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生我心002(1 / 1)

“准确地说,2001年6月18日开工,2001年11月15日主体结构竣工,差三天就满五个月。”

我听后惊得不知所措,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

“啊!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就完工了?”

黄如论先生冲着我微笑着点了点头,似乎是在说:“我还能骗你柱子哥吗?”

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在北京读书、工作,半个世纪以来,我亲眼目睹了京城各大型建筑的施工情况,留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难了,没有一年、二年的时间,是难以竣工的。如果把当年人拉肩扛——被后人讥讽为人海战术式的施工,再和今天那吊车林立的壮观情景加以比较,就会很自然地颂扬:“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同是吊车林立的施工现场,也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建筑质量和速度,这就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了!说起金源集团的施工速度和质量,那是有口皆碑的。我记得当时有一家平面媒体,是这样形容“世纪金源大饭店”的建设速度的:

“这座于2001年6月18日开工,至2001年11月15日结构竣工的饭店,几乎是一夜之间就耸立在中国硅谷中关村附近的紫竹院经济圈内,让过往的行人无不驻足仰视。”

大凡买过商品房的人都知道,最头痛的事情就是装修。一位年长的作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想死得快一些吗?那你就装修!”对此,我的夫人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一次,我应黄如论先生之邀走进“世纪金源大饭店”,我们二人在饭店大堂的茶艺居一边品茶一边随意交谈,好不惬意。其间,我指着“世纪金源大饭店”那富丽堂皇的内部装饰,有意问道:

“黄先生!这座饭店和地下不夜城的装修,前后总共用了多少时间?”

“具体的时间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地上的饭店和地下的不夜城是在2002年9月28日开业的,距饭店、不夜城主体结构全部竣工不到10个月。”

“装修期间生气了吗?”

“当然会生气!”

“您这个总指挥是如何在生气的前提下,既保质又保量地完成装修的呢?”

“一要有监督机制,二要亲临现场,让那些想偷工减料的包工头不敢胡来。”

“您的具体办法呢?是否像有的人说得那样,一骂、二罚,三开除啊?”

“还应当加一个前提,必须是真正的行家里手。唯有如此,你才会骂得在情,罚得在理,让他们无话可说。如果他们还不改正错误,我就炒他们的鱿鱼!”

这就是黄如论先生的性格和作风!

说到黄如论先生监督、领导“世纪金源大饭店”的装饰,他曾讲过不少生动的故事,其中有两个带有创造性的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其一,首创茶艺居包间,勾勒静雅环境。

人所皆知,一般饭店的茶艺居大都设在大堂的一隅,是开放式的,是商务交谈、访亲会友的地方,其功能很像外国高档饭店中的咖啡厅。黄如论先生经过缜密地调査和研究,决定“世纪金源大饭店”中的茶艺居打破传统的开放格局,创造性地增加几个隔断式的包间。虽说这一变化增加了装修的难度,可它却丰富了茶艺居的格局。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茶艺居采用的是棱式隔断,遂又造成了一种隔而不板、且风格十分统一的装饰奇效。近几年以来,我曾经数次在这种隔断式包间中与黄如论先生交谈,整体感觉是:犹如微型的谐趣园,闹中取静,别有情趣,为客人雅座清谈提供了必要的私密空间。

其二,创新床单花色设计,细节之处见精神。

在中外高档饭店中,所有床铺的布艺都是统一的,从装饰美学看,饭店的客室是休闲之地,唯有统一色调才能给客人一种安逸之感。或许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在筹备“世纪金源大饭店”的时候,按着开始的计划,所有床铺的布艺颜色都是一样的。可是,黄如论先生每次在审査这个方案的时候,总是觉得在视角上有着重复和单调之感。最终,他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终于找到了既统一又不单调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将**用品的花色进行小小调整,加人一些与基本色相融的线条与色彩。结果,客房的布置立刻变得富有活力,物品的本身也提高了档次。

就常理而言,像黄如论先生这样的大老板是可以不管这些事情的。但是,为了把饭店做得更好——达到他亲自审定的全部配套、装修是“顶级与超越”的标准,他不仅要事无巨细地过问每一个环节,而且还要动脑筋想出新的装饰方案来。请设想一下,面对黄如论先生这样的专家级老板,那些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包工头,何敢偷工减料?

古语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黄如论先生精心打造的“世纪金源大饭店”,于2002年9月28日正式对外试营业。饭店的骨干成员是由“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提前培养的,一般的员工是在北京专门培训的,服务素质堪称一流。我记得为了庆祝“世纪金源大饭店”开张大吉,黄如论先生安排六个晚上在千人无柱式宴会厅中请“世纪城”的全体业主吃饭,他公开宣布:“世纪金源大饭店”确立以“争创金源品牌、追求特色、以特取胜”为饭店的目标,也是实现“赶超”和“跨越”的最重要的关键。同时,他还确定了在客源上以质取胜,着重开拓消费层客源市场,强调自然客源和常客的协调与融合的经营方向。为此,全体饭店成员对外加大促销力度,积极参加各级行业管理部门组织的宣传促销活动等,一时搞得热火朝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世纪金源大饭店”很快就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业绩,于2003年12月6日获得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的五星级饭店称号。

目前,“世纪金源大饭店”已经成为北京西部最具实力、最具现代感的涉外商务酒店,被某家媒体称之为“一颗京华大地上璀燦的明珠!”

诚如前文所述,我因为担心未来饭店的营业不佳,曾明确表态,不赞成建“世纪金源大饭店”。但是,出我所料的是,饭店的营业战绩非常之好,人住率经常保持在90%以上,全年的营业计划无一不超额完成。到目前为止,饭店每年上缴董事局的折旧与税前利润已经高达近亿元了!黄如论先生遵照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经董事局决定,给饭店的每个员工增发三到四个月的年终超额奖。

与此同时,地下不夜城公开对外营业,其火爆程度令人难忘。那天,我和夫人一块逛地下不夜城,放眼望去,就像是全国各大城市最热闹的小吃一条街,真可谓是人头攒动,接踵擦肩,使我不由地想起了小时候赶庙会的样子!再者,几十家小吃店同时开张,商家的吆喝声,顾客的戏笑声,再加上“迪厅”传出“蹦迪”的音乐声,汇成了一支最为**的商业交响曲!

公平地说,地下不夜城给“世纪城”广大的业主带来了生活上的方便。就我们家而言,早上去不夜城买几根油条和两碗豆腐脑;中午去吃不同风味的饺子或面条;晚上去喝碗有营养的不同品种的粥不仅香甜可口,而且还十分的便宜。平时,我的夫人需要锻炼身体了,就去不夜城的标准游泳池游它1000米,回家的时候再顺路去一层、二层超市购买生活必需品;就说我吧,偶尔回家办事或取东西,花10元钱去不夜城打一个小时的台球,有着说不出的快乐!简之,住在“世纪城”的数万位业主几乎是众口一词地说:

“自从地下不夜城开业之后,生活真方便啊!”

据我所知,当代中外高档饭店对环境的要求是严格的,决不允许兼营超市的不夜城位列饭店之下。但是,黄如论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仅仅以饭店开门朝南、不夜城出口向北,就很好地解决了动与静的矛盾。另外,我们从实践第一的观点来检验地下不夜城,它不仅成为住在饭店中的各类客人休闲生活的极好选择,而且还为住在“世纪城”一期、二期的业主提供了最大的方便。

这时——也只有这时我才醒悟到,这座地下不夜城的设计和建设,充分体现了黄如论先生的“慈生我心”!

据我所知,当年也有不少人像我一样,曾经公开地反对在“香格里拉饭店附近建饭店,一则表示难以理解,二则认为肯定会被其他大饭店挤垮”。但是,黄如论先生不为所动,坚持在这个地方建设“世纪金源大饭店”,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是,有些当年的反对者至今感到茫然,不知成功的奥妙在什么地方。为此,我也曾直言相问:

“黄先生,您为什么要坚持这样做呢?”

“因为我相信一定会成功!”

“根据呢?”

“第一,那时,我经常去香格里拉饭店用餐,去新世纪日航饭店谈项目,去西苑饭店举办宴会,通过对这三家饭店深入考察,博采众长,使我不仅对饭店业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还偷偷地学会了如何经营饭店的本事。”

“有道理!第二呢?”

“第二,我认真总结了打开饭店局面的方法。简单地说,我们在饭店的软件上做到了三个取胜:一是我们的餐饮要有特色;二是我们的客房要宽敞舒适;三是我们的服务要细致到位。一句话,我们用这三个法宝取胜,用他们没有的特色经营。”

“完全正确!第三呢?”

“第三,在硬件设备上,我根据香格里拉、新世纪日航等饭店布局情况,有针对性地建造了具有美国拉斯维加斯风格的地下不夜城,里面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饭店前面还有三百多个停车位,这些他们全都做不到。因此,这是我们饭店硬件设备的胜利。”

“我赞成您的意见!第四呢?”

“第四,在客源定位上,我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以会议客人和商务客人为主。在价格定位上,我们首先和他们打价格战,用‘酒楼的消费,五星级的服务’为策略,和他们展开竞争。”黄如论先生说罢笑了笑,十分轻松地说,“现在,我们‘世纪金源大饭店’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服务上,均已赶超‘香格里拉饭店’了!”

我听后深沉地点了点头,遂又习惯地说了一句口头语:“钱该您赚!”

正当“金源集团”的事业如日中天之际,突然一位普通的员工叩开了黄如论先生的办公室大门,怒气冲冲地说:

“黄主席!我不干了,请批准我离职。”

这件事情来得实在是太唐突了,黄如论先生听后一怔,沉吟片时,说道:

“不急,先坐下,和我说清不干的理由好吗?”

或许是黄如论先生的态度实出这个员工的所料,转瞬之间,他又变得拘束起来了,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

黄如论先生亲手把这位员工扶在沙发上,又送上一杯清香四溢的观音王茶水,关切地说道:

“是谁欺侮你了?不要怕,就是我的错,你也可以冲着我说。”这个要求离职的普通员工真的被感动了,他动情地说了如下这段话:

“黄主席!世纪金源我认同,你这个大老板也好,公司领导也好,我都认同;集团的品牌在社会上也很响亮,但是我受不了我那个部门经理,受不了我们部门经理这种领导模式,所以我先告状,后辞职!”

“那你就当着我的面告他的状!”

这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员工,当即列数了这位部门经理在工作中独断专行、随意骂人、处罚人,从不把员工当人看待等劣迹。黄如论先生听后非常生气,说道:

“你先回去,等我全面了解了情况以后,如果属实,我一定叫他当面给你赔礼道歉。”

黄如论先生是一位“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老板,立即找有关人士进行全面调査,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个辞职、告状的普通员工讲的全是事实。接着,他又把这位部门经理找来,严肃地说:

“一个不尊重他人的领导,就等于败坏了他自己的尊严,也等于破坏了公司的品牌。你现在就去向这个员工道歉,集团视情况再对你做出处理。”

不久,黄如论先生回到了福州,刚刚走进“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一个被宣布离职的员工气呼呼地迎面走来,冲着黄如论先生大声骂了一句:“我恨死金源了!”遂大步走出“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的大门。

黄如论先生看着这个大步走去的员工,条件反射似的想起了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发生的事情,他迅即召集有关人士开会,发现事情出在一个姓郑的部门副经理身上。请看,黄如论先生对这位郑某总结的四大特色:

第一大特色是“不修边幅”。个人形象不检点,经常出言不逊,无礼无节,在同事、员工甚至客人面前做出拖衣拽裤、卖弄个人形象、不顾场合打二郎腿等失态的行为;

第二大特色是“狐假虎威”。他经常利用上级领导委托其办事之机,打着为领导办事的旗号,蛊惑人心,或夸大其词,或假传信息,以此标榜自我,为自己树立所谓的权威;

第三大特色是“嗜赌如命”。郑某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利用职权之便,以高压手段要求员工每星期都要到他家打扑克,参与赌博,次数高达150次。经常因为赌博,不仅影响饭店营业收入,而且给客户留下不良的印象;

第四大特色是“假公济私”。郑某经常利用职务之便,在上班时间指令司机开公车办私事,谁敢反对就给谁穿“小鞋”,甚至打击报复。等等。

黄如论先生当众宣布免去郑某人的职务。为了以儆效尤’他又激愤地讲了如下这段话:

“郑某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呢?主要是素质太差,不知礼数。为此,你们要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有德才会有礼,缺德必定无礼。要经常审视自己的领导观、‘权力观和得失观;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近几年以来,随着“金源集团”的事业越做越大,黄如论先生听到的多是“喜报捷传”,看见的是一笔又一笔收回的流动资金。时下,出他所料的是,竟然连续发生诋毁金源品牌、愤而辞职的事情,他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自问:

“北京、福州相距数千里之遥,为什么却在这两家饭店中,发生了同类性质的问题呢?”

黄如论先生回到北京之后,又收到了一个更为惊人的消息:“一年内辞职的员工高达800人,离职的领班、主管级以上管理人员100人。其中,有的公司员工流失特别严重。比如,‘北京世纪颐和物业公司’共六百多人,部门副经理级以上干部仅9人,其余的基本都是员工,由于对员工不够重视,造成了员工严重流失的现象,仅今年年初公司就有63名员工离职;再比如,今年年初,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也有76名员工辞职,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紧接着又有更为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销售部员工集体辞职,等等。可以想见,黄如论先生在这期间真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了!

一天深夜,黄如论先生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办公室,打开电脑,又在世纪金源论坛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帖子:

“今年过年回来以后,我们公司已经有六十多人离职了,当然大部分是保安,公司保安才三百多人,这个比率正常吗?保安离职时从来没有说工资不够高,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在这里工作得不开心,那还留在这里干吗!为什么不开心呢?除了工资,缺乏其他有效的激励和福利这是一个原因,食堂饭菜做好吃一点,没有肉没有关系啊,你不要做得难以下咽;宿舍环境好一点,没有席梦思不要紧,宿舍不要在夏天潮湿得像蒸笼一样啊;工作站岗累一点,回家以后没有爱人问候不要紧,不要整天搞个会议来折磨人啊!”

黄如论先生看完这个帖子之后,越发地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他躺在**暗自思索,当年创业的时候才八个人,还搞得人仰马翻;如今公司已经发展到有数千名员工,问题自然会更多一些。不时,他又想到了防微杜渐这句成语,遂下定决心:

“一定要把这些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

但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选在什么地方呢?黄如论先生历经深思熟虑,决定从“世纪金源大饭店”销售部开始。

黄如论先生发现销售部“内部搞不团结,员工犯同样错误却受到不一样的处理,领导印象好的人就免予处分,印象不好的人就加倍处分,把好好一个部门搞得乌烟瘴气”,按着他的性格和以往行事的作风,一句“撤职”就解决了。可是,当他冷静思考之后,认为销售部发生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带有普遍性的,因此必须当做一个典型事件去处理。或许是他认为集团出现这些问题,自己这个主席难辞其咎;也或许是黄如论先生出于“慈生我心”,应该允许部下犯错误,也应该允许改正错误。总之,他决定和公司有关的领导找这位销售部经理谈一谈,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这位年轻的女经理在今后的工作中改正错误。然而事与愿违,这位女经理不仅不检査自己的问题,反而理直气壮地说道:

“第一,销售部集体辞职事件不是领导管理不当,而是员工自身的原因离职的。”

黄如论先生听后火从心起,可他依然强压着火气,十分和善地反问她:

“不管什么理由,销售部一共十个人,就走了六个人,还有一个实习生也准备转岗,你作为部门领导还好意思讲这些话吗?”

黄如论先生讲这些话的潜台词是,如果你这种逻辑成立的话,那“世纪金源集团”60%以上的员工也都走了,那我们这家企业还办得下去吗?但是,这位女经理依然不领情,继续按照她的思路讲下去:

“第二,我年前刚通过集团人事管理中心的考核。”

这位女经理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如果我有问题,集团人事管理中心为什么还通过对我的考核呢?

“你这话没道理!”黄如论先生强忍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声色俱厉地说,“首先,我们集团仅部门副经理级以上的干部就有三百多人,人事管理中心只有四个人负责考核,他们负责的是宏观层面的考核;其次,人事管理中心对你的考核也是阶段性的,以前你的考核通过了,并不代表你永远是合格的!”

这次谈话到此结束了,黄如论先生立即宣布撤职。当这位女经理抗辩无效又说手段太狠的时候,黄如论先生说了这句记录在案的话:

“你说对了,我的手段很硬,我说撤你就撤你,没什么人情可讲的!”

通过这件事情,黄如论先生清楚地认识到:“用权力管人,只能管少数人,只能管一时;用制度管人,才能管无数的人,才能管得长久。”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决定修订集团已有的《人事管理规范》《企业理念与管理规范》等条例,使之成为“金源集团”的根本大法。

黄如论先生坚定相信毛泽东讲过的这句话:政策制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换句话说,在“金源集团”的根本大法尚未修订完稿之前,还得以霹雳的手段狠抓干部队伍的建设。原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事后,他曾沉重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那时,我花了极大的心血,对金源集团的干部队伍做了清理,发现存在的问题的确是很多、很多。”

“您认为最不好办的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企业中的‘老革命’、‘老员工’。”黄如论先生说罢叹了口气,“他们跟随我多年,自认为经验丰富,墨守成规,死抱着小农经商的思想不放,X彳?新的观念、新的规范置若罔闻。”

“您打算怎么办呢?”

“横下一条心,采取组织措施,免去一切影响金源集团向前发展的人——哪怕是我的老朋友也在所不惜!”

“涉及的‘老革命’一定不少吧?”

”黄如论先生说罢伸出五个手指头,“我把五位副总经理级的‘老革命’,降级调整为部门经理级的干部。”

“影响很大吧!”

“大!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在大会上严肃地指出:他们中有的人观念停滞断层,有的恃其资历长摆起老资格,有的缺乏岗位相匹配的技能深度,有的年高体弱缺乏活力,而无法适应精细繁重的工作与发展之需,所以集团一致决定:降级使用!”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老革命遇到新问题,而且在一个新兴企业前进的道路上,也会出现同样性质的问题。如果再推而广之,我们很多国有企业缺少活力,不也和这条不可抗拒的规律有着根本的关系嘛!虽说黄如论先生对降级的‘老革命’做了量才而用的安排,但我相信他“慈生我心”的情感深处还是矛盾的,甚至是不好受的。为此,我有意问道:

“您能给我谈谈当时内心的感受吗?”

“有什么好谈的呢!处理这样的问题,必须有菩萨的心肠,屠夫的手段!”

我听后竖起大拇指,赞同地说道:

“精辟!菩萨的心肠,屠夫的手段”

黄如论先生真是忙极了!他一面完善大型综合社区“世纪城”尚未施工的建筑,一面深思企业管理和干部的培训,一面还要慎思资金合理的运用,以及“金源集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等等。这时——也只有这时他才真正明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句名言:家大有家大的难处!

一天上午,黄如论先生正在伏案处理集团有关的文件,桌上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他拿起电话,客气地:

“喂!你是哪一位?”

“我是侨联主席林兆枢。”

“林主席,您有什么事就尽管吩咐。”

“我想请你来侨联一趟,有重要的事情和你相商。”

“好!我这就去。”

中国侨联是全世界华侨的家,侨联主席就是这个大家庭中最有权威的“家长”。从侨联第一任主席陈嘉庚先生到现任的林兆枢主席,他们都为国外的华侨、国内的侨属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侨商黄如论先生听说林兆枢主席有重要的事情相商,立即放下手头上的工作,驱车驶往中国侨联。但是,他心里却又禁不住地自问:

“林兆枢主席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和我相商呢?”

林兆枢主席遇到了麻烦,侨联属下的“华侨大厦”经营不下去了,要被法院强制拍卖。

世人皆知,位于王府井大街北端,与“中国美术馆”相毗连的“华侨大厦”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由著名侨领、中国侨联第一任主席陈嘉庚先生出资两亿元人民币兴建的。周恩来总理在解放初期就向海外侨胞承诺,要在北京为侨胞建个家,华侨大厦的建成正是当时政府和海外侨胞多年的心愿。在建成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还亲笔题写了店名。该饭店总建筑面积四万二千多平方米,地上十层,地下三层,拥有客房四百间,曾于国庆十周年之际被评为北京十大建筑之一,成为当时北京建筑的一张名片,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的侨胞即为它迎来的第一批客人。有的侨胞从这里看到建国十年的巨大成就,看到祖国的发展壮大,甚至禁不住热泪盈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回国投资的侨商日渐增多,“华侨大厦”也曾红火一时,于1995年按五星级国际酒店的标准重新修建,并加入国际酒店协会。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北京高端饭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华侨大厦”由于企业改制滞后,全体员工继续“吃大锅饭”,各方面负担沉重,渐渐地失去了经营活力,每年亏损达3000多万元。到林兆枢主席找黄如论先生相商的时候,“华侨大厦”连本带利负债整整10个亿。按当时的政策规定,如果限期内还不上这10亿元的债务,“华侨大厦”将被强制拍卖以资抵债。

林兆枢主席接到通知之后,先后找了许多位海内外知名的侨资企业家,希望能够买下“华侨大厦”继续经营。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些海内外知名的侨资企业家,竟然以种种借口拒绝收购“华侨大厦”。理由嘛很简单,负债10个亿,卖也没人要,把钱投进去,收人和回报还不如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自然,他们担心的,还有“华侨大厦”原有职工的处理等问题。正当林兆枢主席为“华侨大厦”奔波无果的时候,突然又收到法院发来的通告,如果中国侨联一个月内不偿还10个亿的债务,立即强制拍卖“华侨大厦”。也就是在这种危难的关头,林兆枢主席拨通了黄如论先生的电话。

黄如论先生听后十分不解,华侨之家的最高当家人林兆枢主席遇到了困难,为什么这些海内外知名的侨资企业家都不伸出救援之手呢?对此,林兆枢主席微微地摇了摇头,十分为难地讲了这段话:

“他们都用商业模式和成本原则对待‘华侨大厦’,觉得不合算,所以就没人解我的围哟!”

黄如论先生听后沉重地点了点头。

“黄先生啊!”林兆枢主席真的动了感情,几乎是含泪讲了如下这些话,“我競棘业业为党工作十几年,快退休了,如果‘华侨大厦’在我的手上被拍卖,我就得千古骂名,这个帽子我一辈子也摘不掉,领导也会对我有意见。”

黄如论先生听后十分同情,当即说道:

“林主席,您先放宽心,等我回去和集团的同仁商量一下,再回答您好不好?”

“好,好!”林兆枢主席或许是真的怕黄如论先生一去不复返,遂又加重口气地说,“黄先生!告诉你的同仁,国务院的领导人对我讲了,如果有人买‘华侨大厦’,政府也会出来帮忙。”

黄如论先生十分沉重地告别了林兆枢主席,驱车赶回了“金源集团”,立即召集会议。不出他的所料,绝大多数的与会者都反对收购“华侨大厦”。理由嘛,还是从纯经济的角度出发,认为“华侨大厦总共负债10个亿,虽然国家会适当支援,但还是资不抵债结论:经商的哪有做亏本的买卖呢?放弃收购“华侨大厦”。

对此,黄如论先生不以为然。几年以后,他曾对我讲了如下这段话:

“当时,我对他们说,你们想过没有?如果‘华侨大厦’一拍卖,我们国家的政治名誉受不受损失?我们不是讲肝胆相照、不计得失吗?我们是侨商,侨联有困难该不该帮?再说,我做人的原则是,能帮助人的时候一定要帮。况且这个忙是帮中国侨联的呢!”

与会的同仁一听黄如论先生的口气,都知道他收购“华侨大厦”的决心已定,所以大家不再说些什么,会议也就这样结束了。

黄如论先生的大公子黄涛先生已经长大成人,并参加了“金源集团”的领导。等与会者相继离去之后,他对父亲说了这样一句话:

“爸爸!您买了华侨大厦肯定会后悔的!”

“为什么?”

“赔钱!”接着’黄涛认真地算了一笔账,“除去国家免去的4亿元,还负债6个亿,按1。2的利息算,一年就高达七千多万元。如果再加上饭店的折旧费,又是一笔为数不少的钱。再者,时下华侨大厦最好的年度营业额是2800万元,我们接过来,一定是稳赔不赚!”

“你讲的在理,可你为什么就不想赚钱的办法呢?”黄如论先生看着沉默不语的黄涛,继续说道,“你应该知道,坏的也可以变好的,关键是放在谁的手上做,这个很关键。就说万一暂时赔些钱,为国家分了忧,为华侨长了脸,那也值得!再说,‘华侨大厦’在经营方面一定有很多经验,只要有爱心,就一定能够让赔钱的‘华侨大厦’重生,回到当年北京十大建筑的水平!”

对此,黄涛先生也不再说些什么。

接下来,黄如论先生经过与林兆枢主席几次交谈,遂作出如下决定:“世纪金源集团”出资约4。3亿元,收购“华侨大厦”70%的股份。从此,“华侨大厦”由“世纪金源集团”控股经营。

黄如论先生控股收购“华侨大厦”之后,立即带着有关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整个华侨大厦已经整整10年没装修过,破破烂烂的。于是,我又投了5000万元进行装修,使之焕然一新”。

我听后越发坚定地认为:一个没有“慈生我心”的商人,是不可能为了国家的名誉担着风险收购“华侨大厦”的。但是,我作为一位作家,更加关注“华侨大厦”是如何重生的。因此,我率直地问道:

“黄先生,您经过几年的努力,‘华侨大厦’的确是重生了。请问,您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共四条措施!”

“请问。第一条措施是什么呢?”

“创新‘华侨大厦’的大堂布局,重现当年十大建筑的光彩。”

“请说得具体些,好吗?”

“好!经营饭店的人都知道,大堂是客人活动和经过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场所,它向客人传达了饭店所追求的风格和创意,代表了饭店的形象和定位。”接着,黄如论先生指出,他根据“华侨大厦”原有的结构和布局,大胆创新,将过去的深色的玻璃,改为现在的透明玻璃,使大堂更加通透明亮。原来大堂的中心茶座移到大堂右侧,取而代之以造型优美的喷水池,不断喷涌流动的水花,带来勃勃生机,暗含水能生财的中国传统理念。使客人一走进大堂,不仅能感到现代开阔的宏伟和气派,更能感受一种古典传统的神韵和雅致,使“华侨大厦”在五星级饭店林立的王府井大街上,成为一道别致而亮丽的风景线。最后,他笑着说,“新的‘华侨大厦’,很快就赢得了海外华人和世界宾客的交口称赞。结果嘛,我不仅没有赔钱,反而赚了钱。”

“好!请问第二条措施是什么呢?”

“实施淡季低价策略,促使饭店经营再创新高。”

“您可否再说得通俗一些呢?”

“可以!”接着,黄如论先生指出,无论是什么档次的饭店,在经营过程中都有旺季和淡季。结果,在淡季就会出现客房出租率不高的现象。因此,他断然作出决定:饭店在淡季应主动降低房价,吸引客源。根据他的决定,饭店领导将房价下调300元(标间一昼夜)。这一优惠措施吸弓I了众多的住店宾客,就说那些住在王府井地段其他五星级饭店的宾客吧,也改住“华侨大厦”。最后,他有些得意地笑了,遂又说道:“可以想见,原来的淡季变成了旺季,饭店效益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屡创新高。”

“请问您实施的第三条措施呢?”

“发展外卖,创京城移动的五星级饭店。”

我听后一怔,感到“移动的五星级饭店”这个名词新鲜,遂立即问道:

“华侨大厦本身就是五星级饭店,您怎么又变出一个移动的五星级饭店呢?”

“在华侨大厦之外,不可能再造出一个移动的五星级饭店。我所说的创京城移动的五星级饭店,是指经营而言。”

我听后越发墮入五里雾中,遂微微地摇了摇头,表示不明其意。

黄如论先生看着我茫然不知的表情,又意外地反问道:

“柱子哥,你知道什么叫龙头老大吧?”

“我当然知道!”我说罢看了看黄如论先生的表情,进而又说道。

“同时,我还知道中国人历来都有老大意识。”

“很好!说得详细些。”

“所谓中国人例来都有老大意识,是泛指一些人只要成了某行某业的老大,就一定要摆出龙头老大的样子。换句话说,从登上龙头老大的宝座那天起,只有别人向他朝圣,而他呢,绝不去移樽就教。”

“一言中的!”黄如论先生突然来了兴致,说道,“在饭店行业中,龙头老大的意识更是严重。只要是五星级饭店,不管是赔是赚,都要静等宾客上门。否则,就丢了五星级饭店的面子。”

“这叫死要面子活受罪!”

“他们才不受罪呢!因为赔赚和他们没有关系。”

“您是如何打破这条饭店经营中的规矩呢?”

“首先,我对京城所有星级饭店的餐饮业搞了个调査,认为华侨大厦位处繁华的十字路口,非常适合开展高端的外卖,随即指示饭店立即开拓这一市场,把五星级的餐饮与服务推广出去,打造有华侨特色的‘移动五星级品牌’。”

“效果如何?”

“很好!接着,饭店先后承接了宝铂表故宫外卖,有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出席的中国美术馆西班牙艺术珍品展外卖,等等。生意兴隆,赚了不少外快。”

“您生财有方!第四条措施是什么呢?”

“改组原‘华侨大厦’的领导班子和经营理念。用时髦的话说,对‘华侨大厦’旧有体制进行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真正实现‘华侨大厦’体制转换的根本措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疑惑不解的课题笼罩在我的心头,那就是国有体制怎么了?为什么一定要改革呢?不久,我从实践中得出了结论:国有企业吃大锅饭,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国有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并取得成功,我却没有一点基本的常识。为此,我问道:

“黄先生!您是如何对‘华侨大厦’这家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的呢?”

“其一,彻底抛弃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的经营理念,按照我们‘金源集团’的经营理念重新打造‘华侨大厦’。把话说白了,就是让习惯吃大锅饭的原‘华侨大厦’的领导、员工换头脑。”

“他们如果不换呢?”

“简单,不换脑,我就换人!”

至此,我才明白“华侨大厦”已经从公有制变成私有制了,他们的上级主管单位,也已经从中国侨联转到“世纪金源集团”,决定他们是留下工作还是失业在家的老板,已经变成“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了。从此,那些习惯论资排辈、赔赚不管的原“华侨大厦”的领导和员工,也只好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游戏法则行事了。说来也怪,这种转换是很快的,也不会有什么阻力。

“其二,首先换掉原‘华侨大厦’的领导,我派林明清去当‘华侨饭店’的总经理。”

林明清,是黄如论先生一位朋友的公子,当年在福州是做物业的,后来到了北京,任物业公司的副总经理。“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建成以后,黄如论先生调他任该酒店的副总经理。也就是在这期间,我和林明清同志相识,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那时,黄如论先生告诉我:“小林有畏难情绪,认为自己是做物业的,没有当过酒店的领导,也没有读过酒店的书,怕做不好。当时,我就教了他三招:第一招是告诉他说你去的时候,要多做事少说话,多观察少定论,多尝试少主观;第二招是先摸规律,先摸步骤;第三招是抓干部建设,抓部门副经理以上干部的头脑。一句话,三分做矮人,七分求学习。结果,他在‘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做得不错。”

对此,我是赞同的。接着”我又问道:

“黄先生,您调林明清去‘华侨大厦’之前,一定又教了他几招吧?”

“对!还是三招。”

“详细地说说看。”

“第一招是确立经营思路。‘世纪金源集团’的经营思路是什么?他们‘华侨大厦’原来的思路是什么?我们要去扭转;第二招是用锐利的眼光、谦虚的心态,去感化‘华侨大厦’的老员工、老干部;第三招,掺沙子,挖墙脚,抛石头,整合干部队伍。”

“效果如何?”

“很好!由于林明清百分之百地执行我的指示,三年后,他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现在,‘华侨大厦’不仅不赔,而且连年业绩创新高,多次受到主管政府部门的表彰,年营业额达接手前最佳业绩的五倍多,每年还要上缴几千万元的利润。红红火火的经营发展现状,使其重新成为侨胞之家。现在,我又调他出任‘重庆集团’的副总裁,干得也不错。”

不久以前,我去重庆出差,又专访了林明清同志,请他谈“华侨大厦”改制的经验。他先是说了一句“百分之百地执行老板的指示”后,又非常简单地说了这样一段话:

“第一,全体员工必须换思想,以金源集团的经营理念指导工作;第二,我带去一批骨干参与领导工作,把原‘华侨大厦’的一批干部调离;第三,个别调皮捣蛋的,依照金源集团的管理法解聘。未经几个回合的较量,‘华侨大厦’的员工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而长年赔钱的‘华侨大厦’,很快就变成了第二个‘世纪金源大饭店了’!”

通过解剖“华侨大厦”改制的经验,我终于悟出了这样一个普通的大道理:违犯社会主义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分配原则的做法,一定会滞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黄如论先生收购“华侨大厦”是“慈生我心”的担当之举,那么对“华侨大厦”原有体制进行改革,使其起死回生,就是挽救一家国有企业的善举了。

我们套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说,一个有钱的人一生做一件、两件善事并不难,难的是年年、月月都在为他心爱的祖国、养育他的人民做善事。毫不夸张地说,黄如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始终不渝地赚了钱就做善事的侨商。请看如下几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当黄如论先生听说福州市遭遇特大的“龙王”台风吹袭,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的时候,他立即捐助300万元人民币,帮助家乡的人民重建;

当黄如论先生听说福建省宁德遭遇“桑美”强台风袭击,当地人民——尤其是渔民受到巨大的损失以后,他立即捐资460万元,帮助宁德的人民重建,当黄如论先生听说福建省慈善总会有3000名无家可归的孤儿以后,他慷慨捐助600万元作为首期助养费,当黄如论先生听说家乡贫穷的大学生无钱上学以后,他立即捐资2800万元,帮助2000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当黄如论先生回到穷困的山区调査研究,发现不仅孩子读书难,老百姓看病更难以后,遂与福建省有关单位洽商,决定拿出1亿元人民币,设立“福建省江夏百姓医疗救助基金会”,希望为得了大病或疑难重病的父老乡亲出点力,尽点心。

诚如前文所述,黄如论先生随着事业的拓展,他又对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道教、佛教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从中感悟出很多的人生哲理。或许是他自身悟性的自觉,也或许是那些传道解惑的“高人”从中牵线,他还向有关的文化事业、宗教单位捐助了不少的钱。如:

出资500万元,帮助武夷山文化中心,借以发扬光大朱熹、黄榦等创立、发达的理学;

出资500万元,创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借以纪念、发扬华侨爱国、爱乡的精神;

出资260万元,在福建省长乐县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元宵文艺晚会”;

捐资700万元,帮助福建省闽侯县南通万佛寺建立森林保护工程,?三度捐资近500万元,帮助万佛寺修复以及设在寺中的爱心敬老院。等等。

我和宗教没有任何缘分,但对比较宗教这门学问却有兴趣,因此在与黄如论先生的交往中,也免不了谈议佛理、佛法、佛经之间的关系。后来,我又曾陪同黄如论先生去南岳衡山烧香、拜佛,感到他在佛的面前是相当虔诚的。有一次,我还曾经有意地问过他:

“黄先生!我听说您到福建闽侯旗山寺烧香,曾经与当年以2。5利息借钱给您的某女士不期而遇。有这事吗?”

“有!”

“我听您同行的部属说,当时大家一见这位女士,有情绪地说了一句:‘放高利贷的也来了!’就拥着您走到举办佛事法场第一人的位置上。令他们不理解的是,您几乎是以命令的口气让部属让开,请这位女士过来和您一起烧香。是这样的吗?”

“是这样的!”

“您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这位女士放高利贷对与否,是她的事。在我看来,是她借给我这笔高利贷帮我度过的难关,我就应该对她满怀感激之情。另外,要知道那是在佛的面前,既不允许交恶为敌,也不允许有意作秀,只能以诚相待。”

“说句题外话,这位女士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烧香的呢?换句话说,她是带着感激之情还是忏悔之意向佛烧香的呢?”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把话说白了吧!她是感激佛保佑她放高利贷赚了钱,还是向佛忏悔自己赚了黑心钱,请佛宽恕她呢?”

黄如论先生听后没有立即回答我的问题,沉吟片时,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个人认为,虔诚的佛心也好,顽强的意志力也罢,必须经过人生无数次的‘锻打’,才能拥有一颗‘金刚’般的无悔之心,才能达到八风不动的圆满境界。”

由此可知,黄如论先生与佛结缘、修身养性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了。

在几千年滚滚逝去的历史长河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大致相同的浪花。例如,那些荣登九五至尊的帝王,还有富可敌国的商贾,大多数是从穷困的乡村走向官场、走向商场的。但是,这些从村夫到荣登大位的帝王一旦衣锦还乡,大体上就像是当年刘邦那样高声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而那些富可敌国的商贾回乡,基本上是为了光宗耀祖,修建所谓的王家大院、孟家大院等等。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出了个皇帝朱元璋的凤阳县,老百姓依然是唱着《凤阳花鼓》四处乞讨,八方流浪,转眼又过去六百多年!

但是,黄如论先生本着“慈生我心”的观念,不仅没有在生养自己的故乡盖一间茅屋草舍,相反对有养育之恩的连江人民,以及曾经帮他起步的罗源人民却从未忘怀。我去罗源、连江深入生活的时候,听到很多关于黄如论先生不忘旧情的故事,使我久久挥之不去。后来,我见到了黄如论先生谈议往事的文稿,令我感动不已。为了再现黄如论先生的情操和胸襟,5见摘抄几段以替代拙笔:

“我的人生起步之初在罗源那段时间非常困难,得到过几位知心朋友的帮助,至今我还是很感谢他们。那年,我邀请央视‘同一首歌’栏目组,以及一些国家级的表演艺术家到罗源演出,我特意为他们留了几张最好的座位票,并借用罗源县委常委会议室请他们过来座谈,请他们一起吃饭。我对他们说:‘当年多亏你们的帮助,才有我今天的成长,当时我走的每一步路,都离不开你们的支持。如今我事业有成,为报答大家,特意宴请大家,另外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一个红包,表达我深深的谢意。’我这些知心朋友中百分之八十都退休了他们都禁不住感叹道:‘我们当年帮黄如论值得!’”

“在家乡连江,我把我父母亲所有的兄弟姐妹,以及我祖母的亲戚,全部诚恳地邀请过来,办了三桌酒席款待他们。这其中有三个并不是我的亲戚,我也请来同场感谢他们。为什么呢?因为在‘**’年代我年少无知,经常帮镇里写大字报,有的时候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家。我叔叔一个师兄弟的妻子对我很好,说:‘都这么晚了,一定肚子饿了,我煮碗面给你吃。’在我肚子饿时到她家吃了几次。每次我都牢记在心。还有我同族的堂姐,也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一看到我,便会跟我打招呼:‘弟弟啊,到姐姐这边吃些东西。’此外,我母亲是个童养媳,八岁时由我祖母养大,她的身体一向不好,长期卧床不起,也晒不着太阳,还患上了神经衰弱和传染性肝炎。当时我家里穷,没有钱给她治病。有一位好心的和尚告诉我:‘你母亲的病,不用请医生,吃白茅根就会好。’我听了他的话,买了好多白茅根。通过吃白茅根,母亲的身体果真一天天好起来。在我母亲患病期间,我在外地工作,有一位我母亲的老乡,经常来看护她。因为肝炎会传染,当时别人都不敢上门,可她一如既往地照顾我母亲的饮食起居。就是这三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所以我也把他们当亲戚,不仅把他们请来当面道谢,还给他们每人包了一万元的红包,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多年之后,黄如论先生和我谈起这段往事,依然是非常动情地说了这段话:

“我经常告诫金源集团的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树立这种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精神,以此培养和教育我们的员工,来团结我们的同仁,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取得更好的胜利。”

虽说黄如论先生这几句话讲得平淡,在我看来却是字字重千斤。不知何故,我禁不住地又想起了黄如论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鱼融于水,爱大于恨,一定要有报恩的心”

香山,位于北京西郊,地势险峻,苍翠连绵,近900年以来,以公园著称于世。

香山公园,占地180公顷,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景区内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其实海拔只有557米。

据史记载,香山公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还不到900年的历史。从此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定都北京的元、明、清三大王朝的天之骄子,以及会享受的皇亲国戚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墅,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因此,香山寺曾为京西寺庙之首。待到清朝乾隆十年,喜欢吹墟盛世的乾隆爷屡屡下旨大兴土木,相继建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并赐名香山一处名胜为静宜园。仔细算来,在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中,香山公园就占了一山——香山,一园——静宜园。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亭台楼阁似星辰散布在山林之间。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的“五百罗汉”;有迎接六世班禅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等等,真可谓是不胜枚举!

但是,这座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皇家园林,却分别于咸丰十年、光绪二十六年先后两次被八国联军焚毁,既留下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枪杀中国人的斑斑血迹,也让后人看到了清王朝的腐败和无能!

香山公园树木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90%。据公园宣称,“仅古树名木就有5800多株,占北京城区的四分之一,是北京负氧离子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独特的‘山川、名泉、古树、红叶’丰富的园林内涵,是避暑的胜地,天然的氧吧”。或许是香山公园有着数不清的天赐美景吧,新的世纪——21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香山及其周围的地区便成了房地产商角逐的“战场”。据当时的媒体宣称:13家有实力的房地产商蜂拥而至香山,打着开发高档酒店、别墅、住宅等旗号,疯狂地占山圈地。黄如论先生旗下的“世纪金源集团”也在其中。

据后续媒体追踪报道,前来香山打擂台的13家房地产商,绝大多数是没有太大实力的。他们按照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先通过某些所谓的内部关系,搞到一个意向性的土地批件,然后就通过媒体热炒地皮,一倒手先赚它一笔,接着,得到所谓第二手地皮的人如法炮制,或转手赚钱,或寻找有实力的房地产商合作建房,希冀赚更多的钱。因此,这些声称已经手握香山地皮批件的商人,天天在媒体上登广告、写文章,就是不见有哪一家房地产商进驻香山,安营扎寨,玩一把真格的。事后,香山开发现象成了业内的一句笑谈。对此,我也曾说过一句笑话:

“这是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开发事例,只打雷,不下雨!”

但是,黄如论先生根据商战的规律——不要过早亮出底牌行事。首先,他清楚香山在北京的特殊地理位置,绝不会允许“争相在香山盖酒店、盖别墅,破坏香山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其次,他指示部属要默默做事,“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把该办的法律手续都办完了。我们国家也是依法治国的,办好的手续,谁也不能把它停下来”。与此同时,他通过各种渠道准确地了解到,先期在报纸上宣传得很厉害的那些房地产商,“有的一个手续还没有办,有的只办了一半,只要政府出面一检查,那不是全都完了?”结果,不出黄如论先生所料,“国家为了保持香山的原貌不受侵扰,开始大的整顿其他12家公司因手续都不完全,被政府责令停工或取消项目,哪家企业也动不了,一个个都束手无策。”结果,“在北京市政府的专项突击检査中,只有‘世纪金源集团’一家是经得起审查的项目”。对此,黄如论先生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商战中一定要胸有全局,同时还要讲究策略。只有把我们自己都武装好了,什么都清楚了,再亮底牌也不迟,到那时我们已经是铜墙铁壁,谁也不能攻破我们了!”

黄如论先生讲的香山这个项目,就是“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黄如论先生为什么想在香山建一座酒店、且又看中这块地皮呢?他认为酒店位于北京三山五园之首、景色绝佳的香山东南麓,回首眺望“鬼见愁”,绿树掩映绵延起伏的香山,暮霭霞光浓抹覆盖在大山身上的植被,婉如一幅变化无穷的油画,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神往;转身俯视未来的酒店依山傍水,到处都是片片桃林,地处两山环抱,腹地广阔,举目眺望正前方,恰好与对面的玉泉山遥相呼应。更为奇妙的是,在两山之间——未来“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的背后有一条山涧,顺山势俯冲而下,象征着香山蕴含的天地之正气锐不可当。用文人的话说:这里一年四季溪水潺潺,春、夏、秋三季鸟语花香。因此,在熟读《易经》、相信风水学的黄如论先生的心目中,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事后,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对这块‘风水宝地’情有独钟,这里因山势而变,因水时而变,承传《周易》《理学》传统文化之精华,既有人气,又有财源,是最适合建酒店的地方。”

“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地上有3层建筑,共有222间宽敞、舒适的豪华客房,间间窗含香山独有的如黛秀色,10幢单体别墅高低错落,掩映在山石绿树间,造成若即若离,有如一个个有灵性的流动的音符,似在默默地吟诵“陶令不知何处去?”凌空鸟瞰,别具一格的屋顶花园与1200平方米的人工湖泊相映成趣,顾盼传神;拾级而下,负一层以休闲健身的娱乐区、商务会议区和风格独特的餐厅组成,设备齐全,给人一种身心愉悦、流连忘返的感觉。

随着“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的落成,我即搬进酒店写作大型电视连续剧《邓小平》。空闲之时,我信步闲庭,用心地观察这座酒店的风格,也思考了它独有的设计理念。因此,我曾向黄如论先生请教:

“黄先生!您是如何设计这座酒店的呢?”

首先,黄如论先生把右手拿着的香烟轻轻地点了点,然后有些得意地说了这段话:

“我投资兴建这座‘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就是想来这里试一试,先是从不同的方位审视这块‘风水宝地’,十多次来回看时都坐在这条小溪旁边的石头上,抽了六包香烟,用心思考,反复琢磨,最后就完成了这座集会议、商务、度假、旅游、休闲、养生为一体的五星级酒店的设计方案。”

“这座商旅酒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一是选址,独具慧眼,方才我扼要地讲了;再是我刻意地打造得天独厚的唯美之境。”

“请说得明了些好吗?”

“好!我按照自己的风水观,在整座酒店的园林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酒店原先地块是一片桃林,两山环抱,腹地广阔,眺望前方正好与对面的玉泉山遥相呼应,两山之间有一条山涧,顺山脉而下,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堪称一块‘风水宝地’。考虑到这块绝佳的地理位置,我承传周易理学传统文化精华,在主庭院设置了‘中庭热带雨林’等精巧景观,让自然阳光,轻灵雨露与室内设计相结合;因水流而变,设计了小桥流水穿越别墅,汇集于酒店大堂前人工湖,形成湖光山色,静中有动的风光美景;因地势而变,设计有九栋别墅,整个酒店掩隐于林壑之间,错落有致,开合有度,再加上建筑外墙以天然本色的文化石装饰,上顶镶有琉璃瓦,更与外界环境完美融合。这些独具的特色,不仅使酒店‘春花夏虫秋叶冬雪,四季相宜皆人画’,而且还做到了古典文化与现代设计最完美的融合。”

我作为一位酒店的常客,十分熟悉黄如论先生讲的这些景观,因此,深表赞同地点了点头。接着,我又问道:

“从酒店的设计理念上看,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深奥的传统文化?”“简单地说,酒店的创意,融合了易学理论,但整体设计的寓意,却是属于我黄某人的。”

我一听来了兴趣,急忙向黄如论先生请教:

“请问:酒店的创意,有哪些地方融合了易学理论?整体设计的寓意,又有哪些地方是属于您的?”

黄如论先生听后站起身来,一边用手示意酒店的方位和图形,一边认真地说道:

“这座酒店由主楼与九幢别墅、服务楼(即东楼)配套而成。从高处俯看主楼,整个饭店布局奇正相合,暗含八卦之象;另外,主楼建筑呈‘’形,恰好与东楼配成‘廿一’形,会意‘二十一’与‘金源’的笔画数相同,寓意‘世纪金源集团’在未来前进的大道上,必将集香山之灵气,春华秋实,成为行业的龙头典范。”

我听了黄如论先生的这番话后,禁不住地想起了有关刘伯温建造北京城的种种传说。话再说回来,黄如论先生这番非同一般的谈话,足以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深人到他的心灵之中了!

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的样式——尤其是那十幢不同形状的别墅,就是典型的欧式建筑;再说到主楼的建筑和内部的装饰,我感到又有着东南亚热带地区的风格。因此,我又问道:

“也许是您在菲律宾住过十年的原因吧,我感到这座酒店——尤其是大堂的设计和装饰,都有着明显的东南亚的风格。是这样的吗?”

“是的!目的嘛,是为了创新视觉感受。”黄如论先生边说边与我走进主楼大堂,他指着大堂上方那通透、明亮的吊顶说道,“为了完成整体的创意,我采用了千余平方米的透明玻璃作为屋顶装饰,只要顾客走进如此宽阔的大堂,就能尽情享受阳光和大自然的互动交流。同时,还能在顾客的心中产生典雅精致、蔚为壮观的美感。如果再加上四面屋顶绘画的各种热带作物的图饰,又会给客人带来一种东南亚风光的情趣。”

“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大厅的设计是很有些创意的,中央是一座上下通透的中厅,上面即是千余平方米的玻璃吊顶,下面是负一层的主体建筑,正中央有一座金象喷水的景观。我问道:

‘‘这座金象喷水景观的创意来自泰国吧?这三尊喷水的金象也一定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吧?”

“是的!这座金象喷水景观由三部分组成:其一是用红白相间的花岗岩制作的圆形贮水底盘;其二是三尊仿古青铜象直立底盘的周围;其三是在空中接收三个金象鼻子喷水的圆盘,就像是一支出水芙蓉亭亭玉立于空中。这样,就为豪华大气的酒店大堂,不仅注入了一份来自大自然的活力,而且也更好地配合了隐居香山这一生态人文主题。同时,‘象’同‘祥’谐音,取意吉祥。如果从佛教文化分析,那就有着一层更深的寓意在其间了!”

“‘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在局部设计上还有哪些创新呢?”

“创意利用自然光,让负一层的500米无柱式宴会厅也能阳光普照。”黄如论先生说罢沉吟片时,又说道,“毫不夸张地说,我将自然元素发挥到极致了!”

我十分熟悉这座无柱式大宴会厅,它设在负一层(即地下一层)靠近香山的一边,为了充分利用大自然恩赐的空间,人工修筑了一个与宴会厅并行的宽敞的广场,让宴会厅尽情地接收上帝恩赐的阳光。在那广场高高的人工墙壁上是飞流直下的瀑布,使得负一层的无柱式阳光厅与室外瀑布相辅相成。结果,自然阳光、轻灵雨露与宴会厅内的设计相配合,不仅改变了负一层的位置,而且还让用餐的客人犹如置身水帘洞之中。为此,我伸出大拇指赞赏地说:

“佩服!这是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

“但是,我在‘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设计中也有两处败笔啊!”

在我与黄如论先生的交往中,基本上是听他讲过五关斩六将的所谓丰功伟业。另外,由于他为人处世的霸气,像我这样敢于品评毛泽东、蒋介石的作家,也从来没有问过他走麦城的事情。因此,我笑着说道:

“真是新鲜啊!您可以和我谈谈这两处败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