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1 / 1)

很多人才,一如地下深埋的煤矿一样,需要好的地质学家将其挖掘出来。实质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考察、衡量、挖掘人才对于管理者而言是当务之急。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要具备在短时间内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开发好人力资源的能力,绝不可自己身边人才闲置却常叹人才难求。胡雪岩这个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这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他对于人才的把握,正是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常有一些企业老板故作样子地感叹:“千金易得,一将难求!”那么,企业是不是真没有能够成为“将”的人才呢?未必!事实上,很多企业并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人才需要去挖掘。同样的一个人,如果老板认可他、重用他,或许他就能够创造出不菲的成绩,成为人才;相反,即便他很有才能,但老板一直否定他、猜忌他,那么他根本得不到发挥,甚至不愿去发挥,而在这个企业中,他就只能是庸才。所以说,作为企业管理者,甚至可以不了解自己的产品,但绝对不能不了解自己手底下的人。

人才与伯乐二者之间的关系,自古而今,屡屡被人谈及。一句话,你要想获得人才,必须具有一双发现“千里马”的慧眼,尽可能把人才都招入帐中,一起做大事,一起共渡压力和危机。

胡雪岩认为在没有竞争的压力、看不到利害攸关与生存危机的情况下,人们多安于现状,乐以忘忧,往往不知居安思危而危险自至,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过,在胡雪岩身上就没有那么多的现成饭、平安果可吃了,因为他是商人,他要在市场的风险与竞争中谋求发展,他需要人才,也离不开人才的使用。因此,投到他的门下,就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

谈生意,要动嘴;做生意,要动手;跑生意,要动腿。生意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操作性很强的事情,是智力才识的高度运用。没有良好的才识,在商业活动中是难以立足的。可以说,做生意既是才识的发挥,也是智力的竞争,对于经营者来说,重要的是能拥有为我所有、所用的一批各方面的人才。

胡雪岩以其天才般的眼光,认识到人才在商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因而不惜代价地挖掘、笼络人才。他眼里的人才,首先是要眼光好。所谓眼光好,就是能运用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敏锐地观察、捕捉信息,抓住机遇,大胆迅速地作出恰当的判断。只有如此,才能在充满风险、复杂多变的生意场中占据主动地位。但眼光手腕两俱到家的人才是很难得的,正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除了要有高智商的良好素质外,还要久经沙场、见过世面,在商场的搏击中积累了经验,磨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不凡身手,能处变不惊,反应敏捷,举重若轻,有运筹帷幄的本事。

要靠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人才,就得舍得花力气、花心思去实际考察,去为自己找到真正的人才,也就是要“看了人再用”。生意场上的竞争凭借的既是财力,更是人力,用人不当,受害的一定是自己。

胡雪岩在创业之初,就特别注意自己考察选用人才。而且,他对于人才的考察既细心周到,手法也很是不俗。比如他聘用刘庆生做自己阜康钱庄的档手,就很用了一点心思。刘庆生在跟胡雪岩之前,只是大源钱庄一个站柜台的伙计,身份其实很低。胡雪岩本来就是杭州城钱庄行当里的人,在聘用他之前,自然是认识他的,但也仅仅只是认识,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终归只是从表面印象感觉他是一个可造之才罢了。胡雪岩此时想要用他,自然要来一番考察。胡雪岩考察他的办法很别致。他知道刘庆生是余姚人,找来刘庆生之后,一开始只和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地大谈余姚风物,又从余姚扯到宁波,由宁波扯到绍兴,闲扯了个把钟头,也没有进入正题,把刘庆生弄得云山雾罩莫名其妙甚至有些懊恼。好在他本来就有极坚忍的性情,也能够耐心地听胡雪岩“瞎扯”。其实,胡雪岩也正是以此考察刘庆生的忍耐力;然后借闲谈问刘庆生钱庄方面几个问题,以考察刘庆生临场应变与对本行的熟悉程度;在不经意中还问到杭州城里钱庄的牌号,借此了解刘庆生的记忆与观察能力。刘庆生对答如流,显示出不凡的本事。经过这一番巧妙的考察,胡雪岩才最后断定此人有着不同寻常的眼光与能力,也才决定大胆予以使用。

依据现代人才管理学的概念,人才可分为两类——“显人才”和“潜人才”。在现实中不乏这样的现象——一方面那些已经得到公认的“显人才”不断得到奖励;一方面大量名不见经传的“潜人才”根本得不到激励、得不到展示的机会。这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每每谈到人才,企业管理者都能道出他的重要性,不过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抱怨人才短缺。事实上,各行各业中都不缺人才,只不过因为“名气小”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显现不出,或是根本得不到展现的机会。这就造成了人才的严重浪费——他们即便才高八斗,也常被人戏为“瞎猫抓鼠”。

可见,现代企业管理者往往对一些潜在人才缺乏应有的关注。事实上,“潜人才”较之“显人才”而言,可塑性更强,只不过因为条件限制成为了被埋没的珍珠。管理者若只知道依靠名气、学历等主观因素选人,那么势必会丢失那些前途不可限量的“潜人才”。

“潜人才”更需要多一些的认可与鼓励,需要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能,这种激励往往能够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创造性。想当年松下幸之助破格重用山下俊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毋庸置疑,“潜人才”对于企业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更具备深挖的价值,关键是管理者是否有具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襟和胆识。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挖掘那些潜在人才呢?胡雪岩挖掘人才的方法,大多数传统型管理者沿用至今,它虽也有可取之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相马”作为一种人事制度,就显得不规范、不可靠了,这种把命运拴在别人身上,出人才的效率是很低的。由少数人说了算的选人路子肯定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选用优秀人才,也不可能做到公平。要做到选人的公平、公正、公开,“赛马”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好制度,激发人的活力,让人才脱颖而出。

要使竞争上岗真正获得成功,并不容易。竞争上岗的很多关键环节需要进行科学策划、严密组织与慎重实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最关键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方案要科学、公正、透明。竞争上岗方案必须进行科学的策划。从发动、报名、初选、竞争答辩到现场陈述的格式、评分的详细标准、评委的产生办法、优胜者产生办法、聘用条件,甚至如何出题、如何保密、现场抽题办法等,都需要提前写出方案,并向员工公布。只有方案本身是科学严密的,才能保证竞争结果的公正性。

其次,执行中要绝对避免“暗箱操作”。在竞争上岗中,最忌讳的就是“暗箱操作”。这是竞争上岗之前,企业主要管理者要达成共识的首要问题。如果管理者进行干涉,那么评委在评分时必然会出现分数与竞岗者表现不符的情况。员工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旦问题暴露,竞争上岗就会变成滑稽表演,影响极端恶劣。

最后,做好发动与培训很必要。有两种消极心理会构成竞争上岗的阻力,当大部分岗位没有竞争者报名时,可能是它们在作怪。一是陪练心理。因为人选早已内定,报名也只是陪衬;二是顾虑心理。虽然想竞争,但是因为怕被人误解为“有野心”,或“向管理者叫板”,而不敢报名。这两种心理阻力如果不能消除,再好的竞争上岗方案也无法取得效果。想消除阻力,前期发动与培训是关键。培训中除了理念培训、方案讲解、外出参观等措施外,一些必要的辅助性措施也很有效。例如,我们强调竞争上岗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发现人才。对竞争失败,但表现突出的人,公司会收入人才库,将来重点培养。

只要管理者真心地“求才若渴”,为人才搭建正规的竞争平台,那么就可以像胡雪岩一样,将身边的人才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现代职工考核存在这样一种弊病——理论知识范围甚广,而能够真正用于生产实践的东西比例却很小。很多员工为了应付考核,大补理论知识,而对于实际操作技能却有所疏忽。于是便造成很多所谓的人才高分低能,遇到实际难题就束手无策。这种考核、竞争的方法,实际上对于员工的成长是一种羁绊。所以,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应双管齐下,加强员工技能学习的正确引导,从而选拔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战能力的“文武双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