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绕过磐溪就会支离破碎(1 / 1)

在位于嘉陵江畔的重庆江北盘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名为磐溪),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拾级而上,一栋古色古香的小楼跃入眼帘,静怡、悠然、恬适……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之意境油然而生。

这里就曾是现当代中国画坛“灯塔”级人物——徐悲鸿与爱妻廖静文的寄居之所石家花园。

1937年,襟江背岭的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文学、科学、艺术、教育诸领域的名人,如郭沫若、冰心、巴金、老舍、臧克家、马寅初、傅抱石、丰子恺等,随之云集重庆。

徐悲鸿也随国立中央大学从南京迁于重庆,落户原重庆大学松林坡,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后应重庆工商界名人石荣廷邀请,于1942年搬入江北磐溪石家花园,一住就是4年之久。

在此期间,徐悲鸿在这里筹备创建中国美术学院,先后聘请著名画家张大千、吴作人、李瑞年、沈逸千、冯法祀、孙宗慰、宗其香等人为研究人员,开展艺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培养和储备优秀美术人才。

彼时,日军频繁空袭。为顺利开展教学,徐悲鸿只好在地下石室育人、作画。在这个不大的石室里,他完成了《愚公移山》《巴人汲水》等名作。1943年3月19日,徐悲鸿画展在当时的重庆中央图书馆举办,展出国画、油画、素描百余件,轰动山城,3天时间参观者逾30000人次。可以说,石家花园见证了徐悲鸿艺术创作生涯的最高峰。

1949年后,石家花园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江北区政府修缮了石家花园,并打造了徐悲鸿美术馆(重庆)。

走进美术馆了解到,这里先后举行了“汲登百丈路迢迢——徐悲鸿与民族美育的时代理想”“往来千载间——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艺道家传——绘画中的家族传承”等大展。展出了徐悲鸿《巴人汲水》《牧童与牛》《立马》,齐白石的《蛙声》《群蟹》《虾》,张大千的《天外三峰》《黄山》《罗浮晒布台》等罕见传世佳作。

观众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深刻感知中国画坛巨匠各自“师法自然”的通途;张大千超元越宋直取唐风,食古能化;齐白石取材民间,求朴拙之气;徐悲鸿西为中用,致力于以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精神来改造疏离生活、纯粹以笔墨游戏为尚的明清文人画主流……他们虽取径不同,风格趣旨各异,却互相欣赏,堪称中国画坛的一段佳话。

不仅如此,当时中国最专业、档次最高的美术学府——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今天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迁至重庆磐溪(今盘溪)后,租赁郭家院子为校舍。为躲避日军的飞机轰炸,艺专师生们用锅烟墨将外墙抹黑。由此,“黑院墙”逐渐成为国立艺专的代名词。

虽然时值战火纷飞的年代,“黑院墙”里却是高师云集,人才辈出。丰子恺在此完成《护生画集》第三集部分画稿;李可染创作了《执扇仕女》《放鹤亭》等知名画作。此外,陈之佛、李超士、傅抱石、赵无极等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也曾在国立艺专工作或任教。“黑院墙”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艺术大师潘天寿曾说:“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绕过国立艺专就黯然失色,而绕过磐溪就定然会支离破碎。”

而同样内迁的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还云集了黄君璧、张大千、陈之佛、张书旂、谢稚柳、吕斯百、吴作人等杰出艺术家,培养了大批写实主义画家。如,吴作人在此期间创作了《重庆大轰炸》《空袭下的母亲》《不死的城》等作品;李斛将中国画的写意与徐悲鸿的写实结合,推进了人物画的创新;宗其香以贵州土纸,用中国笔墨绘“重庆夜景”,被徐悲鸿称为突破古人表现方法,为中国画的创举。

因此,抗战时期,中国主要高等美术院校、美术团体,以及一大批中国美术精英汇集山城,造就了重庆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辉煌。抗战胜利后,内迁的高校、社团和大多数艺术家先后离开重庆,留给这座城市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而是奠定了重庆现代美术发展的基础,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重庆美术的新纪元,至今续写着辉煌。

在重庆大学城,绿树、鲜花簇拥着一所美丽校园——四川美术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院,也是重庆美术事业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重要支撑点。

油画,作为西方主流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因色彩丰富、画面细腻逼真、立体感强、题材广泛等特点,广受欢迎。

它以舶来品身份进入中国,经过百年发展,从“模仿”“结合”走向自我独立,标立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形象。

“川美”油画就开创了中国多个先河。如,早在1962年,“川美”油画专业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两个试点班:“小苏派班”,师从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学习苏派绘画;“小博巴班”,师从罗马尼亚油画家埃乌琴·博巴,强调对对象结构的掌握,秉持“艺术该有自己的风格和表达,应该创作出有独特个性的作品,避免千篇一律地作画”。

尤其是,埃乌琴·博巴把欧洲在油画艺术上的新发展传到了中国,加快了中国油画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油画的中国化。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以“川美”为开端和主力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开启了新时期的艺术思潮,形成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运动,被载入中国美术史册。代表作品包括罗中立的《父亲》、程丛林的《一九六八年×月×日雪》、高小华的《为什么》、王大同的《雨过天晴》等。由此,对“四川画派”的赞誉在国内外艺术界应声而起。

如,罗中立的《父亲》,首次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超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位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头戴白色头巾,手捧粗瓷碗,嘴唇开裂,黝黑的面容布满刀刻般的皱纹……画风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让中国农民的勤劳朴素、坚韧隐忍等品质跃然纸上,充分展现了人物形象外在的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被誉为“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的丰碑”。

张晓刚是“川美”77级明星班毕业的又一位中国当代艺术最具代表性艺术家。他的名字几乎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代名词。其艺术经历及作品不仅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一个特殊案例,同时也表征着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取向。

“时间”与“记忆”一直是张晓刚最关注的创作主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运用近现代中国民间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而后的“失忆与记忆”系列延续了“大家庭”与“血缘”的脉络,探讨新旧时代交替下人们面对过去与未来所产生的种种矛盾。

他的《血缘-大家庭:同志120号》于2006年在纽约苏富比掀起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开端,许多人几乎是从这幅98万美元的作品开始认知中国当代艺术的。

《血缘》系列作品的直接灵感来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标准化合照,包括他自己的家庭照。从这些旧黑白相片中,张晓刚创出《血缘》系列的典型特色:含蓄而近乎单色的色调、多层次却平滑的画面,没带半点笔触的痕迹,人物只有上半身的构图,拘谨的正面姿势。画面上褪色的部位最初见于脸上的光斑,后来成了作品的独立元素,令人联想起复古破旧的照片。此系列深蕴中国文化最为着重的家庭观念,因此画作成功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40多年以来,“川美”油画系不断拓展美术创作领域,使美术创作全方位更上一个台阶。如作为当代中国油画界领军人物的“川美”院长、教授庞茂琨的作品,从古典唯美到“虚拟时光系列”,从“舞台系列”到“镜像系列”,从“折叠系列”到“副本系列”……不断变化的风格,惊艳中国画坛,让观众迷醉。

他的早期成名作《苹果熟了》,刻画了一位彝族老妇人坐在苹果树林前的场景。画面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合乎黄金分割法则,和谐而均衡。女人的轮廓呈金字塔形,显得稳定和有力。该作品被称为把欧洲古典艺术美感转移到了偏远地区彝族人物身上,赢得古典唯美的艺术声誉,赞誉画家自觉地去探讨乡土题材中的神秘主义。

1997年后,他的创作转向“主观情感”,开始尝试着打破有关古典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如改变光的切入方式,强调色调的自律性等。突出局部的表现性特征,以此避免在创作时受到题材在时空上的束缚。

在“镜像系列”作品中,他深入探讨了自我与自我的关系、自我与他人(世界)的关系、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在“折叠系列”作品中,他将时间折叠、把空间重置,让不同的时空的人、事、物相遇,共存。他还把自己画进西方经典油画作品里——在《马背上的奥利瓦雷斯伯爵公爵》里牵马,在《倒牛奶的女仆》里喝牛奶,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里做证婚人……

在“副本系列”作品中,基于科技之于人类社会的创新与危机的一种直觉式思考,他探究起当代艺术在艺术史文脉中的上下文关系以及将这一关系转化对应于当下时代文化与社会现实情景中,通过个人化的视角捕捉这些内部细节,进而创造一个崭新的内源艺术史,引发观者对未来的思考。

如今,庞茂琨每年都有作品更新,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作品被海内外多个艺术机构以及私人收藏。在油画拍卖市场中,他的作品大多有7位数的身价。

“川美”雕塑同样是一路高歌猛进,创作了众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佳作,如《歌乐山烈士纪念碑》《红军长征纪念碑》《春夏秋冬》等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被载入了中国的美术史册。

2019年,“川美”副院长、教授焦兴涛创作的作品《烈焰青春》,刻画了一名年轻的消防员的形象。该作品一举打破中国美术最高奖——全国美展30年“不开”雕塑金奖的纪录,夺得第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雕塑金奖。

艺术设计亦然。中国现代设计是在“西风东渐”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在较长一段时间多以工艺美术命名,并以装饰图案为研究内容来呈现。

“设计立校”是川美建校的初衷。1940年,李有行、沈福文等人在成都创立川美前身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李有行致力于染织设计,沈福文则是漆艺大家。更重要的是,这一批先行者把设计分成了家具科、建筑科等,“开创了中国设计分科教育的先河”。 后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两位重要奠基者——庞薰琹、雷圭元也都曾在这里执教。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包豪斯”设计理念在国内大行其道,其注重工业化、几何化、简洁化,为新中国的建设及改革开放后的大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过,“包豪斯”教学体系,没有解决涉及乡村的问题、绿色的问题等。川美地处西南,西南地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如何用设计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

由此,川美设计人在追求文化现代性、艺术民族性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一条融汇中西古今,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创作之路,并提出“设计的纵深”概念,一举成为中国设计版图上的重要一支。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举世震惊。由于汶川地处山区,有高山、河流、滑坡等阻隔,对救援车辆进入造成极大阻碍。现“川美”副院长、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段胜峰与团队成员孙元明、许冲先后去实地考察了两次,结合对汶川的道路、气候、时间等因素的分析,包括对现有救援的工程和救护车辆现状的分析,设计出了一款全地形突击救援车。该车既能开路,又具有救护功能,还可以作为临时急救医院。作品一亮相,便得到业界一致好评,一举夺得第11届全国美展的金奖。

2016年,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预先研究项目资助下,由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组织,川美与重庆大学合作设计出了世界上首台融入“中国风”的月球车,可搭乘2名宇航员,最高时速可达25千米,单台就可满足月昼探测、月夜数据处理与传输等功能,具备与其他设备重构的能力。段胜峰设计团队负责了月球车整车概念设计、变幅轮毂设计、车身造型设计和文化概念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