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法:控制沟通——通过谈话内容和方式来改变他(1 / 1)

【话题】

我的孩子在2岁左右时,经多家妇幼保健机构和儿童心理精神病专家询诊,诊断为患有多动症。但从各种行为监测分析,症状属于比较轻的那一种,也就是说矫正好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在我孩子身上经常能看到他不容易受纪律约束,到处乱跑、干扰别人的正常活动,并且常常自言自语;经常会冲动、急躁,喜欢发脾气,与人相处时不懂得谦让;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容易分心,容易受外界干扰;动作协调性差,在幼儿园做操时不会手脚并用,在家里也不会扣纽扣;等等。

请问,我该怎么办?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孩子因为已经确诊为患有多动症,所以应该主要听从医生的建议来进行矫正。与此同时,父母应当积极配合这种行为矫正,与孩子多多进行沟通、谈话,并且有必要通过控制这种沟通内容和方式,来对他进行具体训练和帮助。

这种沟通交流,对父母来说并不会学到什么东西,但可以倾听、观察、吸收到孩子的成长信息,增进彼此了解,从而知道孩子在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明确努力方向。

从自制力训练角度看,当你得知孩子的自制力不足主要分布在哪些方面时,就可以有的放矢进行训练和培养了。这一点很重要。相反,你如果对孩子完全不了解,就会感到有劲无处使。而与孩子进行沟通并控制沟通方式和内容,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从本案例中这位孩子看,如果父母和幼儿园能配合起来对孩子进行这种训练,不出一年就能看到明显效果,例如攻击行为减少,能够独立完成绘画、手工作业;动作协调性方面有较大提高,能够比较准确地按照要求完成简单指令,懂得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懂得谦让等等。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做到这些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可是对于他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来说,第一步是要首先让他成为“普通”孩子,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了。

沟通和倾听,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所以父母在平时要注重与孩子进行交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了解产生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和实质。可以说,父母如果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后就决不会走上歪门邪道,不会违法乱纪。

不要小看这一点,日常家庭教育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抢玩具、与其他小朋友相互打架等,表面上看是他们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但其背后还是隐藏着各种深层次原因,需要父母帮助孩子来解决的。

就拿抢玩具来说,这是儿童之间经常出现的冲突,原因既可能是孩子不善于表达、不善于协商造成的,也可能是各种误会导致的,还可能是性格原因如欺软怕硬、霸道产生的。无论什么原因,都可能和孩子的自制力不足有关。这时候,父母就应当引导孩子正确判断是非、自觉控制自身行为,使得孩子一点点地向好的方面转化。

相反,如果父母不善于与孩子沟通,不分青红皂白就勒令孩子必须这样、必须那样,就既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又无法给孩子的成长给予实质性帮助。甚至,有些父母还会因为过于溺爱孩子而歪曲是非,从而在孩子身上留下错误的价值观。一些孩子长大后酿成大错,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与此不无关系。

谈到这里,顺便展开一点来说。

一般认为,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如果孩子心灵深处不接受父母尤其是不接受父亲,他的自控力就会比较差。有时候父母会发现,有的孩子你怎么对他讲道理也没用,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孩子不接受父亲、自制力就会差呢?这是因为父亲在社会角色中担负着纪律、命令、权威的角色。孩子在内心深处不接受这样的意识,自制力会受到很大影响。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非常有必要发挥父亲在这种沟通中的作用。父亲要把孩子当好朋友一样来看待,从内心深处爱孩子,并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感受,让孩子也同样能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一点,受你的“控制”。一旦做到这一点,父亲的力量就会慢慢传递给孩子,孩子的自制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并且,这种沟通和控制沟通应当是经常性的,就像吃饭一样,不能企图一口吃成个胖子。更何况是孩子,在培养孩子自制力时,这两种因素是非常容易起反复的。

俗话说:“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实际上就是指孩子的自制力本来就差,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内心,一不高兴就会翻脸。这种情况在成年人尤其是城府颇深的成年人身上,根本不可能出现。所以这也从反面表明,父母控制孩子的沟通内容和方式是一项长期工作。

这样说来,父母控制沟通内容和方式是不是就很神秘呢?其实也不是的。这里简单地说两点:一是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多多采用开放式问句,目的是让孩子有机会通过思考来培养注意力、提高自控能力。比如当你给孩子讲完一个故事后,可以问他几个与故事有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问“好听不好听?”二是当看到孩子茫然无措时,要给孩子以简单明了的指令,不让他有畏难情绪,以免妨碍注意力发展。例如喂他吃饭时,不要说“你吃饭乖一点,就可以出去玩”,而要说“你再吃10口饭,就可以出去玩了”,然后就是数着口数吃饭。这样做,孩子就会集中注意力,而不是一直在想怎么才算是“吃饭乖一点呢”了。

不用说,父母要想控制与孩子沟通内容和方式,不但要具备沟通艺术,更要自己首先具备自制力。否则,孩子一看你自己都做不到,什么样的沟通都会缺乏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