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管理者,唯有经营好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才能赢得他们的拥戴,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才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到工作之中。人们常说“将心比心”,你想别人怎样待你,就要学会怎样待人,你付出一分宽容,就能收获十分真诚!胡雪岩正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心胸越宽广,越能留住人才。
管理者笼络下属通常采用官职、钱财两种手段,其实有时上级对下属不必付出实质性的东西,而只要通过某种表示、某种态度,便能给下属最大的满足。他们会因而对上司感恩戴德,更加忠心耿耿地为其效劳。
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对部下示以宠信,同时还要向他们显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下属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手段。俗话说,“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所以对那些无关大局之事,不可同部下锱铢必较,当忍则忍,当让则让。要知道,对部下宽容大度,是制造向心效应的一种手段。
其实,每一名管理者都应该学会低调地处理人际关系,要具有“不计前嫌、宽容对人”的大度胸怀,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亦不可将因外界因素产生的个人情绪带到与下属的交往中来,对人对事表现得时冷时热。
宽容与严格并不相排斥,宽容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对于下属的理解与包容,所谓“春好秋亦妙,夏不失其美,冬得其造化”,能够取人之长、容人之短,就是宽容。
在日常工作中,倘若管理者能够给予下属多一些的理解、多一些的容纳,能够对下属的过错既往不咎,就会以自己的宽容赢得下属的忠诚。那么,胡雪岩又是怎么做的呢?
朱福年做事不地道,不仅在胡雪岩与庞二联手销洋货的事情上作梗,还拿了东家的银子“做小货”,他的东家庞二自然不能容忍。依庞二的想法,他是一定要清查朱福年的问题,狠狠整他一下让他滚蛋。但胡雪岩觉得不妥。胡雪岩说,一发现这个人不对头,就彻底清查后请他走路,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晓得厉害,心生佩服,要像诸葛亮“七擒孟获”那样使人心服口服。“‘火烧藤甲兵’不足为奇,要烧得他服服帖帖,死心塌地替你出力,才算本事。”
胡雪岩的做法是:先通过关系,摸清朱福年自己开户头,将丝行的资金划拨“做小货”的底细,然后再到丝行看账,在账目上点出朱福年的漏洞。然而也只是点到为止,不点破朱福年“做小货”的真相,也不再深究,让朱福年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被抓到了“把柄”但又莫名实情。同时,还给出他时间,让朱福年自己检点账目,弥补过失,等于有意放他一条生路。最后,则明确告诉朱福年,只要尽力,他仍然会得到重用。这一下子朱福年真就感激不尽,彻底服帖了。
胡雪岩的这一套做法,实际是从嵇鹤龄讲的一个故事中得到的启发:苏州有一家极大的南北货行,招牌叫“方裕和”。方裕和从两年以前就开始发生货色失窃走漏的事情,而且丢失的都是鱼翅、燕窝、干贝之类的贵重海货。方老板不动声色,明察暗访,很长时间才弄清楚,原来是他最信任的一个伙计,也是自己的同宗亲戚与漕帮中的人相互勾结,将店中贵重海货绑扎在店里出售的火腿中偷出去,再运到外埠脱手,难怪他在本城同行、饭店中都没有查到吃黑货的蛛丝马迹。在方老板的逼问下,这个伙计承认了自己的偷窃行为。按规矩,也是照普通人的做法,自然要请他走人。但方老板并没有采取普通人的做法,他以为能够“做到”两年之久不被发觉,一定有相当的本事,再说同伙勾结,闹出去要开除一批熟手,还有损信誉,所以决定不仅不要这个伙计“走人”,还加他的薪水,重用他。这样一来,那伙计感恩图报,自然不会再干偷货走私的事情。
这种做法,胡雪岩觉得也算是相当漂亮了,但他认为还差一点。他在听嵇鹤龄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对嵇鹤龄说:“照我的做法,只要暗中查明了,根本不说破,就升他的职,加他薪水,叫他专管察偷漏。”胡雪岩的理由是,做贼是不能拆穿的,一拆穿就留下痕迹,无论如何也处不长。既然他是个人才,自己又能容留他,就不必拆穿他,只让他感恩就行了。
胡雪岩对朱福年的做法,正是这一种,确实更加高明也更加有效。
俗话说,人怕破脸,树怕剥皮。人做了坏事,既已被老板揭穿,虽然不给处罚,他也心存感激,但终归落下痕迹而无法相处。在他本人是怕老板不再信任,满怀愧意侍奉老板,做事必不能放开手脚。而在老板则总想着避开对方的痛处与他相处,心里不免留着疙瘩。如此一来,自然无法再做下去。从这个角度看,既然还当他是个人才,同时还有不能请他走人了事的原因,那还不如为他留个面子,同时又让他心存感激,这样既达到堵漏补缺的目的,还等于救下了一个人,于己于人,都善莫大焉。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不乏苛刻的领导,他们希望人才能在工作上无限发挥,却往往不允许他们有一丝一毫的错误,一旦犯错,必予重罚。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其实,你放手让优秀人才去做的事情都是比较重要的,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出现闪失,因此,你就应当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有可能出现的过错。对于那些过错,你应当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去理解和原谅员工。你应当明白,优秀人才都会犯错,别的人,包括自己恐怕也难以避免。因此,就算是因为对方个人的原因而犯错,你也要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毕竟不能因为一次过错就否定整个人。
所谓“使功不如使过”,对有过错的员工进行大胆地使用,常会收到一石三鸟的用人效果:一能使其更加感激领导的尊重和信任;二能使其痛悔自己的过错;三能使其拼命工作,以便将功补过。实践表明,有过错的人往往比有功劳的人更容易接受困难的工作。使用有过错的人实际上就是对他的一种强大的激励,可以使其一跃而起,创造出令人“刮目”的成绩。
同时,对于有过错的人才而言,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获得重新证明其价值和展示其才华的机会,尤其是当他们因过错而受到同事的歧视冷落后,这种愿望就更为迫切。因此,领导者一旦提供这样的机会,他们就会迸发出超乎平常的热情和干劲,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去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任务。
“容人之过,用人之能”是每一位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管理素质。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难免会有犯错之时。作为企业高层,我们不能苛求自己的下属完美无瑕,倘若我们一味地强调枝节问题,抓住下属的“辫子”不放,那么上下级之间就很难搞好关系,久而久之,我们真的就无人可用了。
刘邵在《人物志》中说,那些性格刚正、志向高远的人,往往不善于做细致琐碎的事,这样的人一方面有着宏远的志趣,另一方面在小事上又容易表现得粗心大意、迷迷糊糊。而严厉亢奋的人,在法理方面可以做到有理有据,正直公平,但是缺乏灵活变通的一面,因而会显得暴躁,不通情理。性格宽容迂缓的人,为人很有仁义,重感情,但是办事会很没效率,有时候对时势也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好奇求异的人,性狂放不羁,运用权谋、诡计则卓异出众,但如果用平常的道德观念来看待,这种人往往是违背常规不近人情的。
所以说,在企业管理中,我们要善于用人所长,对于一些不关大节的过错尽量容忍宽恕,毕竟一无所长的人总是少数的。谁能善用人才,谁就可以做到更胜一筹。“泰山不择细壤,故能成其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企业管理中遇到不同个性的下属,要区别对待,用其长处,避其短处,对于下属的过错,能够弥补就弥补,可以放过就放过,不能一味纠缠于细枝末节。当然,这种办法只针对那种有本事,又有良心的人才能奏效;对于那些在本质上已经坏死的人,还是请其另谋高就为好,否则,受害的到头来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