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法:运动控制——多数运动项目能锻炼意志品质(1 / 1)

【话题】

自从我儿子6岁开始上学后,我们就为他上课不守纪律而伤透脑筋。不知怎么搞的,上课时他的多动、调皮、恶作剧层出不穷,三天两头要被老师罚站墙角,为此我们也没少被老师叫过去挨批。

我的孩子小名叫淘淘,是不是这个名字起坏了,不知换个名字能不能解决问题?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父母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不用说,孩子的调皮捣蛋和名字无关(当然,这并不否认可以重新给孩子取名),但与自制力有必然联系。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换名字恐怕不会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是通过训练来增强孩子的自制力,帮助他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

这时候比较好的办法是运动控制法。

运动控制法也叫运动消气法,它和前面所说的每天运动法侧重点不一样。每天运动法训练的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耐力;而运动控制法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来释放身体里面的积余热量、消耗过剩精力,起到锻炼意志、锻炼身体、开发智力的多重作用。

尤其是对于这种精力过剩、无论上课还是下课都有足够精力用来调皮捣蛋的孩子来说,一场强度较大的体育活动,可以让孩子在三天以内都心平气和的。

这也是中小学校为什么要开体育课的原因之一。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尤其是毕业班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补课,把最不该省的体育课省掉了,这对孩子的自制训练来说实在是一大祸害。

例如,从本案例中这位孩子来说,平时父母如果能为他制定一种切实可行的运动训练计划,通过运动训练来增强他的意志,然后把过剩精力引导到正确轨道上去,这样的孩子本是可塑之材。

为了让孩子对运动训练感兴趣,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为他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所谓合适,主要是他感兴趣,这在少年宫开办的各种训练班中就一定会选择到符合这种标准的项目。参加这样的训练,让他和其他同龄人在一起学习、游戏,会让他感到如鱼得水。

因为他本身喜欢调皮捣蛋,所以这种运动项目最好具有操作性,并且每次都能学到新知识,这样才能吊足他的胃口,把他的过剩精力引导到学习新鲜东西上来,这样又开发了他的智力。

从时间方面看,每天的运动量一般不能低于两小时,并且要能长期坚持,这样才能收到应有成效。

孩子一般都喜欢玩电脑。而玩电脑,当然主要就是玩游戏了。玩游戏本身没什么好坏,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就更是如此,关键是要控制内容和时间。在选择电脑游戏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他深入钻研下去。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打打积分什么的,不但不会有助于培养自制力,反而会损害自制力。

什么叫深度和难度呢?比如,从打游戏向开发游戏软件转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学到不少知识。一般父母不一定具备这样的功底,这时候让他参加少年宫组织的科技发明小组什么的兴趣活动,就非常有帮助。如果引导得法,他自己也配合,这样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少年天才,一跃从原来的“问题孩子”变成“IT英雄”也说不定呢。

所以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优点也有缺点,父母要做的关键是引导得法,并加以控制。等到孩子将来具备了一定的自制力,也就不用你过于操心了,他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

从学龄前儿童来看,父母通过运动控制法来引导并训练孩子的自制力、磨练意志,主要是想达到以下几大目的:

一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照顾能力。孩子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了,就表明他学会自己生活了。这也是一种自制力,对父母来说是非常实用的。为此,父母应当及早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他养成习惯。

二是培养孩子的具体做事方法。父母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段,手把手地教孩子做某一件事情的具体方法,然后让他懂得以后做这件事情时就按照这样的“标准动作”来做,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三是培养孩子的关爱能力。孩子哪怕再小,也是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去关心爱护别人。这是锻炼孩子将来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必需的自制力。

四是培养孩子的平常心理。孩子参加的每一项游戏、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是体验这种行为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种平常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有很大帮助,同样也是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

五是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相对来说孩子小时候遇到的困难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孩子能够从这种挫折中吸取教训,将来就会更好地经受得起挫折、把握好自己。

六是培养孩子的健康情绪。情绪和体验是一个人心理上的内化,孩子虽然经历世事不多,但他同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这种情绪体验是他成长过程中必需的,通过自制力训练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

七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创新无论对个人还是民族来说,都是不竭的发展动力。孩子的思想很单纯,所以他能发现许多成人看来已有定论的破绽,从而成为科学探索和创新的萌芽,父母要做的就是鼓励。

八是关注孩子的自我评价。不用说,孩子眼里的这种自我评价并不一定和父母完全相同。但这不要紧,父母要做的是决不要用自己的是非观念来评价孩子,更不能对孩子做任何道德评价,认定这个孩子是“坏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让他明确奋斗目标,不断完善自己。

回过头来看本案例中的这位父母,他最能做也最应该做的就是通过运动控制法来训练孩子的自制力,而不是轻易当着孩子的面给孩子“贴标签”,否则事情有可能会越来越糟,因为没有抓住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