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中仅存的两道古城门中的另一座是东水门。

东水门,从重庆17座古城门中脱颖而出!它是正东的城门,却以最平民化的姿势,侧过脸去,门不朝江,而向北打开!

东水门的名字与西水门相对应,民俗有面南背北左东右西之习。西水对东水,西闭而东开,恰好龙凤之俦,天成一对。

不似通远门的金戈铁马,东水门曾是过往南岸的主要渡口,也是重庆通往云贵的要津。各省来的客货船尤其是江南一带的满载“苏货”的船多在东水门外停靠。这些苏货大量运来,使东水门内商贾云集,各种字号、货栈林立。货架上、柜台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是昔日重庆最繁荣的地方之一。所以东水门的周边也是重庆会馆修得最多的区域。鼎盛时期,东水门一带修有二三十家会馆、公所。其中江南会馆、湖广会馆以及广东会馆三大会馆紧靠东水门而立,明清时期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周围。这热闹的景象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时期,城垣已拆,到处可以出城,便改由紧挨着的望龙门渡江,东水门一带才冷落下来。

远眺朝天门(张岩 摄)

几十年间,东水门开始很耐心地迎送小商小贩们从这里进进出出,仿佛有意侧身倾听沿山而建的吊脚楼里每日里锅瓢的脆响;细听小巷人家黄昏时呼儿吃饭的悠长;有意要细听每天十几趟开往南岸的过河船在江上悠悠地“突突突突……”,侧耳细听花3分钱上下的望龙门缆车小心地“叮叮当当……”

如今湖广会馆依然作为重庆都市旅游的重要景点,终日迎送着数不尽的游客。黄墙青瓦间,道不尽的沧桑变迁。而从游人如织的湖广会馆出来不过数百步的地方,东水门便静默地立在那里。

同湖广会馆相比,东水门老街显得有些萧瑟,甚至好多本地人都不曾晓得还有这么一处厚重的古迹。仅有百把十米的街道上,原东水门城墙下的旧木房被黑瓦白墙的仿古建筑所替代,崭新又让人怀旧,是说不尽的故事;滨江公路从脚下延伸而去,似无边无尽,让人恍然想起,身处这条恬静的古街,俨然在那悬崖峭壁之上。

“东水门,有一个四方古井,正对着真武山,鲤鱼跳龙门。”而今四方井早已经无迹可考,但城门对面正是南岸的真武山,长江中以前曾有巨石,王尔鉴编纂的《巴县志》便有记载:“水中二巨石,各大书楷行‘龙门’二字,皆宋绍兴中刻。”这大概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来处,对面的龙门浩也得名于此。

东水门已经没有了太多存在感,城门显得低矮而脆弱,抚摸过风化而微凉的石砖,猛然碰着了那些个很久的以往。就连城门门额曾经遒劲有力的“东水门”3个字也已模糊不清。东水门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已终结,成为了我们的记忆。

码头虽然成了历史记忆,但就在老街的头顶,以东水门命名的东水门长江大桥炫目亮相。它承继了送南迎北的古码头的憨直与倔强,像个阳刚十足,荷尔蒙爆棚的男神,健硕又帅气地牵手南岸与渝中。轻轨列车从它胸膛上龙舞一样地扑过来,入夜的山城万家灯火铁水钢花般地绽放。在此,历史与现实,积淀与速度,高调撞上!

看见每个来重庆打卡的旅游者和重庆人的脸上都泛起欢喜的光亮,那是由衷的惊艳和自傲:

祝福大重庆——明天更好!

(梁奕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