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生我心(1 / 1)

我从小就听说过这样两句话:会弄钱的人算不上什么英雄,会散钱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那时,我年纪小,只知道家乡话弄钱的意思是赚钱,对散钱一词始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经常发出这样天真的自问:

“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散去呢?我呀,才不为了当散财童子去干这种傻事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加深,渐渐地知道了赚钱是什么意思,散钱又是什么概念。当我为了写作蒋介石与青帮的关系的时候,我研究了近代海上闻人、青帮大亨黄金荣、杜月笙等人,对旧社会的所谓赚钱和散钱又有了新的认识。用我的话说:

“这些黑社会老大为了所谓赚钱不择手段,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分钱都染有鲜血;他们晚年主动地铺路修桥、散衣分粥,是为了对自己当年那残忍灵魂的一种忏悔,希望到阴间地府免受上刀山、下油锅的酷刑。”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向着纵深发展,一批暴发户靠着“坑、蒙、拐、骗、偷”等不法手段,全都弄到了多少不等的钱,对外还美其名曰:靠政府的政策赚了钱。这些人对社会既无善举,也谈不上对国家回报,有的只是在女人面前显摆自己拥有财富的本事。说来也十分可笑,他们就像是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先生笔下的人物——“袍哥老大”搞钱的目的是为了“捧角”那样,天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用老百姓的话说:

“他们的钱来得容易去得快,靠‘坑、蒙、拐、骗、偷’赚钱,靠‘吃、喝、嫖、赌、抽’散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没有几个死在棂**的!”

自然,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也不乏赚了钱以后就做善事的先贤。但是,从经商赚钱开始就关心慈善事业的商贾却少之又少;像近代的武训那样,终其一生为了兴办教育的人则更是凤毛麟角。

说到我国现在的教育情况,我和朋友们多有贬斥,尤其是对贫困学生上学难,教育乱收费,许多学校热衷于扩招创收——却无法保证教育质量等三个老大难问题恨之入骨!对此,我就不只一次地说过这样一句话:

“按照现行的教育办法,我这个穷孩子就无法读书,更无可能学习作曲,当作家!”

对此,黄如论先生不仅有着同感,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帮助家乡的穷孩子念书。

我记得在一次朋友式的聚会中,从农村走出来的大评论家李准同志听了大家的发言之后,曾经引经据典地讲了如下这番话:

“科学家门捷列夫说得好:‘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头,向他致敬!’大文豪雨果讲得同样深刻:‘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毫无疑义,对教育的崇敬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感,更应当是教育从业者所必备的首要职业操守。”由此,我们这些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相继发起了牢骚,大意谓:

“如今,在某些人看来,从事教育工作仅仅是一种谋生甚至敛财的手段,教育的崇高感已经丧失殆尽。更有甚者,不少从业者在实际上已经用经济创收指标取代了教书育人的首要地位。既然经济创收成了最高目标,那么,招收富有子弟当然比收穷孩子要划算得多,扩招是越多越好,巧立名目收费更是多多益善,其结果,教育质量怎么能得到保证?”最后,我也有感而发地说道:

“我认识一位房地产商黄如论先生,他出身贫寒,小时候全家人节衣缩食供他上学的艰辛,深深刻在他的记忆中,后来的经历更使他牢牢记住,是教育引领他走上广阔而又美好的人生舞台。如今,他生意做大了,但教育在他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从未动摇。值得说明的是,他的捐助教育决非一时心血**;从某种意义说,他是偿还夙愿,是由衷地向教育回报。”

接着,我又讲了黄如论先生捐助教育的特点,即赚钱少的时候就少捐,赚钱多的时候就多捐。例如,我在前文讲的他在福州、南昌创业初期捐助教育的事例,就属于赚钱少就少捐的情况;后来,黄如论先生移师北京,亲率金源人艰苦创业六年,在打造大型综合社区“世纪城”等建筑项目中,的的确确地赚了很多的钱。因此,他捐助教育的投人也就一年比一年多,Xf教育事业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请看如下这组经筛选的数字:

1999年,捐资100万元,设立福建省福州市贫困学生助学金;

1999年,捐资150万元,帮助福建省连江一中发展教育事业;

2000年,捐资100万元,帮助福州市一家私立中学办好教育;

2001年,独资捐建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计2300万元,2001年,捐资100万元,设立中国人民大学黄如论奖学金;

2002年,捐资1691。8万元,帮助中国人民大学解决生活、教育问题等;

2002年,捐资1200万元,帮助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购置教学用具等;

2003年,捐资2。3亿元,兴办四年制本科大学福建江夏学院,2003年,捐资2000万元给福建省教育厅,

2003年,捐资1500万元,由福建省教育厅捐赠农村义务教育建设;2003年,捐资1000万元,帮助北京大学兴建政府管理学院;

2004年,捐资1300万元,帮助中国人民大学兴建“如论讲堂”,我扼要地讲完黄如论先生捐资助教的情况以后,又向我的朋友们转述了福建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讲过的一段话:

“黄如论先生慷慨捐资人民币2。3亿元创办江夏学院,创造了福建省解放以来捐资助学的最高纪录,也是福建省继陈嘉庚先生之后,捐资办学数额最多的华侨,充分体现了黄如论先生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赤诚之情,以及尊师重教、兴学育才的远见卓识。”

我的朋友们听后深受感动,都希望有机会去福州市参观一下“江夏学院”,或到连江县看一看“黄如论中学”。

机会终于等来了!2006年4月8日,我创作的电视连续剧《船政风云》在福州开机,北京的有关领导、各家传媒的负责同志以及与《船政风云》有关的朋友浩浩****地飞到福州。开机仪式过后,我与李准、李硕儒等朋友随黄如论先生去他的家乡——连江县马鼻乡辰山村一游。也就是在这趟黄如论先生的故乡行中,他陪着我参观了建国以后政府帮着他家建的住房。中午,同行的十多位朋友在黄氏祠堂用过饭后,遂又乘车去连江县城“黄如论中学”参观。

或许是同命相连的原因,我竟然由生养黄如论先生的三间小木屋,感伤地想起了陪我度过童年、少年的三间破土屋。因此,我沿途一言不发,心情也是相当沉重的。但是,当我的思路由罗源湾想到与外相通的大海,想到菲律宾,想到福州、南昌,想到北京,想到“江夏学院”、“黄如论中学”以后,我又轻轻地叹了口气,暗自说道:

“这是一条曲折坎坷的路,这也是一条人生成功的路,我真的好希望走在这条成功路上的所有人,能为山里的孩子念书出把力!”

“黄如论中学到了!准备下车了!”我被同行朋友的喊声叫醒了,揉了揉双眼,准备下车参观“黄如论中学”。

诚如前文所述,连江县“黄如论中学”,是黄如论先生捐资几千万元为家乡建的一所中学。按照协议,一俟“黄如论中学”建成之后,他就无条件地交给政府,作为国立中学完全由县教育局管理。日后,如果教学遇到困难,黄如论先生视情再给予资助。因此,对于黄如论先生这种捐资助教的义举,全校的师生是心存感激的。

我们一行走进“黄如论中学”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清脆悦耳的喊声:“欢迎!欢迎!欢迎黄如论先生来校指导工作!欢迎北京的客人多提宝贵的意见!”这是一所设备先进的中学,从教学楼到学生宿舍全都是新建的,绝不比北京的名牌中学差。等校方领导介绍完学校的教学情况以后,希望黄如论先生再捐助一些钱购买学校附近的地皮,再建一幢教师楼和一座有400米跑道的体育场。黄如论先生简单地问了一些情况,当即答应再捐资1200万元。接着,他又讲了如下这段话:

“第一,要优先让够条件的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第二,不搞乱收费,除国家统一规定的,不再收其他任何费用;第三,一定要保证教育质量,努力做到最好!”

那天,黄如论先生就讲了这样几句话,前后不过三分钟。我们同行的一位女士听后感慨万端,竟然脱口而出,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才叫真正的男人!三句话,1200万元,干脆利索,没有一点婆婆妈妈的!”

“看来,你是喜欢黄如论先生这种男人的了?”

“岂止是我啊!”

同行的朋友们为这位女士的坦**情怀所感动,遂又发出一片啧啧的赞美声。

李硕儒先生是常年居住在美国的知名作家,经常和朋友们谈起西方有钱人捐资助教、兴办慈善事业等一些公益性的事情。因此,他对我们国家一些有钱人,对慈善捐助表现出的陌生和冷漠感到惊讶。过去,他曾经听我说过黄如论先生的慈善捐款,连续五年荣登中国排行榜之首,似乎感到有些震惊。今天,他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黄如论先生捐资助教的言行,颇有感慨地说道:

“应该着力宣传黄如论先生!让中国有钱人都知道:他们除了对教育的崇敬之外,还必须建立报效社会的责任感和慈善意识。”

“硕儒兄讲得好!”李准同志接着又说道,“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的乐善好施的文化传统的,人们期待着慈善意识的普遍高涨和支教助教蔚然成风。”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近似半开玩笑地说道: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大河中,我相信为富不仁者是少数,乐善好施者是主流。只要有人登高一呼,支教助教一定会蔚然成风!”不久,大评论家李准同志在《人民日报_人民论坛》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向捐助教育者致敬》,我读后感触颇深。现摘录一段如下: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教育连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惟其如此,不仅政府要办教育,全社会每个公民都有责任为发展教育贡献力量。一个人掌握的权力越大,拥有的财富越多,责任也就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民间对教育的慈善捐助状况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衡量这个国家富有人群社会责任感和慈善意识的一个重要尺度。”我赞成比彻说过的话:“财富并不是生命的目的,只是人生的工具。”我也更赞同鲁迅先生讲的这句话:“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实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因此,我认为李准同志的这段行文更耐人寻味:

“对教育的态度,对慈善捐助的态度,说到底是个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只有真正懂得了人生意义之所在和金钱的作用,才能做金钱的主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堪称富有者。一旦发了财就只顾纵情挥霍和享乐,那是典型的暴发户心态,到头来只能做金钱的奴隶。”

此次福建省连江县之行,虽然没有时间参观黄如论先生捐资2。3亿元兴建的“江夏学院”,但是我却从生养黄如论先生的故乡,以及捐资兴建的“黄如论中学”感悟到这样一个真理:

只有慈生我心的人,才会自觉地捐资助教,才会自始至终以“民生”为导向,坚持“为民众盖房子”的宗旨,为“中、低收入者”盖房子,盖好房子!

黄如论先生为了实践所建楼房“价位低廉、质量第一、群众欢迎”的诺言,还特别重视倾听业主的意见。对此,除去我在“引子”中记述的退**件,以及书中写到的重修窗台的故事以外,还有一件事情令我难以释怀:

我记得事情发生在“世纪城”三期,某个小区的楼房已经盖好并全部销售完毕,就说楼房的外包装吧,也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瓷砖贴好,远远望去,煞是好看,就等着买房的业主高高兴兴地入住了!一天,一位准备搬迁人住的业主走进“金源集团”的大门,他拿着售楼时的宣传材料找到某位负责人,有点生气地指出:所住楼房一层的瓷砖颜色不对,而且瓷砖贴的高度也超过了原来的设计。对此,这位负责人解释道:

“您的投诉是对的!可是,我们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原来瓷砖的颜色和高度与整体楼房的外观不相配,所以做了临时的调整。”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买房的业主据理反驳。

由此,这位负责人和买房的业主话不投机,发生了不甚愉快的争吵。

这时,正在办公的黄如论先生闻声走出办公室,向这位业主问清了原委,遂果断地说:

“对不起!是我们的过错。请您放心,近期我们就派人全部炉掉未按广告贴的外墙砖,按照原来的设计再重新贴好。”

这位投诉的业主,并不知道这位断然行事的人就是“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于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满意的。但是,当他一想到这一铲、一贴的损失,遂又有些不安地说:

“这样一来,你们的公司就要赔几十万元啊!”

“是的!我们花几十万元买个教训——或者说让业主满意,是值得的。”

黄如论先生十分客气地送走了这位投诉的业主,接着又下达了重新铲、贴瓷砖的命令。数天过后,楼房的外包装完全恢复到原来的设计上。

对此,这位业主非常感动。我记得在《金源》月刊上登了这位业主的一篇文章,表扬“金源集团”以及黄如论先生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

同样,黄如论先生也是出于慈生我心的感悟,对主动卖给中国人民大学供教师住的楼房,也曾经做过一次较大的调整。由于我的夫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对这次售楼前后知根知底。所以,我对黄如论先生重新调换楼房的做法是称道的。情况如下:

世纪金源集团与中国人民大学签订联合开发蓝靛厂的协议之后,黄如论先生出于对教育事业的关爱,立即作出决定:从“世纪城”二期五区中拿出临街的七、八、九、十共四幢商品楼,低价卖给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职员工,以解燃眉之急。我记得这个消息传出之后,我的夫人和她的同事们真是高兴极了,先是兴致勃勃地奔走相告,继之又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前来“世纪城”二期、五区,争相观看样板房。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穷得可怜的教授、副教授们绝大多数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原因是简单的:这四幢商品楼多是大户型,最小的是130平方米左右,最大的是186平方米,虽说起价比同类商品楼房低六百多元,但能买得起这种户型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职工依然是极少数。据我所知,这四幢商品楼近500套住房只售出几十套。

黄如论先生知道这个情况以后,遂与中国人民大学的领导商定,在“世纪城”二期、五区的空地上,立即为人大的教师再盖两幢小户型的楼房。半年过去了,两幢小户型的大楼拔地而起,近300位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职工从人大校园迁出,告别了既小又破且住了多年的陋室,相继搬进了“世纪城”二期、五区中“户户朝阳”的高楼中,他们那种高兴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中国人民大学把那些既小又破的陋室拆掉,遂又盖起了急切需要的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

为了解决中国人民大学住房难的问题,校方领导根据有关文件的精神,即:一是教职员工根据不同的职务、教龄的长短等条件补给购房费;二是原在校园的住房再给一部分折旧费;三是请求地方政府免收地皮费(只有居住权);第四,如果房地产商再少收一些建筑费,绝大多数的教职员工就买得起住房了。换句话说,原教职员工的住房旧址也就可以变成教学区了。为此,中国人民大学的有关领导请黄如论先生帮忙,并希望“世纪城”三期的“时雨园”尽快破土动工,让住房困难的教师早一天搬进明亮的高楼大厦中。

对此,黄如论先生欣然应允。

“时雨园”位于“世纪城”三期西南方位,斜对面就是全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生活、交通十分方便。“时雨园”由12幢住宅大楼组成,楼间有甬路区分,而路与路之间则是绿草如茵,花木葱郁,大小不一的绿色板块,共同构成了别有情趣——且又闹中取静的小区,很是适宜大学老师工作和休闲。对此,黄如论先生的一位部属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们老板说了,‘时雨园’是当代圣人住的地方,一定要狠抓建筑质量。”

熟悉这一带环境的人都知道,在“时雨园”的旧址上不仅有百姓居住的民房,而且还有早已报废的破旧厂房,因此,在“时雨园”动工之前必须先完成居民的搬迁。为此,黄如论先生又为这些居民盖了几幢搬迁楼。

当地的居民一俟搬进新盖的搬迁大楼以后,黄如论先生下令拆房、清理现场,然后才宣布启动“时雨园”的建设。从此,建筑工人就不分昼夜地奋战在工地上。不到一年的时间,“时雨园”中的十几幢大楼神不知、鬼不晓地立在了“时代购物中心”对面的大地上。

黄如论先生又是出于慈生我心的缘故,他想到了一旦数以千计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等迁入“时雨园”之后,年长的教授、副教授们有了孙子、孙女,或外孙、外孙女怎么办?年轻的讲师们有了孩子又该怎么办?为此,他在“世纪城”三期同时建了两座幼儿园。或许是为了解决中国人民大学的孩子人托难的问题,也或许是为了提高“世纪城”的文化档次,其中一座幼儿园以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命名,并位于“时雨园”的附近。这样,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而且也为“世纪城”一期、二期、三期的业主提供了方便。

我记得原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位于人大附小的旁边,是一所很有些名气的幼儿园。20世纪70年代末,我的二女儿就全托在这所幼儿园里。那时,我经常接送二女儿,对园中的设备是很满意的。日前,我曾到“世纪城”新建的幼儿园看了看,真是今非昔比了!再一看孩子们快乐向上的精神面貌,则更是感慨万千。为此,我对黄如论先生说道:

“老弟!如果您是为官的,我就夸您一声德政。”

黄如论先生还是出于慈生我心的缘故,他在设计大型综合社区“世纪城”的初期,为了方便业主的孩子上学,曾决定修建一座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后来,他为了提高“世纪城”的文化档次,决定在普及性高尔夫练习球场的东侧,捐助修建一座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对此,黄如论先生对我讲过这样一段话:

“在‘世纪城’的社区规划中,我把人大附小、人大幼儿园都引了进来,这也体现了一个企业家要有品牌意识。”

按照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在“世纪城”创办一所新的学校,必须与海淀区教育局协商办理。换言之,主动权就不完全操在黄如论先生的手中了。否则,就会与海淀区教育局发生矛盾。为此,黄如论先生曾对我感慨地说道:

“我们引进人大附小、人大幼儿园,就与海淀教委的关系弄得很紧张,并且在财力上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失。但是,我坚持引进人大附小和人大幼儿园,是为了给这一片热土带来生机,也造福了这一方百姓。”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有影响的学校,由于建校比较早,校舍已经显得很旧了。我记得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送大女儿去人大附小读书,几百名孩子连个像样的活动场地都没有。如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迁到“世纪城”之后,真可谓是鸟枪换炮了!红色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绿色的高尔夫练习球场,再加上宽敞的活动场所,就像是欧洲的贵族学校。

自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落户于“世纪城”,有不少购房的业主,是为了孩子能上人大附小才来买房的。所以,随着“世纪城”三期营销结束,人大附小的生源就多于学校的需求了。为此,校方对?入学的生源,不得不做出条件苛刻的硬性规定。自然,有些不符生源条件的业主,就与校方发生了矛盾。

我记得随黄如论先生去长沙期间,收到一位老朋友自北京打来的电话,请我求黄如论先生和人大附小的领导打个招呼,让他的外孙子能进人大附小念书。事有凑巧,黄如论先生正在给人大附小的领导打电话,非常客气地说:“有位同事的孩子想进人大附小读书,希望能网开一面,破格录取。”出我所料的是,对方听完后说道:“黄先生,您这是第一次找到我们,还亲自打电话来,您的请求我们当然会慎重考虑的,但对这个孩子我们还是要按程序进行考核,条件符合才准予录取。”黄如论先生有点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遂挂上电话,向我说明原委。我听后不仅未提请他帮忙之事,反而善言相劝:

“算了,算了!您已经交出了人大附小的所有权,只好听任他们去搞了。”

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以及附属小学建成不久,“时雨园”也准时落成了!中国人民大学数以千计的教职员工喜迁新居。接着,我的夫人忙了起来,新搬来的教授请她去自己的新居“温锅”;同一个系的教师又到我们的家里参观、吃饭。从他们绽开出笑颜的脸上看得出,无论是年长的教授还是青年讲师,他们打心里是高兴的!

一天清晨,我从香山住地回“世纪城”的家,恰好路过“时雨园”,只见小区停着中国人民大学的班车,年轻的女老师亲了亲孩子的面颊,冲着抱着孩子的老人叮嘱几句,匆匆登上班车;退休的教授领着——或抱着学龄前的孩子朝着班车挥动小手,叫着“爸爸再见!”“妈妈再见!”有顷,班车缓缓地开走了,老教授们或领着、或抱着第三代朝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走去。接着,大小不一的小学生们背着书包,又从“时雨园”的大门口走出,他们又打又闹、又唱又跳地朝着人大附小的方向走去。这时,我触景生情,内心涌动着难以平息的情潮,遂在内心自语:

“中国有钱的企业家们,只要你们少赚一些钱,我国的教育事业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2004年,黄如论先生捐资1300万元,帮助中国人民大学兴建了一座“如论讲堂”。

不久,中国人民大学聘请黄如论先生为客座教授。

一天,黄如论先生驱车驶人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门,在校方领导的陪同下登上“如论讲堂”,对着近千名莘宰学子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并挥动他的笔亲自为人大讲堂写出苍劲有力的“如论讲堂”四个大字。

事后,我为了解黄如论先生讲课的盛况,再次走进久违的中国人民大学,放眼望去,一座座形状迥异的科研大楼、教学大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错落林立,我再也认不出我所知道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园了!

应当说,黄如论先生也有着一份功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的房地产商喊得最响亮的口号是:“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解难。”

但是,他们为什么要“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解难”呢?我个人认为,他们中的某些人还是为了一个“利”字。

由于市场上一度商品房供不应求,因此一些房地产商一方面喊着“为政府分优、为人民解难”,大力生产、销售房屋,以满足市场需要;一方面面对商品房卖方市场和商人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高价出售房屋,从而获得了超过一倍乃至数倍的回报。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在“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解难”,一定程度解决社会住房需求的同时,也把自己养了个肥肥胖胖。为此,我也曾不解地求教过一位工人朋友。他看着我那认真的样子,愕然地反问:

“您可是有学问的人啊,像这种事会不知道?”

“真的不知道!”

“那就应了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书读多了,。越读越蠢啊!”他说罢摇了摇头,又说道,“这年月,谁和钱有仇呢!经商的全都懂得‘有钱能使鬼推磨’,当官的也明白‘有钱不要是王八蛋’,结果嘛您就明白了吧?”

我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作家,始终认为我们国家的主流是好的。就说是房地产商吧,也不能概而论之。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但是,绝不能说所有湿了鞋的商人,就是十恶不赦的奸商。况且,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是真的“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解难”呢!例如:

陈嘉庚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捐资兴建了被国家评为十大建筑的“华侨饭店;

李嘉诚先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为家乡创办“汕头大学”和捐资修建跨海大桥;

黄如论先生捐资创办“江夏学院”、自愿无息为市政府垫资人民币2。3亿元,承建具有福州标志意义的“福州国际会展中心”等。

福州国际会展中心坐落在福州市中心最繁华的五四路段,被200多亩的欧式温泉公园所环抱,比邻福州世纪金源大饭店,会展中心、公园、五星级饭店三位一体,周边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会展中心建筑面积5。88万平方米,展厅可设置2000个国际标准展位,并设有同声传译系统的会议、接待、演示等设施,是集展示、会议和招商贸易为一体的多功能展馆。每年都有大量会展以及招商活动在这里举行,±甚称榕城向世界介绍自己,让自己走向世界的一张光鲜名片。而这个会展中心的建成,背后的故事说来话长。

90年代中期,当时分管福州外经贸的副市长,和黄如论先生一道去厦门参加该市著名的“9_8”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途中,这位副市长一直感叹厦门展览中心的榜礴气势。他认为,福州既然有志发展经济,又有很多外商资源,构筑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非常重要,而会展中心就像一个招牌。没有一个像样的会展中心,既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更不利于福州市的整体形象。然而,市政府却也有实际困难,项目的经费和用地都尚无着落,于是,只能眼睁睁地羡慕厦门,在内心深感遗憾了。

当听到这位副市长的肺腑之言后,黄如论的心被深深触动。作为一个曾经谋生海外,见过世面的华侨,他非常清楚这座会展中心对于福州发展的重要意义。

稍加思索后,黄如论迅速作出一个决定:“如果市政府支持,我愿意尽自己的力量,承建会展中心项目,为故乡福州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听到黄如论的一番话,这位副市长愣住了。他相信黄如论的真诚,但别的不说,单单土地问题,连支配全市土地的市政府都一筹莫展,难道黄如论真的能够“变”出一块地来?

这位副市长关切地问:“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为什么心甘情愿要这么做呢?”

黄如论看了看副市长,很平静地说:“福州是我的家乡,这里的山山水水哺育了我,是勤劳忠厚的父老乡亲抚养了我,我对家乡始终抱有深厚的感情。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感情。能为家乡的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夙愿。因此,我将尽己所能,全心全意做好这件事。”

时间仅仅过去了一个月,黄如论就又找到了福州市政府。这次,他带来了一个消息——会展中心的用地,他找到了!

黄如论选择的地块,在鼓楼区温泉路天福大酒店对面。当时,这片地是养猪、养鱼的沼泽地,脏乱差不说,天气稍热就会散发出极为难闻的气味,附近的居民都期待着对这里进行整治。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合适的用途,更谈不上进行综合房地产开发。

在听完黄如论的思路之后,这位副市长暗自赞叹起黄如论的独到眼光:开发这里,不仅符合福州市未来城市中心规划,而且可以变废为宝,造福周边的百姓,实在是一举多得!

副市长就此向时任市委书记的赵某作了专门汇报。赵书记听后,亲自登上天福大饭店的顶层察看。望着铺展面前的格局,对城市发展蓝图在胸的赵书记霎时顿悟了黄如论选址的精妙之处:

“正是这个地方,这里将是未来福州市发展的核心所在!”随即,赵书记当场拍板,将福州市的国际会展中心定址于此,并决定在这里同步兴建公园、饭店,打造一个功能齐备、硬件超前、环境良好的城市新核心,助推整个榕城的发展!

随后,这位副市长将赵书记的决定转告了黄如论。不过,他也提到市委市政府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政府财政非常紧张,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用于投资这一项目。同时,为了保证和“福州国际会展中心”配套饭店的未来经营层次,福州市委主要负责人出面,请黄如论先生投资建设相配套的五星级饭店(就是后来的“福州世纪金源国际大饭店”)。

这时,黄如论先生已经准备进军北京,扩大自己的房地产业。换句话说,他在福州创业的阶段结束了!可是,当他知道市委市政府终于决定兴建会展中心的时候,不顾手头上有没有多余的流动资金,毅然决定垫资并接下了饭店的建筑任务。

对市委市政府,黄如论的回答极为干脆:“故乡的发展,‘就是我的发展。市里没钱,我来垫资。为了故乡的明天,我义无反顾!”同时,黄如论还非常细致地介绍了自己的思路:“我将邀请专家负责设计会展中心,并保证在一年内,完成5万平方米的建设,同时建成五星级饭店,助推该地段形成高端商业氛围,为明年5月举行的福州市世界招商月献礼!”

实事求是地说,黄如论先生遵命建设这座五星饭店,从市政府那里是拿不到任何回报的。再如前文所述,他麾下的“金源集团”已经移师北京,福州再好的地段业已不在考虑之内了。换句话说,他如此而为,就是完全地“为政府分忧”!而且,虽然是与政府合作,但黄如论依然坚持了他一贯的风格,他出资将饭店所在地块买下,并按照各项法规,将手续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据我了解,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在中央对地方支持拨款中,几乎名列倒数。而当地华侨出于对故乡的一份深情,在福州的城市建设中,纷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可是,光会展中心的垫资,将高达2。6亿元人民币,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资金。当时黄如论回国不久,尚未达到今天的规模,依靠他一个人的力量,能在一年的时间内筹集如此巨大的资金,并完成5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吗?

“黄如论先生这么讲,是认真的吗?别是喝了酒后一时豪言壮语,说说而已吧?”赵书记曾经这样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过黄如论。

黄如论对此的回答,可谓一字一铆钉,有板有眼。他严肃认真地告诉赵书记:“为了促进福州发展,我保证一年完成,为此我将夜以继日地工作。”

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曾经在海外拼搏多年的黄如论对此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尤其是项目如果能在世界招商月前建成,福州必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在海内外一举打响,从而极大促进招商月的成效。这些,对于亟待发展的家乡福州,都具有重大意义,他当然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

在这个项目上,黄如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设计、统筹、建筑和管理才华,会展中心、公园、酒店同步开工了。为了保证工程进度,随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严格保证施工质量,黄如论几乎24小时蹲守工地,在粉尘和泥浆中不停地巡视。

有一天,时任福州市市长的翁某来到工地视察,当他看到正在指挥的黄如论先生时,不禁呆住了。那时的黄如论,正发着40度的高烧,手上挂着吊瓶,仍然坚持在一线,给工人讲着施工的注意事项。

风吹着透明的输液管一晃一晃,市长看在眼中,内心被极为强烈地感动了。

这次视察,只是福州市委市政府多次视察中的一次。从项目开始运作,福州市委市政府就对这里倾注了极大的关心。为了促成当地配套环境成熟,市政府挤出资金完成了鼓楼区温泉公园的配套建设,以及其他市政设施的施工,加速了这一区域的整体建设进程,使会展中心在建成后可以立即具备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一年之后,由黄如论垫资2。6亿元人民币的福州国际会展中心按时建成,福州世纪金源大饭店也拔地而起。两座崭新的建筑与同步建成的温泉公园,迎着东南吹来的海风,交相辉映,风景宜人,气势磅礴,不但向世界展示着福州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决心,更实实在在地使鼓楼区乃至福州市的整体招商硬件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为更好地让世界认识福州,让福州走向世界,搭起了一个崭新平台。5月份福州世界招商月如期召开,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的商家汇聚于此。其中,很多商家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福州,但他们没有想到,仅仅过去了一年,福州的整体投资环境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他们不禁由此想见福州未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不出福州市委市政府和黄如论的意料,这次招商取得了招商月启动以来的最好成果!

福州温泉公园,现在已经成了福州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不仅是市民们茶余饭后一个好去处,更有很多外地游客不断慕名而来,堪称一张福州的城市名片。在这个占地10公顷的公园里,每天都有数千人次在里面休闲放松,老人们散步聊天、唱歌跳舞,小孩子们嬉戏玩耍,还有很多成双成对的青年人在林荫小路上轻声细语,广场上白鸽成群,池塘中鲤鱼漫游,音乐喷泉美丽水景和着优美的旋律,引来人们流连观赏。黄如论先生每每回到福州,只要能抽出时间,就会经常去公园里散步,感受这种祥和融乐的气氛。有时遇到一些熟人,这些人都会向黄如论先生竖起大拇指,夸赞他为福州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这其中凝结了黄如论太多的心血,永远地见证着这位八闽巨子与故乡福州的深厚感情。

面对这些,福州市委赵书记对黄如论说:“福州人民不会忘记你,福州市政府不会忘记你!”

虽说黄如论先生的主要精力已经放在了北京,但是他清楚这座“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是他亲手打造的第一座五星级涉外旅游商务酒店,所以,他决心做到“不出手则已,出手就惊人!”为此,他亲自审视地形、地貌,组织工程人员按照他的创意作了如下的设计:

饭店楼高28层,地下停车场80辆车位,拥有高级客房400多间套,84套酒店式公寓,为宾客提供高贵、豪华、舒适的商住空间。餐厅菜系丰富,风格各异,集中外菜系于一体,各式餐位2200个,各种娱乐和休闲健身的体育项目应有尽有。其中,国际会议厅配备6种语言同声翻译系统,大中小会议室13间,是商务谈判、新闻发布、商品展销和首长接见的理想场所。

事后,我曾在一家平面媒体上见到这样一则报道:“‘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外观雄伟挺拔,气势恢宏,室内装饰中西合璧,豪华气派,是目前福建省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电脑集成管理最先进的现代化高智能饭店。”由此可见,“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在当时的福州市而言,的确是具有标志意义的建筑。

电视连续剧《船政风云》开机的时候,我作为编剧应邀来到福州,并有幸与黄如论先生一道下榻“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为了写作《我心目中的黄如论》积累素材,我曾经有意地问道:

“黄先生!您能给我讲一讲有关‘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的事吗?比如说在设计、设备等方面有哪些创新?”

黄如论先生微笑地点了点头,说道:

“好吧!为了给你留有更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边参观一边讲,好不好?”

“好!客随主使。”

首先,黄如论先生带着我来到南北通透的饭店大堂,他指着有关的建筑讲道:

“你看,饭店的大堂上下高达17米,相当于5层居民楼的高度,我不敢说是全国饭店大堂中最高的,但它的确是福建省内最高、最宽敞的饭店大堂。”

我用心地巡视了一遍饭店大堂,赞同地点了点头。接着,我又问道:

“这种创意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有!”黄如论先生一边指着大堂一边说,“这巨大的空间,会使步人大堂的客人在感受华丽的装饰之外,更能感受到一种镑礴的气势。为了响应这巨大的空间,我为大堂的装饰摆件作了特别的选择,那就是由5吨玉石雕刻而成的金玉满堂鱼缸,还有这株历经千百万年雕琢孕育的树化石。我的用意是简单的,就是要在这金碧辉煌与富丽堂皇中,注人一份来自大自然的古朴文化的韵味。”

我对建筑是个十足的门外汉,通过黄如论先生绘声绘色的介绍,使我体验到了为什么说建筑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有顷,我又问道:

“在我的理解中,饭店建筑自应有规律可循。换句话说,各国对饭店的要求自应有规范的标准。请问,这座‘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有哪些突破呢?”

“首先,按照国际惯例,饭店附属设施的数量,是由饭店客房的多少和星级的高低决定的。”接着,黄如论先生就像是一个行家里手,如数家珍地和我说了一大堆数字,然后又说道,“我在设计‘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的时候,一是结合国内消费实际,再是考虑社会对饭店设施的需求,决定打破国际饭店业中附属设施必须与客房数量配套的定律,增加了桑拿、游泳池等诸多配套设施的数量,并公开对外营业。这样,既满足了住店客人的需要,又满足了社会消费者的相关需求。”他说罢笑了笑,不无得意地说,“这样一来,不仅提升了附属设施的利用率,而且还增加了饭店的经营效益。”

我真的佩服黄如论先生的经营之道,不无感慨地说了一句:“钱该您赚!”遂又跟着黄如论先生走进电梯,很快就登上了饭店最高的一层。

黄如论先生驻足玻璃窗前,鸟瞰饭店四周的景观,一种心旷神怡之感扑人心间。顷许,他指着饭店旁边一座草木丰盛的公园,得意地问道:

“柱子哥,这就是福州有名的温泉公园,你看后有何感想啊?”对此,我当然明白: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中有一种技艺,叫借景。黄如论先生在设计饭店的时候,有意学习这种借景的技巧,把饭店四周的环境纳人规划视野。因此,我感叹地摇了摇头,说道:

“聪明啊!您采用借景的技巧,把温泉公园变成饭店的一方外部园林,不同客人住在不同的房间,就等于再进行多方位的借景,让客人如身在自然之中。”

“更为重要的是,并未增加饭店的绿化成本。”黄如论先生说罢开心地笑了。

可是,我听后不仅没有笑出声来,反而想到了这样一句俗语:“真是卖啥吆喝啥,三句话不离本行哟!”

接着,我又随黄如论先生来到“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正门的前方,他指着门前矗立着的两个青石龙柱说道:

“你可不要小视这两个青石龙柱,它出于驰名世界的青石之乡惠安的著名艺人之手,柱高21。5米,直径1。3米,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石柱之一。看后有何感想?”

我围绕着这两个青石龙柱认真地看了看,发现柱上蟠龙若飞,与巍然的饭店建筑融为一体,形状优美,线条流畅,青莹古雅的色调则与身后的建筑物色彩形成显明对比,有很强的装饰作用。但是,当我想到时下的黄如论先生正在向一些“大师”学习传统文化,遂又用心地体察和品味这两个青石龙柱的真实作用。很快,我就悟出了这其中的玄机,故做一本正经的样子,说道:

“老弟真是好大的胆子啊!饭店门前的这两个青石龙柱,与天安门前的两个华表何等相似乃尔!在我看来,它们的不同,就只有汉白玉和青石之分哟!另外,老弟用青石雕龙,是不是意在青龙”。

“不!不是”黄如论先生急忙打断我的话语,一面不停地摆动双手,一面又十分认真地说道,“我的用意是非常简单的,只是选用国内最大的青石龙柱,开辟顶天立地的壮观景象。”

对此,我不想再说些什么,只是一笑了之。

我们二人又走进饭店大门,转到大堂中央的延伸处,只见有数十家东南亚风味的小吃店,挤满了福州各界的食客,有滋有味地吃个不停。

是触景生情吗?我竟然想起了新加坡河畔那一个接着一个的风味小吃,吸引着来自各个国家、不同肤色的游客。我深有所感地说道:

“老弟!在如此豪华的五星级饭店中划出一个地方,造福于普通的老百姓,真可谓是慈生我心啊!”

“有这个因素在内。俗话说得好,在商言商,主要的还是从饭店的经营以及广开财路着想。”

我感佩黄如论先生如此坦**的情怀。

参观“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就g样结束了,可是我与黄如论先生回到休息处以后,依然还是在谈论有关饭店的事情。最后,我又问道:“听说,‘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建成之后,原本是拿出去转让的,是这样的吗?”

“是的!”黄如论先生沉吟片时,遂又摇了摇头说道,“按照原来的计划,我们在承建饭店的初期,就与‘成龙集团’签订了转让的合同。可是,就在饭店即将封顶的时候,‘成龙集团’又告之资金不够,所以转让未果。”

据《中国金源集团发展史》记载:北京“世纪城”一期、二期于1999年9月动工不久,“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于2000年春破土动工。恰好这时北京“世纪嘉园”营销正旺,得到相当的赢利;越年——2001年春,北京“世纪城”一期以23亿元销售额勇夺北京市地产界年销售额冠军,“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又于同年5月18日正式对外营业。由此可知,“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动工之初,正是黄如论先生流动资金短缺之时;等到“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封顶、开业的时候,黄如论先生在北京继“世纪嘉园”淘得第一桶金之后,又在“世纪城”一期赚了更多的钱。因此,他可以拍着胸脯说:

“‘成龙集团’没钱了,我们就另外想办法。”

或许是出于职业藏拙的原因,我从未与黄如论先生谈论过建筑理论问题。自然,也就不晓得他学没学过大数家华罗庚先生创建的《运筹学》。但是,从上述资金的运作来看,他是一位深谙运筹学精髓的聪明人。

接下来,“金源集团”围绕着“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的管理方法、定位,展开了一场多方争论。许多老金源人至今还记得,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公司内外的许多人一致认为,“金源集团”长期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饭店经营毫无关联,贸然介入有很大风险。结论:应当把饭店承包给他人经营,或者与国际专业饭店管理机构合作,还有的人主张干脆卖掉,可以快速回笼一大笔资金。

事有凑巧,黄如论先生在台湾的舅舅正好回到了祖国,十分干脆地说:

“就凭你这火爆的脾气也不能经营饭店!”

对此,黄如论先生是不服气的,事后,他写下了如下这段文字:

“我舅舅在台湾,回来探亲时,听说我要介人饭店业,他着急地跟我讲,你性格急躁,不适合做细工出慢活的饭店行业,一定搞不好,会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当时我心里很不服气,难道我黄某天生不是开饭店的命?人家能开饭店,为什么我就不能开饭店呢?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而且一定要搞好给舅舅看。但是,如果我按部就班,不能变化无穷,不懂得创新,不能跳出以往饭店的模式的话,我就无法成功,到时候我拿什么给舅舅看呢?让他笑话我!我拿定主意,就要跳出这个框框,去创造自己的特色。”

这就是黄如论先生的创业特色,同时,也是黄如论先生获得成功的诀转。

但是,黄如论先生的决策并非是凭空臆想,而是建立在充足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请看:

这时,黄如论先生已经在北京取得逆势而上的胜利,他的房地产业蒸蒸日上,财源滚滚而来。换句话说,这是黄如论先生比较得意的时期。既然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支配行动是真理,那么黄如论先生在经商的路上发生改变也是十分正常的。他认为金源集团必须“建立现代企业格局,迎接新经济的挑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突围。”在他看来,“是否敢于不断突破产业局限的制约,是衡量一个企业发展境界的重要指标。”换句话说,金源集团必须变单一的房地产支柱产业为多种支柱产业。再说得具体一些,立刻从经营“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起步。

事后而论,虽说性格即命运是真理,但是黄如论先生的决策并非是心血**。他“认为企业经营脉络相承,道理相通,我们已经成功经营房地产业,具备有一定成熟的理念,只要再多付出一份辛勤,一份努力,也一样能办好大饭店”。另外,他认真地研究了古往今来的所谓红顶商人、大企业家的发家史,无一不是从经营单一支柱产业起家,向着经营多种支柱产业而发达的。最后,他郑重地宣布由自己经营“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之后,又掷地有声地讲了这段话:

“别人能做到的,我一样能做到;别人能做好的,我一定做得更好!”

话又说回来,只有黄如论先生这样性格的人,才能讲出改变“金源集团”经营命运的话。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大诗人艾青送给友人的一句话:“蚕吐丝,没想到吐出一条丝绸之路来!”很多金源人也不曾想到,黄如论先生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金源集团”单一支柱产业的模式,而且在中国大地上又逐渐形成了以金源为代号的饭店连锁企业。

我已经对黄如论先生在“金源集团”的定位作过这样的评述,他既是决策的统帅,又是具体指挥工程建筑的将军。因此,当他作出独自经营“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的决策之后,遂又像个“将军”似的进人了饭店的筹备工作。据当事人说,“他全力以赴,事无巨细,大到饭店设计装潢、人才引进、员工培训、宣传营销,小到采购碗筷、员工住宿安排、制服设计等等都一一过问,甚至为了确定洗手间铺设的地砖颜色,他都亲临现场,多角度反复比较,一丝不苟。其中最让人称道的是他对员工培训的重视,他认为金源的精神、金源的理念是经历现实锤炼而出的,虽不花哨却实实在在(后边详述),只要把这些传家宝有力地灌输到每一个干部员工脑海中,我们就会获得战无不胜的力量。”就这样,一个从未涉足饭店的门外汉,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中国企业经营史上,谱下了属于黄如论先生的传奇篇章!

我曾经数度住过“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从客房、设施到服务、饮食,应当说是不错的,大有“宾至如归”之感。在住宿期间,我调阅了有关饭店的一些资料,上面记录着饭店开业以来的光荣范例,如“成功地接待了印尼总统梅加瓦蒂、泰国诗琳通公主、澳门文化司司长、英国投资局驻广州总领事、香港财政司高级官员等海内外贵宾,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众**赞,并给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2年6月28日,“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开业一年零一个月又十天,正式获得国家旅游局颁发的五星级称号。据业内人士说,“超常规打破中国饭店业有史以来的纪录,一举轰动整个行业。”

公平而论,“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是一座有相当水平的五星级饭店。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尽管在设计上有不少突破和人性化的处理,但从整体建筑去分析,还没有完全形成黄如论先生所独有的饭店建筑风格。 ‘

有一次我在告别“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的时候,曾问过一位熟悉的部门经理:

“请告诉我:黄如论先生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在饭店正式营业那天他讲过的一句话:你们不仅要做好服务工作,而且还要培训更多的接班人,不要几年,我还要建很多座‘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

也就是在“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正式对外营业一个月以后,即2001年6月18日,黄如论先生正式宣布:在北京“世纪城”动工兴建五星级“世纪金源大饭店”。这座饭店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实事求是地说,“世纪金源大饭店”已经形成了黄如论先生的饭店建筑风格。

黄如论先生为了打造国际化的涉外商务饭店,全部配套及装修都是以“顶级与超越”的标准来完成的。为此,他亲自出马,游走五大洲,考察世界各地知名的饭店,并结合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的消费观念,亲自设计出了这座独一无二的“世纪金源大饭店”。

“世纪金源大饭店”最显明的特点,那就是整体创意运用现代建筑科技。请看,该饭店共有554间套客房,长包商务客房99间套,酒店式公寓190间套,写字楼2万平方米,可容纳1200人同时就餐的1750平方米的无柱式宴会厅,8000平方米的各种国际会议厅等,这都需要现代建筑科技的支持。就说无柱式千人宴会厅吧,真可谓是费尽了黄如论先生的心思。他作为一位很有素养的建筑工程专家,十分清楚空间越大,就越需要有柱子从中间部分进行支撑。可是,他巧妙地运用力学原理,将楼板重量分散到周边的承重体上,形成巨大的无障碍空间,这不仅实现了在建筑上的突破,而且也方便了客人的各种需求。简之,这是黄如论先生最成功的运用现代建筑科技的范例。

同时,“世纪金源大饭店”还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风水”的观念融于设计之中。请看如下事实:

由于“世纪金源大饭店”坐落于北京“世纪城”西南方位,恰在三环与四环之间,它北面毗邻中关村、大学区,南接长安街,交通十分方便。为此,黄如论先生在进行饭店主体设计的时候,采用了三段式设计,S卩:饭店的西部为酒店式国际公寓,中部为五星级标准饭店的主体,东侧为商务公寓及写字楼组成完整的现代商务办公社区,可以在满足旅行客人之外,更好地满足商务客人的需要。一看便知,这种设计理念来自西方,所不同的是,它集西方现代化酒店、商务旅馆于一体。

黄如论先生在整体设计的时候,还充分考虑了“世纪金源大饭店”所处的位置,那就是位处京城的西北方向,可以吸纳得天独厚的上风上水。为此,他将饭店主楼的建筑呈弧形延展状,东西展开面的长度为284米,高为47。5米,东西配楼稍稍突出,形成合抱形式。远远望去,给人以气势镑礴之感;走进一看,又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同时,这种呈弧形延展状的建筑格局,改变了自然风在该区域内的走势,一是起到阻挡冬天劲吹的朔风之效,再是无论外面风势有多大,只要一进入饭店前面的广场内部,风力即刻和缓下来,为八方来客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不言而喻,这与传统风水中的所谓“风不外泄,聚气拢财”不谋而合。

为此,我曾经与黄如论先生进行过长谈:首先,我称道他把东西方建筑理念融会贯通,形成了独有的建筑风格。接着,我又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发出这样的提问:

“黄先生!您为什么把饭店前的广场建得这样大?从风水学看,您有什么特殊的考虑吗?”

“准确地说,有。”

“为什么?”

一谈起《易经》和风水来,黄如论先生总是兴致勃勃地侃侃而谈。自然,这次也不例外。大意谓:饭店前的广场是门面,等于人的脸面。

《易经》承认,万物都有交感。因此,一个人有多大的脸面,自应有多大的胸怀。再引申开去,饭店前的门面有多大,饭店里就有多大的包容。换句话说,客人一走进饭店前的广场,他就会自然想到饭店内一定有引人入胜的设施。最后,他笑了笑又说:

“从经营的角度出发,一个18万平方米的高档饭店没有大的停车场,那些乘车或驾车的贵客还会来吗?”

这时,我想起了一件往事:当初,黄如论先生曾和我谈起要在这里建一座五星级饭店,我坚决反对。理由简单,“香格里拉大饭店”位处三环边上,经营和效益并不理想,何况您建的饭店还在它的西面1000多米远呢!现在,经黄如论先生这样一说,我懂了“香格里拉大饭店”的缺憾所在,遂表赞同地笑着说:

“有道理,有道理。用老百姓的话说,竖起招军旗,才有吃粮人!过去的庙前为什么也要立根旗杆呢?就是为了吸弓I更多的香客前来烧香拜佛嘛!”

黄如论先生听后开怀大笑。

“黄先生,‘世纪城’三期的东面是昆玉河,你为什么不把饭店建在河边呢?”

黄如论先生微微地摇了摇头,有意地问道:

“你知道‘世纪金源大饭店’的前面是什么地方吗?”

“黄庄。”

“对!是我黄如论的庄嘛。”接着,黄如论先生对我讲了如下这段话,“我为什么把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盖在这个位置,因为黄庄这个地名和我很合拍。从风水学去看,饭店的位置,就是黄庄地脉的头。”

我听后愕然,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有顷,我想起了“世纪金源大饭店”门前——广场的前端有五条用青铜浇铸的巨龙,无时无刻不在对天喷吐水柱。因此,我又有意地问道:

“黄先生,您在饭店前摆放这五龙闹水的景观,也是受《易经》的启发得来的吧?”

黄如论先生微微地点了点头。

“能和我谈谈您的真实想法吗?”

“我看就不去说了吧!”

“不!我很想知道。”

黄如论先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从我的口气中已经知道我有自己的看法。为此,他采用以攻为守的策略,说道:

“柱子哥,还是你来说吧!”

“好吧!”

首先,我讲到《易经》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物极必反。以乾卦为例,共有六爻,从下往上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六为上爻,它标志着乾卦从初爻到上爻有六个层次,也就是有六种变化。以龙为例,也分为六爻。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是终日乾乾,奋斗不息,一直前进;九四是或跃在渊,无咎,九五是飞龙在天。接着,我突然把话锋一转,说道:

“您的用意是清楚的,五条青龙意指九五是飞龙在天,希望未来的‘世纪金源大饭店’,在京城众多的饭店中取得九五至尊的地位。”黄如论先生听后大笑开怀,真是高兴极了!

“世纪金源大饭店”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内外知名的商人、社会活动家以及有钱的游客,因此,它的定位是商务、旅游、会议是准确的。但是,它会给“世纪城”众多的业主带来什么益处呢?我百思不得一解。对此,黄如论先生的答复竟然是如此简单:

“请柱子哥放心,我永远不会忘了慈生我心的!”

“世纪金源大饭店”与国内外众多的高档饭店相比较,最具特色的是:创新饭店配套设施观念,打造4。2万平方米地下不夜城。

据我所知,国内外高档饭店都有地下二层——或更多层的附属建筑,一般说来是为饭店自身服务的自由空间。但是,黄如论先生在设计“世纪金源大饭店”的时候,却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地下不夜城,将饭店的一部分配套设施如桑拿、夜总会、健身房等规划到这一区内。同时,还配备了标准的游泳池、迪厅、歌厅、酒吧、KTV、室内高尔夫球场、百货超市、美食街、精品街等,真是值得向所有客人推荐。毫不夸张地说,当你第一次置身于这座地下不夜城的时候,一定会被它的内部装修所吸引;如果你再驻足仰望或环视地下不夜城那极具特色的装饰情调,就像是置身于异国他乡之中。事后,我问过黄如论先生:

“您的设计理念,是否来自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活力与风范?”

“是的!感觉如何?”

“很不错!至少这美轮美奂的装潢,再加上这浓郁的异国情调,会吸引不少好奇的普通市民前来光顾。”

“如果这条地下商业街再24小时营业呢?”

“这钱嘛,又该您赚!”我习惯地说罢这句口头语之后,又问道:“您一共用了多少时间,把这座18万平方米的‘世纪金源大饭店’,还有这座4。2万平方米的地下不夜城建设完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