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奇门的“三大步”(1 / 1)

“三大步”是重庆下半城的特有景观,是重庆老百姓对那时的人力运粪车运输过程的谑称。运粪车其实就是在板车上固定装有一个圆形木桶(最后也换成了铁桶),两轱辘,前面两根把杠,简单结实。与京城胡同、上海里弄一样,重庆城的巷子里,老百姓每天也会在某个时间,将装有自家有机肥的“尿罐”拎出来,倒进公厕或者经过门前的拉粪车。最后在某个时间,拉粪车定时来储奇门河边,与等候装运有机肥到农村去的木船完成交接。那时候,解放路就会出现“三大步”的独特景观——

架着粪车的清洁工人,从东边的道门口或者从西边的石板坡方向,“嚯——嚯——嚯”地吼着,衣袂飘飞,人车一体,跨着电影中“慢动作”一般的“三大步”,往储奇门近旁的“粪码头”顺路飞降,吆喝而来,犹如天神驾到。令人惊奇的是,“三大步”队伍里也有女性。人们都说,拉“三大步”的不但要有强壮的体魄,还要有很强的“技术性”:一架粪车几百斤重,斜坡弯路,愈跑愈快,全程仅靠一人驾驭,一般人真还未必干得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农村开始大面积使用化肥,下半城的“三大步”奇观才逐渐绝迹。

解放东路距储奇门不远,有一扇类似上海石库门的小巷,巷口的石头门楣上,从右至左有“成泰巷”3个字。

重庆的小街小巷与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一样,没有“横平竖直”的整齐划一,只有上坡下坎左弯右拐。因此常有路人在成泰巷迷路。当年若在成泰巷巷口往里看,眼前时常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年或中年的妇人,坐在小竹凳上做针线活或者织毛衣,甚至正在煤球炉子上炒菜,她身后高大的木门半掩着,屋里暗得看不清。如果是第一次来成泰巷,你很可能以为将会走进那户人家。只有当你惬意享受着炒菜的香味一直走到煤球炉子跟前,下了两步石阶,正要开口向那位妇人问路,才发现往右拐才是通道。大概走不到5米迎面却又是一堵青砖砌就的高墙,又得左拐。这时,眼前才豁然开朗曲径通幽。

当你沿着弯弯拐拐的巷子往里走,大大小小的院子逐一迎来。成泰巷、白象街的各色人等便依次出现:

曾经有重庆药材同业公会的经纪人,兴华小学校的教员,电厂的技工,“江全泰”号的雇员……

曾经有在“单位”按时上下班的“干部”,在运输社拉板车的汉子,因丈夫远去未归的留守女人,白家馆的川菜厨师……

杂院里最热闹的是“火炉”重庆的夏夜。那年代没有空调,连电扇也是稀罕物。盛夏晚饭后,左邻右舍将各自门前的那块地坝用水泼了散去暑热,再用两条长凳架上凉板,男女老少都一身“短打”,在梧桐树下摇着蒲扇摆龙门阵。有时蚊子咬得太凶了,也点一支蚊烟(后来是蚊香)。然后,家长里短,天南海北地摆谈起来,一派和谐氛围。夜空里时常会流过一段清亮的竹笛或是悠悠的二胡声。到最后,总是四周鼾声渐起,头顶夜色渐浓……

那时的岁月,更像典型的下半城。那时的下半城,似乎更具坚韧包容的重庆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