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巴菲特影响,长期投资观念在我国开始逐渐蔓延。但实践证明,投资期限可以较长,理财期限却不宜过长,尤其是在通货膨胀背景下。期限强调的是一种心态,而不一定是时间。
初看起来,“理财期限不宜过长”好像与大家耳熟能详的“长期投资”理念相违背。但实际上,无论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要看投资回报率和安全性高低,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只有当你的投资回报率超过通货膨胀率,才有资格谈得上获利,谈得上战胜通货膨胀。
旁观长期投资的最大特点,在于这种上下波动会相互抵销,从而使得大多数情况下的长期投资获利率很难超过通货膨胀率。所以能看到,在通货膨胀背景下,各大银行会频频推出短期理财产品,如“即买即卖”、“周末理财”、“7天理财”、“14天理财”等超短期产品,往往成为最大卖点。别小看这一点点,积少成多就能战胜通货膨胀。
尤其是半年到一年的中短期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因为其固定收益超过通货膨胀率,并且投资期限短、流动性好,能够有效规避未来市场利率上涨风险,最应该值得关注。
通货膨胀下理财期限不宜太长
之所以说理财期限不宜过长,是相对于长期投资来说,短期投资的获利回报率更容易战胜通货膨胀。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波段操作”。各种投资手段其价格波动虽然无“规律”可循,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可能一直下跌或一直上涨。
虽然不能说普通投资者中没有希望长期理财的,但至少政府最希望看到你的理财期限能长一些,并且越长越好。你的理财期限越长,它就越有把握“好好利用”你这笔资金,然后通过通货膨胀把它收回去。
所以你能看到,以最普通的大众理财方式银行存款为例,绝大多数都是存一年期,很少有存五年期的。这倒不是说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比五年期还高,而是说存款期限短更便于存款人到期后另做打算。
以美国为例。美国布兰蒂斯大学的George Hall和纽约大学的Thomas Sargent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在1945年到1974年间推行“适度通货膨胀”政策,最终只使得美国政府的债务占GDP比例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是因为政府债券收益的负实际利率。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美国政府从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好处(通货膨胀税)并不多,根据他们的研究,政府从中得到的好处,基本上是从那些持有5年或更长期限债券的人身上得到的[注释1]。究其原因在于,短期债券持有者会更快速地要求得到更高的利率水平来弥补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这种把戏在今天已经很难重复。
看看我们的周围,普通百姓的银行存款期限超过5年的几乎已经没有了。可是要知道,在20世纪40年代那时候,美国联邦政府发行的债券平均期限在7年以上,而目前发行的政府债券加权平均期限是5年。
当政府发行的大量债券来自过去时,这时候利用通货膨胀来欺骗投资者的效果最好。也正因如此,只要政府在不断通过新发行的债券弥补巨额预算赤字,老百姓就有动机将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低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的债务收益能够弥补通货膨胀。
这项研究结果就能证实,普通百姓的理财期限不宜过长;期限过长了就不容易把握,也就是说,不容易追上通货膨胀。
说到长期投资,就不能不提到股神巴菲特。因为在众人眼里,巴菲特正是长期投资的追随者,并且是通过长期投资获得丰厚回报的。
本书作者研究巴菲特多年,这方面当然并不陌生。但需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巴菲特的长期投资同样是建立在其获利率大大超过通货膨胀基础之上的;如果违背这个原则,他就决不会为长期投资而“长期”投资。
所以,当读者在理解巴菲特的名言“当别人恐惧时,你要贪婪;当别人贪婪时,你要恐惧”,以及“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么你连10分钟也不要持有它”时,就应当想到这只是强调投资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心态,而不是真的非要把手中的股票捂上10年以后才能卖;更不是说无论股票好坏买入后都要“长期”持有不可。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因为巴菲特是全球名人,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所以他有时候明知这只股票应当买卖也不敢“轻举妄动”,这也是迫使他不得不实行“长期”投资的原因之一。
举个例子来说,从2011年公布的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10年12月31日持股名单中可以看出,他原来持有的美银、雀巢、耐克、Comcast、Becton Dickinson、Fiserv、Lowe's、Nalco等8只股票就都全部清仓了,只有增持富国银行一家公司股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握在手中长达3年半的美银股票,由于其股价已经大跌了三分之二、超过巴菲特一贯坚持的“二分之一止损”底线,最终也是被巴菲特割肉离场的[注释2]。这表明,无论长期短期,一切要以获利为最高准则。
再来看下面这个例子。北京市海淀区有位张先生,他父亲解放前在“民生银行”(不是今天的民生银行)工作,该公司隶属于当时我国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民生公司”。他父亲在1947年用400元现大洋兑换约100英镑,购买了英国汇丰银行的股票,直到1996年去世时才告诉他有这么回事,并且叮嘱他“不可动用”[注释3]。
张先生拿这张股票去汇丰银行得知,这是一张股权证。由于1947年以来从来没有进行过买卖交易,所以2010年时市场价已经高达270万英镑,上涨了2.7万倍,63年间的平均年利率高达17.6%。按2010年当时的外汇牌价折算,大约相当于2800万元人民币。
要知道,当时的400元现大洋(袁大头,普通银元),如果按照当时的猪肉价格1块银元大约可买9到10斤猪肉折算,只不过相当于现在1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也就是说,如果这些银元没有买股票,而是放到现在,总价值相当于现在的4万元人民币。即使你不是把它当货币看,而是纯粹当做白银来计算,总价值也不过5.6万元人民币,还不如现在的白银价格高。所以,这桩投资是颇具戏剧性的,这一点下面再谈。
[注释1]《通胀式解药》,2010年3月11日经济学人杂志。
[注释2]王雅媛:《长线投资不在于时间》,2011年2月21日香港经济日报。
[注释3]吴楠:《解读复利秘密:400银元如何变身2800万》,2010年12月5日北京晚报。下同。
后通胀时期最容易产生财富英雄
炒股的投资者知道,炒股要想赚钱并不在于股票捂在手里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不是踏准波段。如果你能踏准“最赚钱的波段”,哪怕每天进出也能赚钱,并且包赚不赔。而从整个经济发展阶段看,每当通货膨胀后期,就最容易产生这样的赚钱“波段”,最容易出现“财富大英雄”。所以要想战胜通货膨胀,关键不在于理财期限长短,而在于你能否抓住这样的波段,这是被历史实践一再证明了的。
例如上述这位张先生的父亲买入汇丰银行股票时,正是旧中国通货膨胀后期。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从经济学上看,任何通货膨胀都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通货膨胀后期(后通胀时期)必定会出现经济萧条,虽然经济萧条令人讨厌,但却会提供极佳的投资良机。
除了上述这位张先生的父亲外,全球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当代股神巴菲特,等等,也都是在经济萧条中买到更便宜的资产最终崛起的。
请不要忘记,在通货膨胀面前分享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对于个人来说既是应对通货膨胀的不二法宝,也是挤入暴富行列的一条捷径。
以目前这次全球性通货膨胀来说,最早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2001年美国爆发“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一下子就扩大起来;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超量发行美元,从而导致全球范围内美元的流动性超过美国GDP的40倍。
美元流动性泛滥,最先进入的是股市、楼市,所以导致西方国家房地产价格全线暴涨,股市也进入了牛市。而接下来,由于“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很好地锁定了美元货币在全球的流动性泛滥,所以这时候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就一直这样捂着,并没有好好发作起来。
可是就在这时候,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美国金融业被自己搞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弄得焦头烂额,股市和楼市一下子不行了,所以逼迫大量资金进入商品期货市场,于是从石油、基础金属(铜,铝等)、铁矿石等资源类资产开始,逐步扩大到大豆、玉米、食用油等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推动了全球性通货膨胀。又因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所以也助推了我国国内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我国必须相应印发等额人民币在国内流通,这就更进一步促使了国内的通货膨胀。伴随着这种通货膨胀兴起,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同时,工人的工资也必须得到提高,这些又造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各种因素共同起作用,通货膨胀在我国愈演愈烈。
从具体数字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通货膨胀面前承受的压力也最大。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上大多处于中下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头在外”:一方面是原材料和能源都要依赖进口,甚至连粮食也需要进口;另一方面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要依赖国外市场进行销售。所以,我国的通货膨胀与其他国家相比,“受制于人(别国)”的因素更大。从全球范围看,发展中国家的CPI达到两位数时,发达国家的CPI一般不会超过5%。
从现在来看,我国的通货膨胀还远远没有到达顶点,但可以预计的是,通货膨胀过后必然会带来经济衰退,全世界都一样。
作为读者,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在通货膨胀后期怎样寻找机会跑过CPI。这也是2007年投资理财界开始流行的“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这句话的来历。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比赛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防止路面不平绊倒在地。也就是说,由于这时候经济逐步走向衰退,所以要特别注意投资理财风险,不要欲速不达,更不能“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没有战胜通货膨胀,甚至连老本也赔了进去。
总而言之,要想在通货膨胀后期成为“财富大英雄”,要特别关注宏观形势走向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正确判断大势。在保持资金安全的同时,要密切关注价格已经跌到底的资产尤其是资源类资产,适时“抄个大底”。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赢”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