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释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进行自我反省。”
【智慧解析】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对比自己能力强的朋友所持的心态是忌妒,而对比自己水平差的朋友则加以鄙视和嘲笑。这种态度对他们本身有什么好处吗?可以说是有害无益。真正的智者,总是会向比自己强的朋友虚心学习,见了有毛病的朋友,则会对照对方来反观自己,看看自身是否也有这方面的不良现象,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才是能够切实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不会走向相反方向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自古以来,妒贤嫉能者都难以成大气候,甚至还会落得不堪收拾的下场。因为这种人不仅才能相对稍逊一筹,而且由于心胸狭窄,一旦妒火燃起,就有可能失去理智。
东汉末年,官渡一役令曹操声威大震,日益强盛起来。他先灭河北袁绍,又以不可抵挡之势先后灭掉几个大小诸侯,将刘备赶得几乎无处藏身,最后又盯上了虎踞江东的孙权。曹操势大,诸葛亮遂提出联孙抗曹之论,刘备然之。于是,诸葛亮只身入东吴,舌战群雄、智激孙权,终于同东吴结盟。
诸葛亮在吴期间,东吴都督周瑜忌诸葛亮之才,一心想除之以绝后患,但均被诸葛亮洞察先机一一化解,由此妒意愈深。
赤壁一战,凭诸葛亮、周瑜之智,得庞统、徐庶相助,火烧连环船,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染江河,若不得关羽华容道义释,几近无一生还。得意之余,周瑜欲乘胜而进,吞并曹操在荆州的地盘,谁知却被诸葛亮捷足先登。周瑜不甘,意欲强攻,又遭赵云抵挡,自己还中了一箭。
此后,东吴几次追要荆州均无功而返,周瑜不禁心生一计,与孙权密谋假嫁妹,赚刘备入东吴,再图之。可惜,此计又未能逃过诸葛亮的眼睛,他授予赵云三个锦囊,最终使得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终于,周瑜按捺不住,欲“借道伐虢”,一举灭掉刘备,却被深谙兵法的诸葛亮挡回,并书信一封讥讽周瑜。周瑜原本气量狭小,三气之下终于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追随孙策而去。
有历史学家提出,诸葛亮与周瑜平生并无交集,这是罗贯中先生为神化诸葛亮而杜撰的情节。史实如何,我们且不去管它,然而周瑜的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却一直受到君子们的诟病,其原因就在于他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面对才高于己的人,他不去谦虚讨教,以求他日赶超诸葛亮,反而去忌妒、陷害,最终辜负了孙策昔日之托,大业未成便撒手人寰。
很明显的一点是,忌妒正是因为己不如人。那么,我们为何不平心静心地将对优秀的渴望化作一种动力,借助这股动力去弥补自身的不足呢?将忌妒升华为良性竞争行为,忌妒者会奋发进取,努力缩小与优秀者之间的差距;而优秀者面临挑战,一般也不会置若罔闻,为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地位,他们会选择迎接挑战,从而强化竞争。也就是说,忌妒可能会引发并维持一种现象,在良性竞争过程中,忌妒双方一变而为竞争的双方,互相促进,共同优化。
“以人为师”是每一个强者的座右铭,其意思是:学习别人,发掘自我。这个过程就是寻找自己强项的最好方法。因此,真正的强者应该是谦和谨慎的,而不是傲慢无礼的。
善于向优秀的人学习,并找到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其有益的。盲目自大的人,或者说不去倾听别人意见的人,多半是缺乏向别人学习的态度,所以难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