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金融海啸爆发后,全球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从而又引出了一个金融学名词——银行国有化。可以说,许多读者包括专家在内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对银行国有化究竟是什么、这些举措是不是就是银行国有化,莫衷一是。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所谓银行国有化,是指把银行收归国家所有这样一个过程。需要说明的是,银行国有化是国家所有制经济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也就是说,如果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所有制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即使实现了国有化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有化,它仍然是在用国家资本来保证私人资本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不可能因此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与读者通常理解的社会主义国有化根本是两码事。
与这次金融海啸有关的所谓银行国有化,最早是2007年9月在英国掀起的。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当时的英国诺森罗克银行遭遇了百年罕见的挤兑风潮,英国中央银行为此向该银行注资,尽心尽力帮助其渡过难关,并且于2008年2月决定暂时把该银行收归国有。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英国又以同样方式对其他两家银行实行所谓国有化。
2008年10月,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海啸,各国银行普遍面临着经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在10月8日推出了金额高达5000亿英镑的一揽子银行救援计划,其核心就是要实行所谓银行国有化,由政府直接对各大商业银行注资500亿英镑,其中最大的8家银行马上能获得总额250亿英镑的注资,政府因此获得相应的优先股。如果需要,另外250亿英镑也可以马上到位。据估计,英国政府最终会持有该国4大银行即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银行、HBOS、莱斯银行30%的股份。
就在同一天,英国中央银行宣布,将通过“特别流动性计划”渠道对各家银行提供至少2000亿英镑的融资。此外,作为英国政府银行救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公司为银行和建筑协会提供保证,涉及到的资金高达2500亿英镑。
10月13日,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同时宣布注资或担保各自的金融机构,承诺总金额高达2万亿欧元,相当于2.715万亿美元。美国政府在一天后宣布,从刚刚通过的7000亿美元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切出2500亿美元用于购买“问题银行”优先股。这表明,美国政府也认为这种方式是可行的,至少比原来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要来得好。
在法国,法国国民议会宣布,政府将以国家参股形式来拯救濒临破产的法国金融机构。所不同的是,这种国家参股公司和英国的方式完全不同。法国政府不会从财政预算中拨款出来,而是会建立一种快速反应机制,来对金融机构施以援手。
换句话说,当某家银行濒临破产时,法国的国家参股公司会在市场上以优惠条件筹措资金,以某种形式入股该银行。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避免该银行破产倒闭,另一方面是把该银行救助起来后在将来某个合适的时机,国家参股公司抛出这些股份并从中获利。
意大利政府在专门针对这次金融危机所采取的紧急法案中,也建立了一只稳定基金,用于解决意大利银行遇到的流动性问题。该基金在必要时,将会直接向陷入困境的银行注入资金。
如此这般,事实上在欧美国家掀起了一轮所谓银行国有化热潮。然而,所有这些措施都没能遏止住金融海啸的发展势头,也没能阻止全球经济衰退。
于是,从2009年1月起,又是以英国带头出台了第二轮金融救援计划——英国政府继续给苏格兰皇家银行注资,从而把原来拥有该银行58%的股份比比例提高到70%,英国政府成了该银行的最大股东。
与此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美国等,也纷纷再次充当银行“救火员”角色。2009年2月18日,德国政府签署政令,要求政府把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德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超级地产”收归国有,以避免金融系统发生崩溃。虽然这项国有化法令遭到许多人反对,但德国政府推出这一举措实在是被逼无奈。因为自从2008年9月以来,德国政府已经向该银行提供了520亿欧元的贷款担保,依然看不到什么效果。2009年3月,美国政府随着在半年内连续3次注资花旗银行,也已经把持有该银行的股份比例提高到了36%。
在上述各国的救援方案中,比较起来英国的方式最直接。也就是说,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在所谓银行国有化道路上走得更远,措施也比较得力、全面、有效。它的最大特点是,不是政府直接买下银行的不良资产,而是直接入股银行。
然而,无论是英国、美国还是其他国家,这种国家资本主义都没能终结金融海啸。因为,它们实行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国有化。
从本质上说,银行国有化应当是由政府来出面收购、控制、经营、管理金融机构,它的核心是“管”。政府如果懒得去管或者根本就管不了,就不可能去实行所谓银行国有化。对照这一点,各国政府在这次金融海啸中的表现,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有化。
例如从美国政府接管房地美、房利美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看,它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保证这两家公司的业务不至于崩溃,至少是不能这么快就崩溃;二是它要在未来的适当时候出售政府拥有的这两家公司的股份,并从中得到好处。容易看出,美国政府的宗旨是“卖”而不是“管”,这就和读者通常认为的国有化相去甚远了。
至于美国给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注资,是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出面的。而后者本质上是一家私营企业,相当于我国的某个行业协会,这就和“政府”出面救援更不相关了。
再看一看许多人津津乐道的罗斯福新政。面对1929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的救市措施确实和传统方式不一样,但它和所谓的银行国有化同样也不相关。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复兴银行、以工代赈、改善劳资关系等,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银行国有化。
以与银行国有化最接近、现在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复兴银行政策为例,它的核心是实行“许可证制度”和单独审查机制,以此来促使大批面临倒闭的银行重新开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扶持一批有活力的银行,淘汰一批病入膏肓的银行,这和国有化并没有什么关系。即使在这次金融海啸中,美国政府也没有接管、控股、直接管理各大银行。
再用以工代赈政策为例,这是今天读者认为最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救市政策。可是如果你真正了解该政策的话会发现,它实际上就是大规模投资建设各种基础设施。从本质上看,它很接近于我国的政府拉动内需政策,就更不能说是银行国有化措施了。
总体来看,银行国有化只能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私有资本占据统治地位、少数人掌握着国家政治经济命脉,是不可能实现银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那么,美国等国家为什么要采取入股金融机构的方式救市呢?除了它们想尽可能避免大型金融机构倒闭、防止经济衰退外,只能表明它们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了。这对某些崇尚无政府主义的人来说,不啻于一记响亮的耳光;而对美国政府来说,也只能表明它们一直鼓吹的政府不干预经济政策是一句谎言。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外界纷纷议论美国实行银行国有化的同时,美国政府一直是矢口否认的。2009年2月20日,美国白宫和财政部郑重其事地先后出来辟谣,表示“本届政府始终坚信,银行私有化体制乃正确道路。”
既然这样,读者也就没有必要一厢情愿地认定欧美国家推出这些救市措施是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好”,或者是在“向社会主义取经”等说法了。这不但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对方,更违背了事实、违背了金融学基本原理。
【金融学点睛】
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各国推出的救市举措确实带有“银行国有化”味道,但它终究不是国有化,与“社会主义”更是不沾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