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电影中经常会看到,过去的商人进行交易是直接用金条、金块来兑换的,好像并没有听说当时有金融危机一说。确实,金条、金块作为真正的硬通货,是无所谓危机不危机的。
这是因为,用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最大好处是,黄金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会对货币供给起到自动调节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太多时,它会自动储藏下来退出流通领域;当流通中的货币不足时,它会自动进入流通领域,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作用。并且,由于各国之间的货币含金量有着固定比例,所以这种关系同样会贯穿于国家与国家的支付、结算中。正因如此,用金条、金块直接进行交易,确实不会产生金融危机。
那么,现在的人们在交易时能不能依然直接使用金条、金块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时代不同了,明明知道使用纸币可能会产生金融危机,也只好“一错再错”。因为归根到底,自从金本位制覆灭之后,金、银作为硬通货的制度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从历史上看,金本位制度并没有持续成功的经验,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现在有让金本位制度重新恢复的基础。这就是说,现代国际金融市场已经不可能重新回到金本位制度时代,更不可能向前一步进而恢复到商品本位时代了。不可想象,在金本位制度时代现在的商品房市场会如此发达?或者说,离开了银行信用,你又怎么去按揭购房?
这里就来看看金本位制度究竟是怎么废除的。
所谓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流通中的货币除了金币以外,还有少量可以兑换为黄金的银行券、其他金属辅币,不过,只有金银可以完全执行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国际金本位制是全球第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最早是1816年在英国实行的,到1936年荷兰、瑞士、意大利等最后一批国家放弃金本位制,历时整整120年。
金本位制有3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以上3种金本位制中最完整的形式,政府规定它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融化、自由流通、自由储藏,并且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与金币同时流通的辅币(纸币)可以随时兑换为黄金。政府通过黄金买卖,能够有效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从而保持物价稳定。并且,这种黄金可以在全球通行,从而保持外汇汇率的平衡。
到了金块本位制时代,政府规定可以兑换黄金的纸币中必需有含金量。这样,在政府规定的价格下,人们依然可以按照比率无限量地买卖黄金。与金币本位制不同的是,这时候的金币已经停止了铸造和流通,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实际上是纸币,真正的黄金都由国家集中储藏起来作为纸币发行的黄金准备,这样两者之间就保持了1︰1的比例关系。
继续发展到金汇兑本位制时,本国货币是通过外汇比价来间接与黄金挂钩的。这种货币虽然可以自由兑换成外国货币,但汇率是政府规定的,并且这种外国货币也必须采用金块或金本位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法币”就是首先与英镑挂钩,然后再与美元挂钩的,因为当时的英国和美国都采用了金块本位制。
从上面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虽然同样是金本位制,可是从用黄金直接交易发展到用纸币替代黄金流通,这种金本位制已经变得残缺不全了,这也意味着黄金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代正在由盛转衰。
这一转折是以某个国家的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无法迅速调整为标志的。发生顺差时,这时候国内的外国货币多、本国货币少,就会出现本国货币贵、外国货币贱的情形;发生逆差时,情形正好相反。
更何况,金本位制下的货币流通量完全取决于黄金产量,而黄金产量又取决于黄金储藏量。当生产流通范围不断扩大时,它就根本无法满足流通需要。这时候怎么办呢?只能在现有存量中进行调整。否则,如果本国的黄金储备太少,就无法应付正常兑换和国际收支结算需要。
更麻烦的是,在金本位制制度下,任何国家都无法独立实施针对本国的经济政策。例如,如果你要通过扩张经济的货币政策来发展经济、增加投资和就业,本国的黄金储备就会流出国门,对上述政策起到抵销作用。
幸好的是,上述弊端都可以通过实行信用货币制度得到解决。
信用货币制度以纸币为本位币,由中央银行强制发行,国家赋予它无限法偿能力,并且规定流通中的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白银,这样就把纸币和黄金、白银之间的关系彻底割裂开来了。它的最大好处是,政府可以通过纸币发行量来调节经济增长;并且,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来调整国际贸易、国际收支。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当时的国际金本位制就出现了崩溃的苗头。一方面,全球黄金产量跟不上经济发展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通过贸易顺差集中了大量黄金,黄金储备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截止到1913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5个国家的黄金存量已占全球黄金存量的2/3。其他所有国家的黄金存量加起来还只有1/3,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的金本位制已经名存实亡,只能依靠滥发银行券过日子了。
可是,银行券越发越多,最终更是越来越难兑换到黄金。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纷纷停止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出口,这就使得国际金本位制不得不彻底宣告瓦解。
为了应付战争需要,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行了大量的、不可兑换的纸币。这些纸币在战争结束后大幅度贬值,严重影响了经济稳定。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又不得不重走回头路,慢慢恢复金本位制。
然而,这时候恢复金本位制又谈何容易?正如上面所说,全球的主要黄金存量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再加上从全球总体来看黄金存量已经无法满足流通需要,所以这时候的金本位制是严重跛脚的——美国实行的是完整的金币本位制,英国、法国实行的是金块本位制,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丹麦等30多个国家实行的是金兑换本位制,五花八门。
即使如此,美国、法国也都明确表示会优先考虑内部均衡目标,这样就使得其他国家也越来越不遵守游戏规则了,国际金本位制的可信度大大下降。
于是,在1929年至1933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时,各国不得不纷纷放弃金本位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城召开国际金融会议、重新确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为止。
为了重新设计新的国际货币体系,配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的重建,英国、美国于1943年4月7日分别提出“凯恩斯计划”(凯恩斯是英国财政部顾问)和“怀特计划”(怀特是美国财政部部长助理),互相争夺国际金融领域主导权。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实力都大大超过英国,所以怀特提出的“联合国平准基金计划”(俗称“怀特计划”)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从此就形成了美国居于统治地位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这次会议上,建立了一个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来进行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协调;建立了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可以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各国政府可以随时用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宣告了金本位制彻底终结。当然,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也是有许多缺点的,这是导致后来被牙买加体系取代的原因。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举行的会议上签署的《牙买加协议》(1978年4月1日生效),标志着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金融学点睛】
金本位制和信用货币制度各有利弊,后者是前者的升级换代。处在这样一个信用时代,恢复金本位制的基础条件已经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