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把进与退仅仅作为布局的手段(1 / 1)

有的人喜进不喜退,那是因为他把进作为了布局的目的。成功的布顺局者不然,他把“进得去”作为最终目的,而把进与退都仅仅作为实现目的手段。因此对他来说进亦释然、退亦释然。

乾隆五十七年四月十八日,在进剿廓尔喀的过程中,随着敌方情形的陆续传来,乾隆感到有必要对进军的目的作些调整,也就是:能灭其国,固为大胜,万一不行,也可以乘胜见好就收,允降班师。于是,乾隆采用了“不可强为,柔中带刚”这一才智。

乾隆下谕,对军机大臣进行作战部署时说:廓尔喀地势险远,系边外极边。贼匪又在各要隘处所添设了重重碉卡,抵死守御,似乎有万难深入之势。而我方福康安等统领官兵,声罪致讨,藏内僧俗番等人众,群系观瞻,事在有进无退。福康安等将帅,既不肯半途而废,事半中止,而又因地险所艰,难于在预定的时期内结束战争,或许导致彼此对峙,劳师糜饷,实非上策。

他为此提出:今经反复策划,若福康安等在集中精干官兵后,探访贼匪情形,道路险易,事在可办,自必勇往直前,直捣贼巢,扫穴擒渠,将廓尔喀所占土地归还各个部落,永免卫藏驻兵防守,岂不更好吗?

乾隆说:

“福康安大将生性勇猛,自不肯因有此旨,稍存迁就之心,使战果功亏一篑,朕对此也是理解的。但倘若审时度势,即便难以直抵贼巢,或将济陇、宗喀一带拒守的贼匪尽性剿杀,就已经能够大振军威了。或向前直抵贼人境地,与贼匪打过几次胜仗后,使贼匪心存慑伏,望风胆颤,差人前往我军营投递禀帖,悔罪乞降;或可将计令其坚明约束,俯允所请,准其投诚,振旅班师,也是结束战争的一个办法。”

乾隆在这里特别强调收兵的前提条件,一定要先慑以军威,使贼匪有所创惩,不敢再来寻衅滋事,才可结束战争,不然什么目的都没达到,岂不是白忙活了么?

乾隆认真吸取了以前远征缅甸时遭受挫折的教训,决心不在边外长期用兵,硬撑着要达到难以达到的目的,也不再想将“边外极边”的廓尔喀并为己有,进剿的目的可以限在制止并警诫廓尔喀再次入侵西藏地区,维护并保卫藏地的安全,维护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最多是将其占有的土地退还各部落而已。

福康安、海兰察率领官兵为远征西边征讨廓尔喀,在“午则云雾四合、大雨如注,山巅气寒凛,夜则成冰雪”的恶劣天气下,艰苦行进。沿途林深箐密,路径险峻,东觉岭两崖壁立,中隔热横河,水深流急,官兵只能缘径侧行。士兵们光着脚走在石子上,多被尖石刺伤,还有的被蚂蝗啃啮,两脚肿烂。尽管如此,福康安、海兰察仍设计突袭,屡战屡胜,将军成德一路也连战连胜。清军先后攻克了东觉岭、雅克赛拉、博尔东拉、雍鸦、噶勒拉、堆补木等处,深入廓尔喀境内七百余里,杀敌四千,廓尔喀境内的碉卡木城纷纷被攻克。

但在这种情势下,福康安却因连连获胜而逐渐丧失了冷静,没能看到形势不利的一面以及己方的弱点。当福康安、海兰察于七月初领兵进攻甲尔古拉、集木集时,离廓尔喀都城阳布(加德满都)仅有数十里之遥的距离,形势突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廓尔喀方面来说,恶战两个月来,一再失利,伤亡人数很多,失地七百里,眼看清军又即将围困都城,国家存亡,在此一战,决不能再撤,而且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因此,廓尔喀兵无不据险死守,誓与阵地共存亡。对于清军而言,虽然进军颇显顺利,屡破敌兵,连克城寨,但是将士的伤亡情况也很严重,再加上人疲马乏,而后方的兵将、粮饷、弹药等又不能源源而至,此时全军只有五千名战士,以少敌众,未必能稳操胜券,更何况是面对善于打仗而且决心死战的廓尔喀强兵!

乾隆及时纠正了福康安的思想,批评他“以为势如破竹,旦夕可奏功,甚骄满”。原来,福康安一方面命侍卫阿满泰、额勒登保等渡河猛烈攻击甲尔古拉,一方面督促官兵攻击集木集。甲尔古拉的廓尔喀兵依据险要的有利地势,列木栅长数里,奋勇抵抗,在死战中,阿满泰不幸落水而死。额勒登等拼死进攻,渡过河后,与大军合攻集木集。这时廓尔喀兵以十营的兵力踞山死守,防御滴水不漏,甚为坚固。海兰察见状建议扼河立营,福康安却没有听进海兰察的劝告,执意冒雨上山,仰攻二十余里,进攻到绝壁处。此时廓尔喀兵居高临下,“木石雨下”,周围隔河隔山的敌人也从三路纷纷赶来支援,殊死搏斗,清兵进击不得,只好连连后退。激战两天一夜,廓尔喀兵才开始后退。

在这场战役中,清军虽然攻克两座大山、四座大木城、十一座石卡,斩敌将十三名、敌人六百名,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清护军统领台斐英阿、二等侍卫英赉、佐领棍等依三人皆不幸阵亡,士兵伤亡更是不计其数。

由于清军不断深入腹地,来势凶猛,周边各部又不稳,廓尔喀执政王叔巴都尔萨野便下定决心“乞降”。其实,早在清兵攻克东觉岭,进兵雍鸦时,巴都尔萨野便送出并委托上年俘虏的清军士兵王刚、第巴塘迈呈递了一封禀帖,内称红教喇嘛沙玛尔巴已病故,乞求降顺,但被福康安拒绝。后来,七月初双方大战于集木集后,国王拉特纳巴都尔再次遣大头人恳请乞降,交送所掠取的扎什伦布寺西藏财物及西藏噶布伦所立年交元宝三百锭,作为聂拉木三处“地租”的文约,并且献上祸首沙玛尔巴的首级。

在这种情况下,乾隆审时度势,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他说,西藏境内气候骤冷,特别是九月份以后冰雪就会封山,今年气节较早,预计九月中旬就极可能有雪霰,如果不及早撤兵,那么粮草一旦稍有不继,便会陷入进退两难之境:进则不能直捣贼巢;退则又被大雪所阻隔,如果那样,处境将十分危险。

乾隆考虑到这些因素,特地指示福康安要就近筹酌,如果实在很难进取,就不妨据实奏明,受降了结此事。乾隆料想福康安受恩深重,历经委任,不肯畏难迁就,便多次下谕,“惟在临机应变,妥速藏功也”。他一方面提醒军机大臣注意:根据气象预测今年气候较上年更冷,下雪封山会更早,万一福康安锐意进取,冒险深入,那么“转瞬冬令,设至进退两难,关系尤为重大”。另一方面再次传谕福康安等人,如果实在不能进取也不要紧。巴都尔萨野若不敢亲自来营,那么就“趁其畏惧恳乞”,令他遣大头人进京,“具表纳贡,悔罪投诚”,立即受降撤兵。

福康安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乾隆皇上的教诲和指示。福康安原来连战连捷,深入廓尔喀境内已达七百余里,距其都城仅有数十里之遥,眼看大功即将告成,所以不甘轻易放过,就此罢休,拒绝了廓尔喀的求和,但现在经集木集一战,清军伤亡重大,仅剩的五千名士兵,断难再有大的进击行动,更难攻克都城阳布征服廓尔喀全国。因此,当拉特纳巴都尔再次差大头人持禀帖前来,到帕朗古清军大营“乞降”,情愿送还所掠走的扎什伦布寺物品,缴出与噶布伦私立的两张合同,声称不敢再提西藏交纳岁币之事,并呈献了唆使入侵后藏的祸首沙玛尔巴的首级及其眷属、徒弟、财物,先将去年俘虏去的西藏噶布伦丹津班尔等人送回,且用语谦恭,“禀内语言,多系感恩戴德,自行认罪”,见此情景,福康安便遵谕旨,抓住这一天赐的良机,立即应允了廓尔喀方的请求。代表乾隆皇上,令其国王于五十七年八月初八日遣办事大头人四名,恭赍表文进京,并且准备乐工、驯象等二十种贡品,随表一起呈献。

看到福康安呈报的廓尔喀国王的“乞降”奏折后,乾隆见好就收,立即下谕,允其“降顺”,并命福康安等立即撤兵回到内地,以遵守信用。乾隆随即封赏了有功人员,授福康安为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加赐一等轻车都尉与其子德麟,晋升二等公,海兰察为一等公,其余人员均逐级晋职升官。

五十七年九月二十日,经清军领队大臣珠尔杭阿的带领,廓尔喀贡使到扎什伦布寺谢罪。班禅对廓尔喀贡使说,你部落自恃强横,滋扰佛门静地,仰蒙大皇帝发兵进剿,你们也能及早悔过,归降后,惟当永远恭顺,不可再犯。班禅赏赐给使者一些银物,使者及随行人员倍受感动,“均各感悦”。

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初,廓尔喀使者如期抵京,呈献表文和贡品,毕恭毕敬。正月初八、十三、十九等日,乾隆赐宴为廓尔喀使者接风洗尘,并随即封拉特纳巴都尔为廓尔喀国王。

从停兵议和修贡以后,廓尔喀国王遣派使者五年一贡,双方关系密切融洽,经常有贸易上的友好往来,边境从此安宁祥和。

乾隆在传位给嘉庆帝,成为太上皇帝时,还特下专敕给廓尔喀国王特纳巴都尔。他在敕中不无欣慰地说:

“你部自归顺以来,遵奉天朝定制,诸事恭谨尽礼,去年因朕在位六十年大庆,你部专陈表贡,并遣使进呈,诚意实属可嘉。据表文内称,你年已长成,所有你部落事务,均能亲自办理。朕披览之余,尤其感到欣慰。朕又获悉你的叔父已将部落的全部事务归你自理,伊住庙专心诵经等事情。从前你年幼的时候,你的叔父巴都尔萨野曾为你代办一切事务,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遂将部落事务交代于甚属得体。你现在既然躬亲理事,当倍感朕的恩施,凛遵法度,与睦邻友好相处。御下有方,庶事成期妥协。你还应当念叔父巴都尔萨野以前的功劳,时常加以眷顾,巴都尔萨野也应恪供巨职,勉荷王休。你部落诸宜恪守旧规,安居边缴,遵奉钦奉大臣法度,公平贸易,严格束缚下人,勿致寻衅滋事,以期永受殊恩。”

乾隆在进剿廓尔喀连胜之际却痛下决心,当机立断,放弃了过去欲征服廓尔喀并将其国分给各部土司的方针,改变态度,以“受降完事”。这一智变是可取的,也是非常及时、正确的。

乾隆的态度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是因为他正确地、深刻地吸取了以前曾派明瑞将军冒险深入,以致粮尽援绝,败死缅甸小猛育的惨痛教训。而地处西南的廓尔喀山国恰恰与缅甸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最可怕的对手,是不怕死的对手。此时的廓尔喀与明瑞孤军深入时的缅甸一样,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险,所以廓尔喀兵皆把生死置之度外,拼死反击,保家卫国。再者,廓尔喀和缅甸的地理环境很相似,都是山高林密,道路险阻,气候十分恶劣,对远道而来的清军十分不利;清军远道跋涉,辗转至数千里以外,人力、物力、财力耗费极大,强弩之末势不能破缟素;山地陡斜狭窄,众骑兵根本无法施展所长,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若硬要坚持以前的方针,恐怕又会落得个重蹈明瑞一军惨败的下场。

在远征廓尔喀之战中,实际上经集木集一战,清军已经遭受重创,乾隆从福康安先前陆续呈报军情的奏折中已经看出,行军之艰难,打仗之艰苦,以及将士伤亡之惨痛等情况,他敏感地意识到,不及时收兵则前功尽弃,不仅无法收场,而且可能全军覆没,后果将不堪想象。因此,果断收兵,在看似成功不远的关键时刻,及时议和允贡,的确是有常人少有的深远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