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我儿子14岁,原来学习成绩不错,可是后来突然大幅度下滑,期末考试更是一塌糊涂。我感到奇怪,所以连续几天几夜跟踪他,结果发现他每天夜里都要出去上网吧打游戏,然后在天亮之前悄悄地回家。
为了不让儿子堕落下去,我搁下生意红火的小卖部,给儿子办了休学手续,然后陪同儿子从家乡西安出发,经过成都、贵州、昆明等地,骑自行车周游全国,既开阔了眼界,又强健了身体,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从此彻底远离网络。
我的这一做法引来议论纷纷,说实话,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没办法,为了挽救孩子,我不得不这样做,却不知道何时是个头?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父亲的做法对不对,没有标准答案。问题不是出在你身上,你当然可以在那里轻飘飘地议论来议论去。如果发生在你身上,这个上网成瘾的学生就是你的孩子,说不定你做得比他更决绝。
一般来说,当孩子还没有上网成瘾时,你还可以通过讲道理、和他一起上网等措施来指导并监督他,不断增强自制力;可是如果孩子已经上网成瘾了,尤其是像这位孩子一样已经发展到半夜里要偷偷溜出去上网吧,就可以基本上说是“无药可救”了,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让他彻底远离网络一段时间。周游全国,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被逼出现的。
这里自然而然引出这样一个话题:培养自制力和接受挫折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说,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父母和孩子都遇到过,只不过时间出现得早晚、程度不同罢了。泛泛而言,孩子的自制力培养不会也不应当一帆风顺,适当的挫折对自制力训练有帮助。所以,父母不必拒绝,有时候甚至还需要故意设置一些挫折来锻炼孩子。
谈到挫折训练,最经典的案例是中日两国青少年之间的比较。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在我国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草原探险夏令营。这些孩子年龄都在11岁到16岁之间,每人负重10公斤。按照日本人的计划,每人至少要步行100公里,后来按照中方要求改为50公里(实际行走了23至29公里)。
最终结果是,中国孩子走累了,“巧合的是”这时候背包的带子会纷纷断落,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背包扔进马车里,轻轻松松地边说边笑,落在日本孩子后面。一位孩子边走边哭,被在少工委当干部的家长发现后直接拉上车,冲出艰难地带。相反,日本孩子走累了,会照样振作精神背着背包往前走,即使生病也不当逃兵,否则就会觉得自己回去无法向老师和家长交待。一位日本孩子发高烧已经一天多,担任日方队长的爷爷给他的只有一句鼓励,毫不犹豫地独自离去 1。
据孙云晓介绍,1992年在青岛举办的第一届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中,中日两国孩子之间的对比与此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时他问一位13岁的北京男孩:“你们与日本孩子相比怎么样?”男孩坦率地摇摇头说:“不如他们勇敢,也不比他们能干。”又问:“为什么呢?”男孩脱口而出道:“遗传呗!”他以自己为例解释说,爸妈为了让他上好学校,让他住在外婆家,外婆对他有“三不准”:刀不能动,电不能动,火不能动。所以长到这么大,他连火柴都没划过,在家里不会做饭,又怎么会烧野炊呢?他不服气地说:“不是我们不想干,而是我们不会干。长这么大,谁让我们干过野外探险呢?我们从来没干过的事情又怎么会呢?” 2
容易看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父母那里。要让孩子接受挫折,包括父母在内的成年人自己就要以身作则。也就是说,由于自制力不够而需要接受挫折的不仅仅是孩子,更包括父母。现在的成年人本身自制力不够,所以在培养孩子自制力时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并且还会因此引发诸多矛盾甚至社会问题。
例如,北京某重点初中有一位女生,和几位同学在教室外面看到一位女教师拎着一袋梨走过去,就随口说:“这么胖,还吃梨!”结果被这位老师听到了,去告诉这位学生的班主任。班主任随即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里,让她站在一边“学”《中学生守则》。这位学生想解释,但班主任老师警告她说:“如果那位老师告到学校,你就要受处分!”
正好那天开家长会,所以这位学生的母亲随后被叫到办公室里,而这时候这位学生已经在办公室里站着“学习”了一小时。班主任的处理意见是,由家长带着学生下星期一上午向那位女教师赔礼道歉。
这位学生回家后又遭到父亲批评。她担心,如果自己受了处分就不可能是优等生了,就不能直升本校高中了,以往所有努力都会白费。当天夜里,她就在留下遗书后割腕自杀,从6楼上跳下去,直到第二天早上被人发现送医院抢救,造成高位截瘫。
事情发生后,许多人根据该学生读小学时年年是三好学生,并且被评为“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最后又是以该校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这所重点中学的,所以就据此判断这位孩子的成长道路过于顺利,从而缺少对挫折应有的耐受力。
这不能不说没有一定道理。但本书还想指出的是,那位胖老师的问题或许更严重。如果她听到这句玩笑后,不是去班主任那里告状,而是微微一笑地说:“吃梨皮肤好呀”,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如果再气量大一点,从背心袋里拿出几个梨来,发给这些学生每人一个尝尝,一方面这些学生并不会真的接手,另一方面却会因此融洽师生关系。可惜她没有这样做,否则仅仅是这举手之劳,就会改变这位孩子的命运!
后来,这位学生非常热爱生活,在一家杂志社的帮助下开通了“圆心热线”,用自身经历来帮助同龄孩子解决心理问题,意志坚强着呢。
1 孙云晓:《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1993年第2期少年儿童研究。
2 孙云晓:《永远的较量》,2006年4月12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