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法:远大理想——树立远大理想能抵制表面诱惑(1 / 1)

【话题】

丁俊晖1987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他父亲开了一家烟酒店,没事的时候就在自家楼下的露天台球桌上打上两局玩玩。受此影响,丁俊晖8岁那年也踩在一个木头箱子上打了人生中的第一局台球,从此,性格内向、好胜心强的丁俊晖一发而不可收,并认定自己将来会吃这碗饭,所以把所有事情都让道于练球、打球。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想法竟然得到父亲的支持。于是,10岁不到的丁俊晖便从宜兴市城北小学退学回家专门练球,11岁就被父亲带到广东东莞去练球。2002年,15岁的丁俊晖成为中国第一位台球世界冠军。

【点评】

本案例中丁俊晖的成功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有一点不必怀疑,那就是他偶尔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打了平生第一局台球后,就认定从事台球事业是自己的人生理想。有意思的是,他的父母倾家**产也支持他退学后在家练球,并带他到广东东莞、英国去练球,成就了他的人生理想。从他的成长经历看,强大的自制力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要知道,对于一个还不到10岁的孩子来说,在众人眼里除了读书还能做什么呢?更不用说,在那个时候,打台球和打麻将没多大区别,在别人眼里都是“不学好”的表现。看到儿子如此热衷于打台球,当时他的父亲连生意也不做了,干脆盘下7张球桌开了一个台球店,让他天天在里面练球。这对父子为什么会如此“勇敢”呢?他的父亲老老实实地说,实际上他觉得,丁俊晖以后单靠打台球“也能养活全家了”。

在这里,我们探讨的并不是要你也让孩子退学去学某一样东西,而是要学习丁俊晖那种从小就具有远大理想,然后用理想来抵制各种表面**,不达目的不罢休。不用说,这就把自制力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自制力是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的核心和基础。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它在未来对他在社会上如何立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Adam等人的研究表明,孩子在三四岁时的自制力与他在二三十岁时的自制力有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 1。这就是说,孩子小时候养成的自控能力对他的一生成长都有重要影响。而一个人如果有了明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就会自觉地把所做的万事万物与理想进行对照,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

必须提醒注意的是,小学生的人生理想在父母眼里总是“一文不值”;尤其是学龄前孩子,如果你问他长大了当什么,差不多异口同声都是“科学家”、“医生”、“老师”之类,父母往往对此一笑了之。

确实,现在整个社会普遍缺乏人生信仰,又怎么能要求不谙世事的孩子“奢谈”什么理想呢?如果是这样泛泛而谈、无意识,对自制力训练并没有任何帮助;甚至还会因为这种“戏说”理想,养成说空话、说套话、说假话的坏习气,那就更加事与愿违了。

那么,怎样通过树立远大理想来增强孩子的自制力呢?这主要有:

一是用名人的故事来启发孩子

孩子最喜欢听故事,所以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向他介绍一些名人小时候是怎样通过坚强毅力和顽强的自制力,最终实现理想的。

例如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年轻时就给自己制定了13条道德计划,用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为了克服闲聊和说笑话习惯,他要求自己“沉默”,具体地说就是除非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交流,否则避免一切无聊的玩笑。后来有人说他常常会显露出骄傲之情,所以他又对自己增加了一条“谦逊”的要求。他在晚年撰写自传时就认为,他小时候的这段自制力训练经历,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牢固基础。

二是把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

远大理想固然“远”和“大”,但只有把它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显示出自制力来。如果泛泛而谈,就不会收到什么效果。

江苏省通州市的一位初中生是个电脑迷,什么日韩游戏,什么“倚天”、“魔力宝贝”等,不但熟悉,而且如数家珍。父母担心孩子因为缺乏自制力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从而影响一生。可是,孩子是学校电脑组成员,随时随地可以“合法”进入学校电脑房,即使父母想要控制他在家玩电脑也无可能。所以,父母和颜悦色地跟孩子谈心,让他解释什么叫“玩物丧志”。孩子一听这话里有话,但不露声色地说,玩物丧志就是只顾玩赏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而失去了远大理想。这时候父母趁热打铁地说,你现在正在读初中,即将面临中考,这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分配时间,相信你自己会把握好的。

孩子是个聪明人,当即爽快地说,要我不玩电脑游戏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不但有趣还能锻炼思维,但我会很好控制住自己的。父母说,有你这句话,爸妈就放心了。接下来,他们约法三章,每到星期天作业做完后,就在家里玩2小时游戏;如果时间超出了,就在下星期的游戏时间里扣除。双方约定后,从来没有失约过。孩子开心,父母也放心,而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一直没掉过队,最后考上了一所理想高中。

从中容易看出,孩子如果胸中有了远大理想,并且又能把这种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就一定会表现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自制力,用在他的正事上。这样的孩子不用父母多费心,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遗憾的是,现在谈理想人不多了,这不能算是谁的错。即使孩子年龄还小,不懂得什么是“理想”,更谈不上“远大”,父母也可以把他们往憧憬的事物上引领。其实说穿了,这就是一种延迟满足。

这样,就又回到经典实验“糖果效应”上来了。由此可见,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方式不同而已。理想就是这样的“糖果”之一。

1 Adam K M, Jack B. The Roots of Ego-control in Young Adult hood: Links with Parenting in Early Child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5(4):1062~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