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辖后解放碑重焕异彩(1 / 1)

多少人用智慧与汗水建起的解放碑步行街

如果说,解放碑的变化是重庆直辖后的缩影,那么,给重庆人民留下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解放碑周边的高楼大厦,而是重庆直辖初期建设的解放碑步行街。我一生中有幸策划、主持、参与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形象工程和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程,其中直辖初期的解放碑步行街是最难忘的一个。

1997年3月15日,全国人大通过了重庆列为直辖市的提案,给重庆人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满怀期待,似乎直辖后一切都会很快变得更好。

刚直辖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当然知道,短时间内重庆有大的起步和发展是不现实的。但是,面对人民群众极高的心理需求和盼望,政府又必须在短期内有所作为,让市民感受到直辖后的变化。如何寻找一个突破点、亮点、兴奋点,让市民看到直辖后的变化,增强对直辖市的信心?领导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既有厚重历史又是城市标志又是商业中心的解放碑。

彼时的解放碑形象并不乐观:解放碑大十字是城区交通枢纽,公共汽车、电车、人力车、自行车川流不息;人行道上布满了电线杆、广告牌,电线杆上管线密如蛛网,有线电车的导轨铜线布满天空,为支撑铜线的拉绳横七竖八牵在周边电线杆上;解放碑行道树都是小叶榕、黄葛树、泡桐树,由于被建筑物遮挡,普遍生长得弯弯扭扭;解放碑周边的广告牌密密麻麻,无序混乱,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诸如此类,问题很多。

解放碑毕竟是重庆人民心目中的城市中心和精神家园,如果能够在这个地方用大手笔,花大力气彻底改变其面貌,将解放碑大十字改造为市民步行街、商业购物广场,这将是足以让广大市民振奋的一个民心工程、形象工程。

当时提出的这个想法令人振奋,渝中区极力支持、拥护,希望马上付诸行动。我也摩拳擦掌,激动兴奋,希望亲自参与工程建设。

但是,问题还不是那么简单,许多矛盾接踵而来。首先,负责城市交通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电车公司、市公用局提出:解放碑是城市中心交通枢纽,好几路公共汽车、电车必须经过解放碑大十字。解放碑是全市商业中心,一到节假日,大量人流通过公共交通到达解放碑,交通压力很大,若改成步行街,将会造成极大的交通组织混乱。这首先成为建设解放碑步行街一大难题。

建设步行街涉及大量管线下地,当时天空各种管线密如蛛网,涉及电车、电力、通讯、电讯、路灯等多个部门,全部下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还有一个压力是,在整个步行街施工中,不能完全阻断交通,要保证周边商家的正常营业和行人的正常通行。在工期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这给建设工程确保工期增加了不少压力和不可控因素。

1997年5月20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在渝中区政府5楼2会议室召开解放碑步行街高规格专题会议。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后,市委书记张德邻、市长蒲海清拍板,立即建设解放碑步行街,由渝中区组织实施,当年施工、当年完成。蒲海清市长还提出了一个“各家的娃儿各家抱”的办法,就是说,除了渝中区政府外,步行街建设涉及的各部门、各单位都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会议明确工程名称为“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但人们习惯称之为解放碑步行街。

随即,受区委、区政府委任,我任负责现场工程建设的常务副指挥长。区政府从部门、街道抽调干部组成现场工作班子,借用群林市场拆迁办公室作为指挥部现场办公室。从步行街工程准备阶段到正式开工竣工,我几乎每天都到现场和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研究处理各种问题。会议在现场,解决问题在现场,接待群众上访在现场,中餐、晚餐吃盒饭在现场,晚上也会在现场。

在整个工程期间,建设者们团结一心,努力奋战,确保质量,抢抓工期。至今重庆电视传媒中心主任、当时的重庆电视台《特别报道》专题部记者淦玉华还清晰地记得彼时的情景。1997年11月23日,淦玉华到解放碑现场采访,看见我带着一帮人,每人手持一把小锤子在花岗石地面上敲打。一问,原来是为了保证花岗石铺装质量,避免发生坐浆不饱满,以后出现空鼓脱落,指挥部要求对铺装的几十万块 200mm×200mm×30mm的花岗石都要一一用小锤敲打是否空鼓。检查不合格的用粉笔画上一个圈,施工单位立即返工。淦玉华深受感动,也拿了一把小锤加入敲砖检查的行列。类似在工程质量、工期上的严格要求和把关例子不胜枚举。当年的建设者们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团结协作、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努力奋战,那些难忘的场景,至今还深深留在我脑海中,不时感动着我。

在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下,仅用5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24000平方米面积的解放碑步行街工程建设,现在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997年12月27日上午 8:30,解放碑步行街举行隆重的建成开放仪式。当天解放碑万人空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几支老年人组建的秧歌队自发进入解放碑步行街表演。我在现场拥挤的人流中,看到记者随机采访步行街上喜笑颜开的市民,市民说:我们家没有客厅,现在我们终于有了城市的公共客厅了。感谢直辖市政府给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我当时非常感叹:当年一个在解放碑底下看钟的小孩,如今成为主持全市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的指挥长,成为解放碑步行街亲历亲为的参与者、建设者,自豪、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解放碑步行街成为重庆直辖后第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城市形象,也成为先于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中国西部第一条城市中心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建成后,我接待了一些来自香港、北京、上海和兄弟省市的领导,他们都惊叹于解放碑的巨大变化,从一个小小的解放碑而对重庆刮目相看,可见解放碑步行街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解放碑步行街的巨大成功,为年轻的直辖市增添了底气、信心和美誉度,也带动了后来的江北观音桥步行街、沙坪坝三峡广场、九龙坡杨家坪步行街等步行街、商业购物广场的建设。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不经意间,解放碑步行街建设竣工已25年。至今,每当我徜徉在解放碑步行街,当时建设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看到亲手栽植的树木长成参天大树,看到解放碑永远络绎不绝的游客,心里总是会涌起一丝温暖,一种幸福感、自豪感。

解放碑形象提升进行时

解放碑步行街的建设,打开了城市蝶变的大门,历经约10多年时间,随着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解放碑大十字地区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97年解放碑步行街建成后,渝中区先后又启动了以下5个城市形象提升改造项目,将解放碑城市形象提升到新的高度。

1999年4月至2000年10月,启动临江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998年朝天门广场建成之后,我向陈际瓦(时任渝中区委书记)提出建议:对进入解放碑的重要节点临江门进行综合整治改造,拆除临江门天桥,所有管网全部下地,修建临江门地下通道。这一建议得到渝中区区委陈际瓦书记的支持和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甘宇平的充分肯定,并列入1999年重庆市的重点民心工程。1999年4月至2001年9月30日,我担任临江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负责人,重庆市设计院李秉奇担纲临江门城市综合整治改造设计。1999年7月22日,临江门地下通道动工,2000年10月临江门工程全部竣工。

2000年2月至12月,启动八一路“美食街”工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和时任渝中区政府副区长慕福君分别负责工程建设和商业招商工作。2000年2月启动前期工作,8月1日举行“好吃街”开工仪式,12月29日举行工程竣工暨“美食街”开街仪式。

2001年4月至9月30日,启动解放碑步行街延伸段工程。解放碑步行街民族路延伸段即建设银行、会仙楼、王府井百货一段,长度约300米。我邀请了曾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刚调回到重庆工作的刘杰担纲设计。2001年5月29日,解放碑步行街延伸段开工,9月30日工程竣工开放。

2006年12月30日,重庆十大文化工程之一的重庆美术馆和国泰艺术中心开工,建设范围在五四路、临江路、江家巷围合的三角形地带,主要搬迁了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重庆市石油公司、渝中区第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2013年1月工程竣工,同年10月,重庆美术馆、国泰艺术中心开放。

2008年至2013年,启动国泰广场拆迁建设工程。国泰广场范围包括五四路、来龙巷、川盐四里、下青年路等路段,动迁了国泰电影院、颐之时、山城图片社、重庆九龙服装公司等单位和几百户居民。

解放碑地区的大拆迁、大建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70年代,解放碑周边的建筑大部分还是砖木结构,包括三八商店、群林市场、新生市场、华华公司等等。到了80年代,友谊商店、重百大楼、会仙楼等建筑变成砖混结构、钢混结构建筑。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当时的市中区率先启动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高楼大厦如春笋般拔地而起,解放碑面貌再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为区政府当时分管城市规划建设、拆迁开发的负责人之一,我亲自参与了这场变迁。

解放碑地区最早的开发项目应该是重庆商业大厦(亦称渝都大厦)。该项目20世纪80年代末期拆迁,1992年年底实施安置,业主是重庆市渝中区房管分局。该项目称“82020”项目,即1982年2月启动之意。被拆迁单位主要有重庆百货站。

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还有工商银行渝中区分行大厦(现在的扬子岛酒店)。该项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拆迁,1992年实施安置,业主单位为工商银行重庆分行组建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被拆迁单位有重庆凤凰服装公司、重庆少儿图书馆、重庆工艺美术公司、重庆古旧书店、重庆陆稿荐餐厅等。

20世纪90年代在解放碑地区启动的主要开发项目有以下一些:

八一路雨田大厦,即八一路美食街一带。该项目20世纪90年代中期拆迁,2000年实施安置,业主单位为重庆雨田房地产开发公司。

得意世界,位于较场口附近。该项目1992年开始动迁,1999年竣工安置,业主单位为台庆房地产开发公司,该项目是台商进入重庆第一个投资的项目。被拆迁单位主要有渝中区铁货、木货市场等。

依仁巷片区,即现在的重庆大都会广场、太平洋百货,由香港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集团投资开发。1993年至1995年拆迁,拆迁范围包括依仁巷、下小教场、五一路、八一路下段范围,动迁了重庆长江轮船公司、重庆煤炭工业公司、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工商银行重庆分行、重庆钟表眼镜公司、重庆百货站、重庆干果公司、大阳沟菜市场等150余户单位和900多户居民。

群林市场片区,即现在的时代广场,由香港九龙仓集团开发。1995年 4月至1997年4月拆迁,拆迁范围包括五四路、下青年路、邹容路围合的区域。动迁了群林市场、四川新闻图片社(重庆美术公司)、新生市场、亨达利钟表行、和平药房等单位和400多户居民。

夫子池片区,即现在的重庆世界贸易大厦,20世纪90年代拆迁。动迁了群众艺术馆、大众游艺园、2路电车总站、市越剧团、重庆龙门贸易公司、沙利文西餐厅等单位。

渝海城片区,即现在的王府井百货一带,20世纪90年代初期拆迁,由重庆渝海实业开发公司开发。范围包括九尺坎、铁板巷、书院街等街巷,动迁了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第二中医院等单位和数百户居民。

民族路片区,即现在的建设银行重庆分行、洲际酒店,由建设银行下属重庆业成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20世纪90年代初期动迁,1997年11月建筑封顶。动迁范围包括了民族路、大阳沟、白龙池一带,涉及重庆雕刻工艺厂、心心西餐厅、人道美店、大阳沟日杂商场等单位。

临江门、来龙巷片区,即现在大世界酒店、国泰商城一带,由重庆市都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20世纪90年代末期拆迁,动迁范围包括大众商场、川北凉粉店、市中区房管局、电影器材公司、市糖酒公司等单位和庆德里等居民区。

老四川片区,即现在的渝亚大厦、重庆金店一带,由重庆渝亚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片区共拆迁360户,拆迁非住宅56户,动迁了当时著名的“老四川”(原来的粤香村)、留真照相馆、重庆金店等单位。

老解放碑(视觉中国 供图)

新世纪片区,即现在的新世纪百货一带。20世纪90年代末期拆迁,动迁了重庆交电大楼、重庆化工批发公司、重庆灯具总店、重庆市盐务管理局、青年路商场等单位。

解放碑商圈近年来拆迁建设的项目有江家巷片区,即重庆环球金融中心(WFC),2005年动迁,由重庆华讯实业集团公司开发建设。拆迁建设范围包括五四路、江家巷、民族路围合的区域,拆除了曾是80年代第一高楼14层的会仙楼宾馆。项目于2010年1月动工,塔楼于2015年交付使用。重庆环球金融中心共78层,建筑高度为339米,是当时重庆及西部地区第一高楼。

还有重庆市供销社危改项目“纽约·纽约”大厦,动迁时间为2002年,开发商为重庆英利房地产开发公司。被拆迁单位主要是重庆市供销社。建设公寓危改项目(即英利大厦),动迁时间为2005年,开发商为重庆英利房地产开发公司,被拆迁单位有建设公寓、和平药房、重庆机电设备公司、渝中区公安分局、关岳庙等。

今日解放碑步行街(何智亚 摄)

现在回顾起来,解放碑地区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成为重庆的CBD(中央商务区),与被拆迁单位,特别是广大居民对城市拆迁建设的理解、支持、牺牲、贡献是分不开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90年代初,市中区50多万居民拥挤聚居在仅 9.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可以说是世界之最。解放碑地区除了临街的商铺、办公楼、宾馆,背街小巷密密麻麻的房屋住满了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在3平方米以下的不在少数。就以我家来说,8个小孩,父母,加上一个老人,居住在只有30多平方米的公房里。我家住的川盐四里那时还算比较好的青砖楼房大院,但几十户人家只有一个旱厕,那种不方便现在想起来都难以言喻。但是土生土长几十年,解放碑的人舍不得离开解放碑。那时候有“宁要中区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套房”的说法。最终,数万户居民还是舍了小家,移居到远离解放碑的其他地点,不少居民去了南坪、江北、大坪等地。拆迁建设历时20多年,解放碑终于从以居住为主的居民密集区蝶变为中央商务区。

岁月沧桑,往事如烟。几十年过去了,解放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怎么变,纪念碑不会变,它始终是重庆人民心目中永远的丰碑。抗战时期,纪念碑见证了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英雄城市的地位,见证了重庆人民同仇敌忾、愈炸愈强之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纪念碑见证了城市的变迁、进步、发展,也见证了重庆人民面对任何困难挫折,不气馁、不言败,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自强不息、生生相传的气质、性格、精神特征。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解放碑十字金街越来越时尚、现代、靓丽,它始终敞开胸怀,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解放碑给我们留下的回忆永远留驻心里。匆忙行走的我们,无论走出多远,回忆都能带我们找到回家的路,不忘初心、不舍乡愁,缅怀历史、展望未来,增强自信,这就是我们今天来讲述解放碑故事的缘由。

(何智亚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