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不愿意做代加工,可是他却看准了这块巨大的市场需求,锲而不舍坚守阵地,终于成为台湾同行业的领头羊。
张忠谋1931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9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
张忠谋硕士毕业后在美国著名的德州仪器公司工作,后来官至公司副总裁,成为一名高级打工仔。
张忠谋由于在业内发动了一场“令对手害怕”的动态随机存储器市场大战,从而打出了他的个性,打出了他的经营风格——针对当时市场上存储器主力产品只有1KB的特点,张忠谋果断决策,超前两个等级,将存储器产品一下子提高到4KB,令它的主要竞争对手英特尔公司措手不及,只好甘拜下风。紧接着,张忠谋又推出了他的“杀手锏”——与客户签订协议,所销售的产品每个季度降价10%——这一招更令英特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竞争对手恨之入骨,可是又只能徒唤奈何。
后来,张忠谋的这种“定期降价策略”成了电子产业的一项约定俗成。当年不可一世、屡屡强调坚持不降价的英特尔公司,也只好改变初衷,并把它作为竞争法宝为己所用。
1985年,张忠谋辞去美国的高薪职位返回台湾,稍后便创建了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公司(简称“台积电”),开创了半导体代工业务先河。
这里所谓的“代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代加工”或“外加工”,指企业不生产自己的产品,而是专门为设计公司制造产品。
台积电成立之初,张忠谋就高瞻远瞩,决心要把台积电发展成为“超越本土,做世界第一”的企业。
要知道,当时全球还没有实行ISO9000,英特尔公司的产品认证几乎就是“国际通行证。”当张忠谋得知英特尔公司正在海外寻找代工时,利用多年前他与半导体开山鼻祖、英特尔公司创办人摩尔同时踏入半导体业的渊源关系,千方百计争取到了英特尔公司的部分代工。
张忠谋的思路非常清晰:不在于这笔业务能赚多少钱,关键是看重英特尔公司的品质测试。因为一旦通过了英特尔公司的品质测试,也就等于拿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英特尔公司的品质测试确实非常严格。半导体制造有200多道制程,英特尔都要一站一站进行检查。就这样,英特尔公司给台积电挑出了200多个需要加以改进的问题。虽然明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意味着做赔本买卖,可是台积电也只能咬紧牙关。因为张忠谋知道,比赚钱更重要的是取得英特尔公司的认证,只要“能够买来英特尔的认证,就是很划算的,”
果然,拿到英特尔公司的“通行证”后,台积电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披靡。仅仅短短的10年时间,它的营业额就达到了13亿美元,成长率超过了英特尔公司和康柏公司,成为台湾地区成长速度最快的企业。
也许有人对张忠谋的这一做法不以为然:凭什么总是心甘情愿寄人篱下、给人做代工呢?张忠谋的观点恰恰相反。而这也正是台积电成功的秘诀。
张忠谋发现,当时美国许多大设计公司中有许多设计人员在跳槽单干。他们出去后就纷纷创办自己的新公司,可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办厂,所以特别希望有人能帮助他们制造产品。
张忠谋正是从中看到了市场契机,看到了专业代工的巨大发展潜力。
他想,台湾有很好的制造技术,各层次专业人员的素质都要高于美国和欧洲,所以搞代工绝对不存在什么问题。关键是要在市场和技术的交叉点上找准位置,这样就一定会在该领域内创造世界奇迹。
后来的事实果然不出张忠谋所料。当时,台积电搞代工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东芝、日立等企业。它们的技术水平和台积电差不多,但代工只是它们的副业——像目前我们的很多企业一样——只有自己生产任务不足时才愿意接受外加工业务(因为其利润单薄),而且还要客户进行技术授权,以便于有朝一日自己的翅膀硬起来了,也能够生产出同样的产品,在市场上与客户进行短兵相接。
台积电和它们的做法截然相反。
张忠谋规定,台积电对外决不和客户抢市场,客户无论提出什么样的要求,都要尽量给予满足;对内要有弹性。例如在交货日期上,日本企业给客户的交货期一般规定为6个星期,他们则缩短为3个星期,这实际上就让客户的新产品提前上市了3个星期;客户拿来的设计图纸,他们愿意不厌其烦地配合进行修改。
从此,在“只做代工,不与客户竞争”的企业信条下,台积电得到了飞速发展。短短的2年时间内,年营业额就达到了上亿美元。
现在的台积电已经成为台湾半导体业的领头羊,张忠谋本人也被台湾媒体称为“半导体教父”、被美国媒体评为全球最佳经理人之一。
面授机宜
1.张忠谋的成功首先在于他认定代加工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会行行出状元。事实证明台积电已经登上了状元宝座。
2.高科技产品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往往在于上市时机,张忠谋非常懂得这一点。为此,台积电不断研究开发流程,全能生产,同步作业。上市速度加快了,质量有了可靠保证,生意自然滚滚而来。张忠谋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创新,就等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