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是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的一种常见现象。
究其原因在于,货币按其本性来说具有排他性、独占性。也就是说,如果法律同时规定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货币,就会与这种排他性、独占性相冲突。因为这时候市场上的每一种商品都有两种价格,一种是按照金币计算的价格,另一种是按照银币计算的价格。随着金、银两种货币之间的比价不断变化,同一种商品的两种价格也会不断变化,从而出现非常混乱的状态,迫使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所谓良币)慢慢退出流通领域、价值较低的货币(所谓劣币)充斥市场。
早在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英国财政大臣汤姆斯·格雷欣(1533~1603)就发现了这一秘密——消费者喜欢用成色较低的金属货币在市场上交易、流通,而把成色较高的金属货币储藏下来。这样久而久之,流通领域中就到处可见那些贵金属含量低的“劣币”,贵金属含量高的“良币”则因为被人收藏而越来越少见。于是他在给英国女王的一份改铸铸币建议中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后来被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在著作《经济学纲要》中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回顾人类历史,货币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阶段。其中,金属货币制度又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3个过程。
所谓金属货币制度,是指以贵金属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由于用贵金属作为本位币材料,所以这种本位币毫无疑问是足值货币,它标明值多少钱就值多少钱,并且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这时候流通中的银行券可以兑换成等值金属货币。就像物物交换时代那样,1只羊如果值100公斤大米,那么你就能用这只羊换取100公斤大米,天经地义。
最早的金属货币制度是银本位制。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或熔化,银票可以自由兑换成等值银币和银两,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兑换。
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以黄金、白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币材料。这时候的金币、银币虽然同样可以自由铸造或溶化,金币、银币也同样可以自由兑换成等值货币,但和单一的银本位制相比,它有一个巨大的不同,那就是金币、银币之间本身存在着一个兑换比例。
在最初的时候,金币、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也就是说,金币、银币之间以什么比率兑换,完全根据当时黄金、白银的比价自由确定,政府不加干涉。这种情况下的金银复本位制,称之为“平行本位制”。
然而大家知道,黄金、白银之间的比价不可能固定不变。如果黄金、白银之间的比价有变化,金币、银币之间的比价却保持不变,不但不可能,而且还会造成两种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紊乱,影响到商品交换的正常进行。这样,政府就不得不出面进行干预,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究竟是多少,这有点相当于今天本国货币和世界货币之间相互兑换的外汇牌价了。这时候,这种金银复本位制就进入了“双本位制”阶段。
从各国实践看,金银复本位制虽然规定两种金属都可以同时作为本位币,金和银可以自由买卖、自由铸造、自由输入输出,但金币和银币是不能同时流通的,而是在某一个时期实行金本位制,在另一个时期实行银本位制。
双本位制经过了漫长的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最典型的货币制度。由于黄金、白银之间的比价经常波动,所以政府需要用法律形式来固定金币、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这样,大宗商品交易用黄金作为货币进行支付,小宗商品和零星交易用银币进行支付就成为可能。由于金币、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固定不变,金融秩序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拿今天流通中的人民币辅币来说,既有面值5角的铜币,也有面值1角的镍币,显而易见,这两种货币的币材是不一样的。如果5角铜币和1角镍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固定,那么在进行商品交易时无论用5角铜币还是1角镍币结算,结果都相同。相反,如果这种兑换比率不固定就会带来很多麻烦,以至于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举个不一定贴切的例子来说,如果一块橡皮的价格是0.5元,学生购买这块橡皮时既可以用1枚5角面值的铜币付款,也可以用5枚1角的镍币付款。因为其前提条件是,这两者之间是等值的。
可是如果有人认为5角钱的铜币实际价值要大于5枚1角钱的镍币,那么就会把铜币收藏起来,外出购物时宁愿用镍币也不愿意用铜币,最终促使这种铜币在市场上的流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如果这种假设成立,并且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这时候的5角铜币就变成了事实上的“良币”,1角面值的镍币就变成了事实上的“劣币”。
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如果所有人都知道“良币”的成色要比“劣币”足,那么,劣币使用者就很难把手里的劣币用出去;至少,也会按照劣币的“实际价值”而不是“法定价值”(面值)进行交易。
最早发现不对称信息理论的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他曾经写了一篇开创性论文《“柠檬”市场》,因为被人看作过于肤浅,而被3家权威经济学刊物拒绝刊登。在英文中,“柠檬”的另一层含义是“次品”。后来该论文发表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作者因此而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劣币驱逐良币的前提条件是,这两种货币都是法定货币,并且具有一定的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超过了社会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其中一部分良币被收藏起来退出流通领域。
正是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存在,后来全球各国开始统一货币的重量和成色,逐步采用以黄金为本位币币材的金本位制制度。
最早是1816年在英国实行了金币本位制,政府规定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溶化金币、金块,而对其他材料做成的金属货币则加以限制,国家货币储备也是黄金。接下来,世界各国纷纷仿照执行,具体形式有金币、金块、金汇兑本位制(有些国家不铸造金币,于是规定与其他某一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保持固定的货币比价,国内居民只能用货币兑换成外汇,然后用外汇在国外换成黄金),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各国商品贸易和国际贸易发展,这种金本位制并且一直维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货币制度中,还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例如,现在依然可以看到,即使同一种币材做成的纸币或硬币,人们也总是会把肮脏、破损的货币尽快用掉,而把新版、干净的货币保留下来。坐公共汽车时,排队上车本是一条基本规则,可是由于插队者常常能捷足先登,于是原来规规矩矩排队的乘客也就不遵守秩序起来了,争先恐后纷涌而上,导致秩序混乱,谁也上不去。在腐败现象蔓延的官场上,清廉的官员反而被人当作异类,导致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被排挤出去。所有这些,都属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即不是劣币驱逐良币,而是良币驱逐劣币。不过其前提条件是,政府并不规定这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它们完全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比率高低。
例如,在一个完全放开的外汇市场上,各种货币之间没有一个法定比率存在,这时候那些走势坚挺、含“金”量高的货币就会被人当作硬通货而处处受欢迎,这种货币就是人们心目中的“良币”。相反,那些走势疲软的货币,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成了软通货而不受欢迎,这种货币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劣币”。
在国际市场上,相对来说美元曾经是人们心目中的“良币”,而最近几年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坚挺,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良币”。这种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称为“反格雷欣法则”。
【金融学点睛】
劣币驱逐良币是金融学上的一条著名定律,但它不仅仅存在于金融领域,在社会领域也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