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惟“才”之一字,不能虚假(1 / 1)

细局之法,也在用人,用人则需知人,知人才以善任。雍正用人,权力是天赐的,但天赐就能管用,就能长久,就能归心吗?这里面除了皇权,还必定有招儿。大胆使用贤能之才是雍正吏治思想的核心。他用人的原则一直本着官得其人、人尽其职、不拘成例、不限资格的原则。

不拘成例,不限资格的意思就是,只要你有能力,即便你官职低微,也可以将你破格提拔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为此,他曾说:“即府县等官员阶局远者,果有真知灼见,信其可任封疆大吏,亦准列于荐牍之内。”

与任人唯贤的思想对立的是,雍正大帝讨厌只会做表面文章的俗儒、腐儒,他认为那些人“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却实无一策”。因此,他鄙弃这些虽能下笔千言,却根本不知道“吏治及一篇文章”的腐儒,自然不会重用他们。也就是说,那些腐儒并不是真正的贤才,怎么能够堪当重任呢?

雍正思贤若渴,但他本人也知道真正的贤良之材是不可多得的。为此,他曾讲“盖自古迄今,大抵中材居多,欲求出类拔萃之贤,世不屡遇,故理国之道贵储材有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古至今,才智居中的人比较多,要想选拔出类拔萃的贤才,就很难找到了。因此治国之道应该贵在能够在平日里多储备一些人才,储备也即培养,好不断从中进行选拔。

从雍正这番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初步具备了一种新型的用人思想,即对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而对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现代意义讲就是“人才库”理论的雏型。这就是说,几百年前的雍正大帝,已经提出人才库这一观点了。

雍正这种高瞻远瞩的心智,带动整个社会向前迈进,推动历史的改革进程。下面让我们看看雍正又是怎样储备人才的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雍正大帝储备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设立和借助科举、教育制度把可造之材送进政府机关培养和训练。用雍正的话来说就是:“培馆阁之材,储公辅之器也。”意思是说,我们之所以注重培养馆阁人才,就是为了使他们有朝一日能成为辅佐国家的王公委臣。这主要是指选翰林而言。

雍正说,选翰林“必人品端方,学问纯粹,始为无忝厥职”。就是说要把那些人品、学问都很优秀的人储备充实到中央政府的枢要部门去锻炼。

为此,雍正还特地设立了朝考制度。即对每年殿试中举的进士再进行一次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从中选出最优秀的人选,委以提拔和重用。这个制度以后一直实行了下来。清代许多有名的宰辅都从这里开始展露头脚。

看来,雍正的“培馆阁之材,储公辅之器也”的目的确实达到了。

另一种方式是注重在实践中储备从事具体工作的实干人才。比如河防水利,雍正就经常讲:“是通晓河务人员不可不预为储备也。”并时常选拔优秀的官员到治河第一线去学习治水之术。

书到用时方恨少。人才又何尝不是如此?

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整天都在喊缺乏人才。人才又不是天上的馅饼,能自己掉下来?

正如雍正所说,世间大抵中材居多。所以对人才的培养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有远见的领导人,大抵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而我们那些整天忙忙碌碌的人事部门,能不能不要每天只是管着那些单调乏味的资料,填写那些大同小异的卡片,到仓库里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才还在闲置着呢?

由此可见,在用人一事上,雍正的确是不拘一格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有没有文凭学历,只要你有能力又实心办事,那我就可以对你破格录用。

但人到用时方恨少,特别是在管理一个国家的事务上,像田文镜这样的得力干才实在是不够,因此雍正时常慨叹:“天下唯人才难得!”

人才既难得,就要加大选择人才的力度,为此雍正主张“进贤勿避嫌,退不肖勿避怨,知其贤而不言是谓蔽贤,知其不肖而不言,是谓党恶。”

意思是说:举荐贤才时不能惧怕嫌疑,就算他是你的亲朋至友,只要他确有贤能,也要大胆举荐,但对那些不肖之徒,一定要揭发他,不要怕因此遭到他们的怨恨,假如你知道某人不肖却不揭发,那你们就是朋比为奸了。

雍正曾明确下令:“凡为督抚者,当为国家爱惜人才,而于参劾之间,尤当加意慎重,若误去一干员,其过更在误荐一劣员之上。”这就是说:各省督抚,应当懂得爱惜人才的道理。在对部下进行弹劾时更应当谨慎。若因为查人不明误将一个有用的人才罢了官,那就比误荐一个不肖的官员所造成的危害还要大。

应该说,雍正的上述认识非常客观而深刻。而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必得有深远的眼光和超人的心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