的人物,当年曾主持、参与了重庆解放碑步行街、朝天门广场、重庆湖广会馆的建设或修复,重庆工业博物馆等若干重大项目的建设。他跋涉于重庆的老城、古镇,深入考察研究,撰写出版了多部重庆本土历史文化和建筑系列书籍,为城市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档案。作为重庆城市变迁的见证者,建设的参与者,他以其亲身经历,写出的《永远的解放碑》,将解放碑的历史,尤其是近几十年的蝶变历程翔实地呈现出来,为这不朽的地标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有在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初期,还叫“重庆重点公路指挥部”时,便担任“总工办主任”的高级工程师汤乾忠老师。由于他就是创造天堑变通途神奇业绩行列中的一员,所以写出的《蜀道高速:重庆的路神话》格外令人感到真实、动人。
身为北碚人的作家李北兰,生命中与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多有交集:她舅舅曾是卢作孚的得力下属,而她又与其孙女卢晓蓉是好朋友,所以她写出的《卢作孚和他的花园小城北碚》能让人穿越时空,真切地感知作孚先生宽广的胸襟、高洁的人品,为民族崛起奋发的拼搏和巨大的贡献。
重庆优秀的中青年实力作家宋尾撰写的《磁器口:被历史的风吹拂的一隅》,贺彬的《关于重庆菜的4个形容词》,赵瑜的《岩崖上的“故宫城”》,简云斌的《万盛:溱州故地的蝶变风景》,唐利春的《金佛山:被佛光照耀的神山》,何鸿的《一台百年发动机当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敖斯汀的《天下大足:中国石窟艺术的下半场》,梁奕的《城门城门几丈高》,彭鑫的《渝东南:天生一群喀斯特》,吴一汀的《云卷云舒:歌乐山的节奏》皆以个体生命的感悟,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文笔描写了重庆的一山一水、一街一巷、一门一墙……那些在他们午夜梦回里最镂心刻骨的城市记忆。
而优秀出版人、媒体人加盟带来的作品更让《重庆传》有了开阔的视野,大气的格局和扎实、严谨、思辨的风格。它们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编审邱慧撰写的《重庆离伊斯坦布尔有多远》,重庆日报记者韩毅的《山河入画:一座城的艺术范儿》,赵欣的《“西梁”传奇 无远弗届》,赵迎昭的《从西安自驾罗马:重庆火锅女子重走丝绸之路》,环球人文地理杂志总编助理张巧稚和新媒体专栏作家毛大海的《秀美刚毅的重庆女子》,重庆商报资深记者罗易的《钓鱼城:说不尽的迷离与伟岸》,北海日报记者许苏文的《闯海的重庆人:海上丝路波浪宽》。
本书的几位主创人员也各有实力或特色:嘎子与鲁克是我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77级2班的同学。有着藏族血统的嘎子虽是康定人,但在重庆已工作生活了30多年,山城弯弯的月亮也照亮他溜溜的人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是四川和重庆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和文学杂志编辑、媒体人。他才华横溢,不但写得一手好文字,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更在绘画摄影上独有风格。鲁克长期研究城市建筑艺术与文化,参与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吊脚楼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更是多部有影响力报告文学书籍的主创者。这次本书3个章节的引言皆出自他手,其文采飞扬,引人入胜。年轻的作家孙涵彬,以90后的眼光来解读和触摸这座魔幻之城下厚实的底蕴,其青春气息和敏感恰恰与这座城的某些属性撞了个满怀。
而著名作家、第8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我们西南大学校友的张者老师所作的序,更为该书增添光彩,令其先声夺人。
之所以把这些名字一一呈现出来,是因为在组织这本书创作的过程中时时被他们炽热的情怀,认真的态度所感染、所打动。或许正因为有这么多优秀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来“打望”、抒写重庆城和重庆人的故事,才能让《重庆传》更立体而深入地展现渝州大山大水与众不同的神奇风貌,不朽地标在中国历史中耐人寻味的地位,爽朗儿女的豪气与传奇,魔幻空间所具有的神秘身世和无限的魅力;才能更准确地勾勒重庆城如何从全世界走过,如何向外界学习,追逐丝绸之路的方向与外界友好交往、贸易,如何海纳百川,成为一座移民大城。
可以说这是多位生活在重庆这片土地上的市民对自己栖息之地的发现、讴歌、赞美与感激!其中有不少珍贵的一手资料和难得的信息,因此它是鲜活而有温度的,深情而有厚度的!
当然,一本书注定无法完全去承载一座大城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重庆的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等,以及更多闪闪发光的地方、人与事,还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去探寻与抒写——
譬如象征我们城市精神脊梁、绽放着红梅的红岩村;如一条历史大河奔腾不息的中山四路。那“河”的源头便是著名的曾家岩50号周公馆——当年,它是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办公地之一。它和红岩村一样,是重庆老百姓心目中的明灯。它让战时首都的各民主党派、各阶层人士更加了解了共产党为民族、为人民、为国家一心抗日的决心与奉献,从而团结起来,形成抗日的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奋力御敌……而这条路上葳蕤的黄桷树下、桂花飘香的桂园更令人难忘,那是当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举行“重庆谈判”时的住所,著名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就在桂园客厅签署……
譬如抗战时的重庆,面对日寇长期狂轰乱炸却“愈炸愈强”的故事:从渝中半岛到江之南北,从南山到歌乐山,从扬子江到嘉陵江……街衢巷陌、坡坡坎坎、山山水水都高昂着头颅,不屈不挠。那种屹立,让全世界看到了一座叫重庆的城……
太多太多被时光擦亮的重庆故事怎会是这么薄薄的一本书能够写完的;时光洪流中太多发生在重庆的传奇,又岂是一本勾勒城市性格的文学作品能去完全展现的。注定是挂一漏万,有所遗憾。好在,我相信这本书只是抛砖引玉,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续写重庆这本大书,第二、第三部《重庆传》会纷至沓来!
本书创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外文局、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外文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市作家协会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得到了外文出版社副编审李黎老师,重庆出版集团编审杨耘老师自始至终专业、细致、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江春秀、梁萍、牟定舒、雷常茂、麦恬、张胜萍、叶莹等老师和朋友以及很多市民的关注与出谋划策……在这里我代表《重庆传》创作团队的所有成员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就是当今重庆城和重庆人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时的态度与速度。
祝福我们的重庆!祝福她一直沿着丝绸之路的方向,向西向东,向着浩瀚的海洋和广阔的天空打开自己,拥抱世界,迎来送往,不亦说乎!并因此而永远盛放,不舍昼夜……
吴景娅
2022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