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已然是重庆美食的第二张名片,就连北上广稍微不那么鼎盛的二级街道,也已随处可见“重庆小面”招牌,但他们真正在出售的究竟是什么面,就只有天知道了。
有没有人一眼就辨识出了其中的不正常,重庆当地不产一粒小麦,却又如此嗜食面条,是不是很奇怪?
有个传说,说重庆小面最早起源于合川,那场钓鱼城战争期间,南宋军中的伙夫用姜葱蒜制作麻辣小面劳军,为将士祛湿驱寒,后来才慢慢流入民间……
即使是如此天方夜谭,无从佐证的附会,到头了也一点儿改变不了重庆小面的日常面目,那实在是重庆人清早一睁开双眼,就会争先恐后奔赴的不变功课啊!
我从前上班的较场口,骨科医院对面有一块划定的拆迁地,从2005至2006年开始就人心浮动,动迁的最后指令,一直像是悬在当地居民头顶上的第二只靴子。
一日早班,我偶然发现必经之路旁,一个偏巷深处,架着一口面锅。锅边的老板后来告诉我,他们从前的店面已被推倒,只好在家门边赚点儿分分钱。我问老板他们具体的搬迁时间,他不以为意地摇头答,管他的个,卖一天是一天。
他家的小面,我发现在碗底只有指甲壳大小的几团作料,但和面条充分搅拌后,却散发出一股异香,就是那异香,成了那以后我每天上班路上勾魂夺魄的去处。我在那逼仄得常常只能侧身而坐的巷道里,摄取每日必需的早间能量,又不禁为那老板打作料、挑面的从容不迫暗自赞叹不已。
他的身后,越来越多的旧房被夷为平地,青白的天空正侵袭而来。
忽如一日,那口锅连同那个纤瘦男人一起消失无踪了,有如幽灵一般,而我的那份失落,也无人诉说,成了永久的记挂。
这又是重庆小面毋庸置疑的魔力了,尽管简单至极、平易亲切到如同你的家人,却往往寄寓了难舍的深情。
一个父亲,在当年的国企下岗潮中丢了饭碗,他却支起一口面锅,在街边挑面维生。他的女儿,几乎还没有完全断奶,又无人看管,这名爸爸就找来箩筐一挑,让女儿成了自己走街串巷的小跟班。
就像那首老歌里唱的那样:“草鞋是船,爸爸是帆。”女儿一天天成长,终有一天在面对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时宣布,爸爸的面摊儿我接班,他老人家该休息了。
另一个故事则与妈妈有关。
厂区里一个天棒(重庆方言,流氓、混混的意思),与人斗殴,致人伤残,坐了几年大牢出来,却两手空空根本找不着工作,绝境中忽然想起妈妈当年手把手教会自己的小面作料秘笈,他依样画葫芦地摆起了个面摊儿,不想却瞬间爆棚,后来,当着老主顾的面他也毫不避讳,总说是妈妈的在天之灵搭救了自己……
在重庆,这样的小面故事,从来都不绝于耳,只要你愿意安心坐下,在高峰过后听随便的哪个小面老板娓娓道来,你都必定会抵达背后的那份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