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在小学五年级课堂上,有一次我教宋朝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这首诗,当我讲到“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时,班上一位男生竟然忘乎所以地学着黄鹂鸣叫了一声。顿时,全班同学屏息,50多双眼睛盯着我,看我将会如何处置这位同学。
幸亏当时我很冷静,所以我微微一笑地说:“该同学情不自禁地学起黄鹂的叫声来,这不正是受到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吗?可见,写黄鹂的鸣叫以渲染环境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起到多么大的作用,说明这里描写得真好!大家从这一声‘鸣叫’中一定能体味到作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这时候,教室里的气氛慢慢地缓和下来,而这首诗的重点、难点也自然而轻松地得到了解决,那位同学也很高兴地坐好、认真听起课来。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老师非常机智灵活,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面对意外情况的发生,他冷静、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与这位学生无法有效控制自我形成了鲜明对比。
可是要知道,这样的好老师并不多见,通常情况下孩子总会受到老师批评及同学嘲笑的。所以,父母有必要从小训练孩子的自制力,以此来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在这里,关键是要训练如何控制孩子的思想。确切地说是控制孩子的幻想、联想,让他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自己应该想什么、怎么想,这是认识问题。接下来再解决方法问题,即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拒绝不该做的事。最后,让他自己去进行比较:做到了会怎么样、做不到又会怎么样,从控制思想向控制行为积极过渡,养成良好习惯。
具体要求是:
一是建立一套家庭规范
这就是说,父母在孩子自制力方面的要求要前后一致、有章可循。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逐步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使得它合乎社会规范。
二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也就失去了对孩子的说服力。如果有些方面确实做不到,并且又不是非要做到不可,那就干脆不要求孩子这样做。“不许”的地方太多,是会抑制自主性和创造力的。
三是要抓住重点、各个击破
自制力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如果孩子身上同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时候就要根据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突破,以重点带动一般。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反而会因为用力过小难以收到成效。
四是正确对待孩子因为缺乏自制力而犯下的错误
无论你如何要求孩子,孩子总会因为缺乏自制力而犯“错误”的,这时候父母应当容忍孩子犯错误。也就是说,要尽量对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动辄以粗暴方式对待孩子。允许犯错误,也允许改正错误。
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
这里所谓适宜的环境,是指这种环境最有利于培养自制力,既不是完全放任自由,也不是高压管制。
例如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就不能要求他们像小学生那样坐得毕恭毕敬,更不能要求他们像军人一样,否则就违背了儿童心理特点。
当孩子能够像你说的那样遵守行为规范时,父母应当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而如果你是要求成年人就不必如此“客气”;当你不允许孩子做某些事情时,也不能像对待成年人那样总是唠唠叨叨,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而是要明确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因为孩子的年龄还小,他很可能不懂你的暗示和提醒,而是需要你明确指出来才行。
与此同时,你还非常有必要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以便让他内化为自己的内心需求。并且,对他们的这些要求应当一以贯之,而不是前后矛盾或改来改去,否则会让他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使得自制力培养前功尽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要求孩子如此这般的同时不能过于严厉,否则很难从本性上要求他们做到这些。虽然这时候孩子在你的严格要求下也可能会“完成任务”,但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很容易压制他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顾此失彼。
尤其是婴儿年龄还小,无法正确判断和评价自己行为的适宜程度时,通常需要通过制定并遵守“家规”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虽然这样做孩子一开始只会粗略地懂得“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但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成自然,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来。
从内容上看,随着孩子年龄的慢慢增长、对行为准则含义的理解会越来越具体化和复杂化,所以在这种“家规”中要逐步增加道德要求。比如父母对孩子说,“虽然其他小朋友会和你捣乱,可是你却不能这样不文明、不道德地报复他”,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可以说,控制思想是对孩子自制力训练的基础。当孩子从内心深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否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增强自制力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例如,以前总有一个孩子振振有词地说:“我妈妈是剖腹产,所以我的注意力不集中。”说完还要假装成熟的样子仰着头和人说话。这时候老师就对他说,成熟的稻子都会低下头来,无论风怎么吹,它都不会挪动脚步;所以如果你要想表现成熟的话,并不能仰得头而应该低着头、尽量少动,这才表明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变成了“男子汉”。
孩子好像悟出了什么,从此就注意了很多。这说明他的内心深处已经发生变化,懂得自己该怎么做了,这就是控制思想产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