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住在听得到解放碑钟声的地方。几十年来,对解放碑的前世今生的熟识和依恋情感,仿佛是对久违的老友,不管什么时候,总是那么亲切、熟识与不舍。
“四娃子,去解放碑看几点钟了”
1951年,我父亲进入位于小什字打铜街的重庆市财政局下属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处(即后来的重庆市建设银行)工作。1952年,家人从望龙门巷迁住解放碑来龙巷川盐四里,一直到2009年拆迁修建国泰广场。1952年我刚满5岁,从此开始了与解放碑长达70年的不解之缘。
川盐四里位于来龙巷11号,过去是川盐银行修建的房屋,大院由3座青砖楼房组成,20世纪50年代成为建设银行职工宿舍,居住了50多户银行职工。民国时期,重庆城里有好几处川盐银行董事长吴受彤主持建造的大楼。从1933年起,吴受彤先后在米花街(八一路中段191号)建成川盐一里,在石灰市建成川盐二里,在七星坎街(临江路67号)建成川盐三里,在来龙巷建成川盐四里,在真元堂巷(五四路)建成川盐五里;川盐银行总经理王政平在夫子池魁星楼巷建成庆德里。在当时的重庆城,建造这样成规模的6处青砖大楼是十分罕见的。
那时家里穷,没有钱买钟,每次母亲需要了解时间,就会大起声音喊:“四娃子,快去看一下多少钟了!”我在家中排行老四,母亲叫我四娃子。我就跑到解放碑去看碑上的大钟,那时还不认识钟点,只知道长针指到几、短针指到几,回家再告诉母亲。
来龙巷上口有一处群众艺术馆,规模不大,但相当于现在的重庆美术馆。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群众艺术馆是人们心目中的艺术殿堂。我在市中区私立达育小学(现中华路小学)读小学时,母亲经常带我去群众艺术馆观看各种展览,以培养我对艺术的爱好和修养。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群众艺术馆拆迁之前,每有新的展出,我都会去观看,算起来前后已有30多年。
群众艺术馆背后是大众游艺园,这里留有许多重庆人童年和青少年的记忆。大众游艺园在原新生活运动委员会旧房和夫子池体育场基础上改建而成,1950年10月20日建成,属公私合营性质,1952年成为国有企业,由市文化局直接领导。大众游艺园是老重庆人十分熟悉的地方,相当于上海的大世界和武汉的民众乐园。我家到大众游艺园近在咫尺,我们经常去大众游艺园看露天电影、玩游戏、看木偶、照哈哈镜。大众游艺园门票便宜,买了票可在里面耍一天。20世纪90年代初,大众游艺园和群众艺术馆被拆除,原址修建了现在的世界贸易大厦。
放学路上的逛街时光
我小学在市中区私立达育小学,即后来的中华路小学,与民权路华华公司相邻。小学五、六年级又转到凯旋路小学(今大元广场一带)。初中在凯旋路中学,即后来的红岩三中、现在的复旦中学。从来龙巷川盐四里家出来,到学校有好几条路线可以走,我经常会选择不同的路线往返于家里与学校。那时读书远没有现在这么辛苦,空余的时间多,也给了我闲逛的时间。上学放学路上,我喜欢穿过群林市场、三八商店、华华公司,一为遮风挡雨、躲避烈日,再则可打望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熙熙攘攘的人流。我读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正是物资食品非常短缺匮乏的困难时代,因此,我也会选择路上有好吃的地方驻留,比如冠生园、大众食品公司、陆稿荐、王鸭子等地方。我驻足观看悬挂在橱窗里油汪汪的鸭子、各种菜肴、食品,使劲闻着店里飘出的诱人的香味。那时口袋里没有一分钱,只能是饱一下眼福,打一个精神牙祭而已。还有一个就是有书店的街。我上学路上有邹容路的古旧书店,民权路的新华书店,石灰市米亭子的古籍书店,后来还有长江文具店旁的外文书店。对于买书,母亲会给我一点钱,古旧书店打折的旧书,花钱也不多。进书店买书的时候少,看书的时候多。我小学学习写毛笔字的字帖,比如颜真卿的《多宝塔》帖、柳公权的《玄密塔》帖,都是在米亭子的古籍书店买的。及至1966年读高中,1978年读大学,我都会时常到解放碑,再不会去看餐馆、食品店了,主要是去书店看书、买书。我读高中时买的1964年版《英语语法手册》,读大学时买的1972年版《英语900句》、1978年版《新英汉词典》、1979年版《实用英语语法》,以及1979年版《实用摄影知识丛书》等书籍,都是在解放碑的新华书店或者外文书店买的。这些书我一直保留至今。
一次在解放碑街头擦皮鞋的经历
过去的时日总是和生活的拮据、物质的匮乏、辛苦的劳作等联系在一起。居住拥挤、物质匮乏,生活简单、苦中有乐,我们那一代人,大都是这样过来的。
因家里子女多,加之父亲受到一些冲击和不公正对待,母亲后来只有辍职在家。一方面要带孩子,一方面还要帮人家做一些诸如缝纫、代课辅导之类的事情,获得一点收入。家里几个孩子,每逢星期日、寒暑假,都要去做一些零工,以补贴家用。来龙巷有一个煤店,我们星期天去打蜂窝煤,大概是打一个收入5厘钱,一天可打上几十个。我们还到朝天门码头上下货,未长成熟的身体,抬着几十斤重的化肥、粮食等物品,穿过朝天门码头的台阶,踩着颤悠悠的跳板抬上运下。我们还打过棕麻,在家里折纸盒、做水泥袋、拆棉纱等等。
上小学时,通过母亲与29中学老师联系,我家几个孩子放假后到位于夫子池的29中挖防空洞。挖出的泥土用篾筐一次装四五十斤,穿过临江门古城墙,下陡峭的石阶到河边去倾倒,一天要折返七八次。记得当时临江门还保留有一些明代城墙,1992年奎星楼房地产公司开发临江门,老街和城墙全部被拆除。
为了帮助母亲减轻家里孩子读书交学费的压力,读小学时,我还有一次到街上去擦皮鞋挣钱的经历。我自己动手钉了一个小箱子,装上刷子和鞋油,瞒着母亲,和弟弟一起大起胆子出去,在解放碑去擦皮鞋。当时天气很冷,又下着小雨,那时穿皮鞋的人不多,好不容易等来一个人,我特别认真地擦了有生以来第一双收费的皮鞋,得到5分钱。恰巧被路过的邻居看见,回去告诉了我母亲。回到家,皮鞋箱子被母亲砸烂。擦皮鞋的事就这样夭折,我再不可能去擦皮鞋了,为此难过了好几天。
皮鞋不能擦了,我又和姐姐、弟弟一起,把家里的小人书收集起来,还到母亲工作的蹇家桥小学借了一些,把几十本小人书摆在解放碑和平电影院门口旁边,一分钱看两本,前后还收入了几块钱,都拿回家交到母亲手里。
岁月沧桑,往事如烟,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住过的老院子、老街巷已不见踪影。但是,不管岁月怎么流逝,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儿时的记忆仍然挥之不去,难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