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金融调控,是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一系列手段来调节金融市场,目的是要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实现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
在许多人眼里,金融调控是政府主导的,所以只要由政府出手调控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事实恰恰相反,许多金融调控是事与愿违的。不是政府运用的各种手段不当、目标太多;就是虽然手段合适,却依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了解金融调控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可以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①金融调控是一种间接调控,过于强调威慑力会事与愿违
金融调控是宏观调控的一部分,主要应当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尤其不能过于强调所谓威慑力。否则就不但会脱离实际,而且很容易事与愿违,而这正是目前比较普遍的。
举例来说,前几年房价飞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在一次次提高存贷款利率的同时,面有难色的是那些已经按揭贷款买房的“房奴”们,而尚未买房的人至多因为门槛太高不买房就是了,并不会造成什么实际损失。想当初政府推出这些举措,并不是要逼着“房奴”们因为还不起贷款而退房,也不是希望购房者从此不再买房,否则房屋只会越积越多,所以说这就是一种事与愿违。
实际上,这里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把金融调控与战略引导、财税调控一起,构成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组合拳,而不是过分强调政策的威慑力。
这里的战略引导,是指要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财税调控,是指要运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而金融调控,则侧重于国民经济总量和近期目标,但必须受宏观经济规律所制约,它的调控作用需要在结构和长远目标中慢慢体现出来。更何况,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任何客观形势的变化都会导致调控结果发生偏差,从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②金融调控如果与政治目标相挂钩,就很可能会事与愿违
说到底,金融调控强调的是经济目标。虽然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但两者终究不能互相替代。政府在推出金融调控措施时,一般都意味着遇到了某种困难,所以这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把金融调控上升到政治高度来认识,但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这种调控事与愿违。
例如,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时还明确表示,国家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控房价的政策不会变;可是仅仅5个月后的2005年3月30日,国务院出台新的“国八条”时马上就把房价问题提高到政治高度,用来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各种金融措施力度前所未有。然而大家看到的是,市场在经过短暂观望后马上就开始反弹,房价义无反顾地一路攀升,这就表明这些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从理论上看,金融调控的的着力点应当放在经济目标而不是政治目标上,讲求有效、长效,而不是“短、平、快”,具体内容是:
a.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通过基础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关系。
b.制定和实施汇率政策。通过选择适当的汇率机制,促使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并保持基本稳定。
c.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实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前提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具体表现在化解系统性风险、防范金融危机上。
③金融调控需要付出成本,成本过高也会导致事与愿违
举个形象化的例子来说,这就像水中有一只充满了气的球,它本来是随着风浪沉浮的,浪高时球就高,浪低时它也会落下去。
具体到金融调控来说,市场就是风浪,金融调控就是硬要把这只球按住不动、使得它不再随风浪起伏的强大外力。
显而易见,当风浪较小时可能还压得住这只球,如果遇到惊涛骇浪就势必要付出巨大代价。一旦金融调控力度不够或代价过高,或力量最终消弥,前面所做的工作就可能会半途而废。也就是说,这只球反而会因为原来被压得太深、太久,反弹得更高、更强烈。
④金融调控的主要工具是货币供给量及其变化,而不是其他
这就是说,金融调控必须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达到目的,不能分散精力、企图实现太多的目标,否则到头来很可能会离题万里。
例如,2004年前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货币信贷运行总体上继续向金融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储蓄存款同比增加较少;贷款增量稳步上升,新增贷款结构有了进一步改善;基础货币增幅回落;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平稳;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以下各项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分析预测,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对冲操作,适时适度调控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在上一年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继续提高0.5个百分点,以控制货币信贷总量的过快增长;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防止在金融调控中出现“一刀切”;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促进贷款结构优化;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完善市场法规、增加交易品种、引进更多的市场参与者、鼓励金融创新;积极推动金融企业改革,在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的基础上,推动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等等。
以上这些措施,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重于完善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扎扎实实,效果是明显的。如果不是适时推出这样的组合拳抓住主要矛盾,金融调控效果就可能要大打折扣。
⑤金融调控具有许多复杂因素,考虑不周也可能会事与愿违
金融调控的对象主要是货币经济。而货币经济属于虚拟经济,其结构和总量变化虽然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但后者并不完全受货币经济制约;除此以外,它还受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表明,金融调控会涉及到许多非常复杂的因素,每一种因素的作用都会导致调控结果发生偏差。尤其是在我国,现在正处于体制转轨、经济加速发展时期,经济问题有着特殊复杂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所以必须在手段运用、成本与收益、目标之间有一个合理权衡。
归根到底,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又相对独立,货币经济必须服从于实体经济。金融调控的目的,就是要使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保持一种协调,防止发生冲突和分离。
通俗地说,就是要通过货币调控让实体经济产生这样一种效果——既不会造成资源紧缺,又不会导致资源闲置。
所以说,金融调控主要不是为金融体系本身服务的,而是要为国民经济整体利益服务。它调整的是货币体系,眼睛看着的却是实体经济,确切地说是实体经济背后的整个国民经济。
⑥金融调控的首要目标是物价稳定,目标太多容易事与愿违
物价稳定是老百姓不看报纸也能体会到的指标。物价稳定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着一般商品市场的价格稳定。金融发展史表明,只有在物价稳定的时候,国民经济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有鉴于此,金融调控的主要目标应当放在物价稳定上。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物价稳定并非是指物价零增长。
本书前面已经提到,适度的物价上涨对国民经济各方面都有利,过高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害的。所以,全球各国中央银行都把保持物价稳定的目标确定在维持温和的通货膨胀而不是追求物价零增长上,就很好理解了。道理很简单,物价零增长会造成通货紧缩,从而使得国民经济全面陷入停滞乃至衰退状态。
【金融学点睛】
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干预,是中央政府的一项经济职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非市场化手段只能用于一时,无法运用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