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我儿子从小自制力就差。今年寒假,我把儿子交给他表姐,一个学习、性格、自制力都很不错并且颇具“领袖气质”的女孩。事实证明,大孩子管小孩子绝对要比我们父母直接管教有效得多。没过多久,孩子就被管得服服帖帖,身上的许多坏毛病一扫而光。
听儿子说,他表姐本事大得很,学习上是有问必答,做起游戏来花样百出,玩电脑只赢不输……就这样,儿子也从表姐那里学到不少东西,时时处处都以表姐为模仿对象。
一个寒假下来,孩子玩得很尽兴,寒假作业也早就完成了,开学时我几乎没费什么功夫就让他收心了;而他表姐呢,也过足了一番“领袖瘾”,写日记、写作文也有了更多素材。
马上又要放暑假了,儿子提出还要住到舅舅家里去,这样就可以有更多时间和表姐在一起玩了。回想起寒假中的“双赢”,我马上就一口答应,只等他表姐点头同意了。
【点评】
本案例中所说的这位孩子跟随表姐一起生活、学习、玩耍,慢慢地从表姐身上学到许多优良品质,从而纠正自己身上的许多坏习惯,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确实,让孩子多与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同龄人接触,这种以大带小在培养自制力方面会很有成效。
做过老师的知道,课堂管理能力决定着一位教师的成败。课堂管理能力强的老师,通常能够冷静地控制学生行为,以便全班同学都能高效率地投入学习,而这又是很不容易掌握、很难控制的事情。
因为归根到底,这方面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经验可供参考。尤其是对新加入这个队伍的老师来说,“分配”给你一个什么样的班级具有某种偶然性,而过去的经验是并没有哪本书能够教给你管理好课堂纪律的唯一方法,更谈不上是永远有效的方法了。正因如此,在跳槽或被解雇的老师中,课堂管理能力差几乎是一个共同点。
而实际上,在这里,最关键的还是让孩子自己管自己。具体地说是让其中具有领袖气质的孩子发挥积极作用,带头并培养全班学生的自制力,从而保证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纪律,确保教学有效、高效。
作为父母来说,平时在家里应该多多地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学会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尤其是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来说,这一点特别重要。如果孩子在家里整天一个人呆着,不但会失去向同龄人学习的许多好机会,而且简直可以说不憋出病来才怪呢。
毛泽东说过,“我们练兵的口号是:‘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战士们有很多打仗的实际经验。当官的要向战士学习,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 1在这里,如果把训练孩子的自制力也看作是一种“练兵”的话,那么让大孩子带小孩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兵教兵”的方式,同样非常管用。
有经验的父母会发现,小孩子特别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玩,尤其是喜欢和比自己年龄略大一点的孩子在一起玩。这是因为他能从比自己年龄略大的孩子身上学到许多东西。相反,孩子并不十分喜欢与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在一起玩,原因就是因为他从年龄小的孩子身上难以学到“有用”的东西。只有在没有选择的时候,他才会凑合着这样选择。
无数事实证明,孩子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会逐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人际关系、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这种以大带小中,父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父母有必要悄悄地按照社交地位不同把孩子分成五种类型,看他究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这五种类型是:受欢迎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矛盾的儿童、被忽略的儿童、一般的儿童。其中“被拒绝的儿童”和“被忽略的儿童”合称为“不受欢迎的儿童”。
一项连续5年的跟踪研究表明,“不受欢迎的儿童”在没有父母指导和外界干预下,社交机会会就这样被固定下来,不会得到改善。不但如此,与其他儿童相比,这些孩子是幼儿园里的“低成就者”;将来踏上社会后,偏离社会行为的比率较高。而在这其中,“被拒绝的儿童”容易发展成反社会人格;“被忽略的儿童”容易发展成神经质人格。
容易看出,父母对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绝对不能忽略。一方面,父母应当对交往不够或交往不当的孩子及早进行干预,帮助他们克服交往障碍、提供交往机会;另一方面,要积极提高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质量,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向其中的佼佼者学习,包括意志、品德、行为、学习诸方面,把它当作提高孩子自身素质的重要渠道。
其次,父母在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中,要帮助建立以下几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得他成为处处“受欢迎的儿童”。不用说,这也是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是分享:孩子只有懂得让小伙伴分享,才会处处受欢迎;
二是耐心等待:主要是帮助孩子理解如何“依照次序”来办事;
三是遵守规则:明确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避免各种特权;
四是学会沟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内心感受;
五是赞赏:鼓励孩子赞赏别人,包括语言、拥抱、牵手等各种方式;
六是自信:孩子以特长为基础,能够结交到更多、更优秀的朋友;
七是友善的姿势:如果你的孩子还不会说话,那么在他与同龄人或其他人交往时,要鼓励他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内心感受;
八是仪表整洁:道理很简单,爱清洁讲卫生的孩子会更受人喜欢。
1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8年4月2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