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我的孩子今年四岁,经常会表现出“手口不一”情形来。许多时候她也知道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可是到真正做游戏时,她做的就和原来说的不一样了。在幼儿园时,当老师喊着动作口令时,她虽然也会跟着老师的口令喊,但是说归说,并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动作。
请问,这是不是她的自制力太差了?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孩子的“手口不一”确实是自制力不够造成的,但这种情况出现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上,总的来说是正常的、比较常见的。当然这并不表明父母和老师就可以随他去,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办法来加以训练。说到底,这种自制力不够的主要原因是认知和行为脱节,所以才导致缺乏自我控制策略。这时候经常给孩子讲一些这方面的故事,用故事来感染孩子,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不用说,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了。这时候父母如果能利用故事中的文学艺术形象来影响孩子、净化心灵,比较容易培养自制力。
孩子最喜欢听的故事有寓言故事、动物故事、英雄人物故事。要注意的是,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善于模仿、越容易受感染,所以要选择那些富有故事情节和感染力的小故事,小白兔、小山羊、小乌龟等形象就都非常受孩子欢迎。
具体做法是:
一是从短到长、逐步增加
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来说,可以从每天讲一则故事开始,不断增加故事的数量和长度,以此来训练孩子听故事时间方面的自制力。
这种训练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故事中的艺术形象对孩子有感染力,可以让孩子从中觉得自己应该具有自觉性,才能成为一个“好宝宝”;另一方面,讲故事的数量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这本身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延迟满足。
尤其是那些具有连续情节的故事,今天一则故事讲完了,孩子非常希望能尽快听到下面的结果,所以会不得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好他自己该做的工作,然后静静等待下一次讲故事时间的到来。
二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通过讲故事方式,给孩子灌输做人的道理,这种效果是潜移默化的,而这种方式又寓教于乐,很受孩子欢迎。
例如,就以与自制力有关的故事来说,有太多的故事中充斥着以柔克刚、因忍消灾、因暴取亡的内容,它们对孩子自制力培养的作用和影响就是潜移默化的。
孩子经常听这样的故事,会从中受到感染,变得越来越懂道理,从而自觉自愿地增强各方面的自觉性,让父母觉得这孩子真的“越来越讨人喜欢”了。
三是激**感、塑造心灵
这是因为孩子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情景支配,父母如果懂得从情感入手、以情**,就会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这其中,既包括通过绘画、音乐等方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训练孩子的自制力;又包括通过各种角色游戏、让孩子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会如何克制自己;还包括通过给孩子讲各种英雄人物故事,激励他们要有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总之,通过上述方式,都会使得自制力慢慢渗透到孩子的小小心灵中去。
四是反复训练、强化行为
一方面,这是因为孩子的意志薄弱,缺乏坚持性和自我控制力,所以要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行为,尤其是要进行各种抗干扰训练、持久力训练,才能达到效果。
另一方面,孩子的特点是往往你和他讲过什么故事,他很快就忘记了;或者他根本就没忘,可还是要缠着你讲第二遍、第三遍,而这时候你正可以利用这种重复讲故事的机会,来训练他的自制力。
例如,在你讲小理发师的故事时,就可以进行角色游戏,让他扮演小理发师给你理发,从“理发”、“洗头”、“修剪”,没有几分钟下不来,这时候就能锻炼他好几分钟的持久力了。
如果他半途而废,你还可以提醒他说:“嗳,不对吧,我付了钱给你,你怎么理到一半就跑了呢?我可要到你老板那里去告你的呀!”一边说一边假装付钱给他,这样孩子就会取消离开的念头,继续给你“理发”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自制力就又得到了提高。
五是感官导知、随机教育
这是因为孩子的思维形象是具体的,对于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更感兴趣,训练效果也会更好。
有鉴于此,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把自己和孩子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讲给他听,这种现编故事非常具有说服力。
例如,孩子早上不愿意起床时,你就可以讲解放军叔叔如何苦练杀敌本领的故事给他听;当他画画画到一半就想跑出去玩时,你可以对他讲小猫钓鱼的故事,让他明白做事要专心致志才会有收获;等等。等到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会把认知转变为自觉行动了。
当然,除了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懂得增强自制力的重要性以外,儿歌、诗歌、小品等形式也都非常受孩子欢迎。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几种手段中现编故事尤其要引起重视。也就是说,父母要善于把平时看到的事物通过讲故事方式灌输给孩子。别担心孩子会看出破绽来,有时候他明知道你是“编”给他听的,但因为编得像,依然会百听不厌,一点点从中得到启发,逐步提高自我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