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节 学做“海囤”(1 / 1)

当你听到即将涨价的消息后,超量买入所需日用消费品以节省费用支出,这种行为称为“海囤”。要想通过“海囤”战胜通货膨胀简直不可能,但减少部分损失是会的,所以值得一试。

所谓“海囤”是一个新出现的网络词语,全称是“海量囤积”,指你根据某种信息判断某种日常生活用品将要涨价,从而进行大量采购的行为。在这里,所谓大量采购的“量”并没有确切规定,但一般认为,只要超过正常周期内所需使用量,就可以算是了。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海囤对象主要是日常生活消耗品和消费品,如食油、大米、鸡蛋、棉被、大白菜等。如果是为了转手倒卖而囤积货物,就属于商品经营范畴了,与这里所说的不是同一概念。

海囤究竟能不能省钱?有没有必要?每个人的收入背景和性格特点不同,所以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海囤行为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只不过是通货膨胀放大了这种行为而已。并且,海囤不只我国有,全球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同样普遍存在。所以,很有必要正视这个问题。

海囤无力战胜通货膨胀,但确实可以省钱

海囤确实可以省钱,这一点无须讨论,一眼就能看出来。从逢三隔五的各种促销会、展销会、博览会上男女老少齐出动,大量采购自己所需物品,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夕的年货采购,都是最典型的海囤。

值得一提的是,每当这种活动现场的商品价格特别便宜,这在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的同时,实际上是变相增加了一些收入。

以下这一幕恐怕最典型了。2011年1月24日,在成都市新世界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四川新春年货购物节”上,当天正式亮相的“建华粮油节”上推出了优质低价的品牌大米和食用油。活动还没开始,前面就排起了长队。该项活动中优惠最大的是藤椒油,一瓶藤椒油在大型超市里要卖18元多,而在年货节上只卖14元多,当天的活动现场更是降到12元。换句话说,如果你在现场购买藤椒油,与去超市购买相比等于是打了个六七折,二瓶的价钱能买三瓶,何乐不为呢[注释1]?

一位退休阿姨一下子就买了5瓶。她说,他们老夫妻两人自己用1瓶,两个儿子家里每家给他们2瓶,拌凉菜、下面条都行,这样全家一年的用量就够了。并且她说,每年她都是这样到年货节上来采购的,仔细看看保质期,然后把一年的用量都备好,既省时又省钱。

实际上,像这位老阿姨一样想法的有不少。随着通货膨胀步步走高,不仅是老年人,就连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谁说不是呢,居家过日子就得学会精打细算。别小看这一点,一年下来全家能省下好几千元钱;如果平时不注意,手一松,这些开支就上去了。

当然,相比之下,海囤的主要目标还是大米和食用油。因为这些粮油产品每家每户每天都离不了,所以相比而言省下的钱也更多。

除了囤购这种有形商品外,海囤其他无形商品就可能不引人注意了。而实际上,同样是囤,其省钱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

北京市一位35岁的主妇听说天然气要涨价了,就买了1500个字充进表里,加上原有的表底数就是1631个字。她想,囤了这么多字够用整一年了,可是没想到还是受到了父亲的责怪,说她太保守。后来,当燃气公司工作人员上门查表要求签字确认时,她无意中看到自己家确实是周围邻居中囤得最少的,同一层楼面的邻居中有的囤2700个字,有的囤3600多个字。一开始她还不以为然,可是当父亲给她算了一笔账后,她就真觉得其中的利害关系了。父亲说,你算算:现在的1500个字费用是3075元,以后每立方米价格上涨0.23元,就意味着节省345元,年收益率大大超过10%,比银行存款利率要高多了[注释2]!

一般认为,从长期来看海囤消费品不可能战胜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意味着所有商品价格都在涨,而你囤购的商品限于信息、商品性质和保管条件等,只能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但这样说,并不否认多少能节省一部分费用的作用。所以,当你看到别人听说要涨价时连卫生纸都要买上好多搬回家,千万不要简单地责骂别人是“瞎折腾”、患有“强迫症”等。每家每户情况不一样,居家过日子嘛,能省一点是一点。

[注释1]代朗:《品牌粮油成为消费主流,成都“海囤族”瞄上年货节》,2011年1月24日四川新闻网。下同。

[注释2]周健森等:《战胜CPI“海囤族”都在囤什么?究竟值不值》,2010年11月11日北京晚报。下同。

海囤省钱有技巧,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

同样是海囤,省钱不省钱是有技巧的。如果不掌握这种技巧,就可能会弄巧成拙,反而造成财产损失。这些技巧主要有:

一是品种选择

海囤究竟囤什么,这里面大有讲究。囤得对,就能省钱;囤错了,不但不能省钱而且还要赔钱。因为你囤的商品变质了、贬值了,当然就会造成相应损失了。

从现实中看,海囤的主要对象是粮油、服装、优惠券、化妆品、展览品等。海囤粮油的主要是中老年人,他们大多经历过当年物资供应短缺年代,对各种生活必需品价格牢记在心,坚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原则,一听到哪里传出涨价信息就会赶紧去买,哪怕从东门背到西门、背得气喘吁吁也不在乎。海囤优惠券的主要是年轻人,他们习惯于各种团购,其中尤其以团购各种吃的优惠券最多。海囤化妆品的主要是年轻女士们,因为化妆品的使用期限可以长达两年,与大米相比更具储存优势;此外,各种酒类因为保质期长也是绝佳的海囤对象。这里的展览品,是指各种博览会、展销会结束时清仓处理的陈列品。尤其是一些远道而来的展销商,在处理这些展品时所打的价格折扣往往很低,于是成为海囤族的扫货对象。

二是以钱囤物

以钱囤物是最常见的海囤方式,但要想在抵御通货膨胀方面发挥最大效用,甚至还能实现保值增值、获取暴利,就要看囤什么了。不用说,本书前面提到,通货膨胀面前要善于分享资源类资产价格上涨利益,所以海囤资源类资产应当作为首选,但其前提是要有相应实力和眼光。

例如,有人在2000年向朋友借了50万元在北京三环里囤了10套住宅,直到2010年6月才出手转卖,狠狠地赚了几千万;然后立刻在7月上旬囤了一库大蒜、一库猪肉、一库葱姜,于8月上旬转手卖出,净赚112%。别羡慕,这里就非常需要实力和眼光,并不是谁都可以的。

三是消息灵通

海囤时依据的消息是否准确、及时至关重要。不用说,依据错误的、过时了的信息来从事海囤行为不但无济于事,而且会产生误导。而要想得到各种准确、及时的信息,既需要你善于收集信息,也需要你善于作出正确判断,甚至有时候还需要会捕风捉影。

为了获取最快最新信息,上述这位老兄就在这方面煞费苦心了。他不仅在“搜搜个人中心”订阅了90多个关键词,每天了解各种产品价格浮动信息,就连天气预报、最新政策等也不放过;他的朋友多,所以会经常打电话东拉西扯,实际上是搜集行情。靠这些,他能保持耳聪目明。

四是当机立断

海囤面对的是真真假假、稍纵即逝的信息,所以一旦作出自己的判断认为值得囤时,就应当当机立断。犹犹豫豫不但会浪费时间,而且会错失良机,到头来追悔莫及。

例如,上述这位老兄有一次在打电话询问买房值不值时,打电话之前的房价是每平方米1.2万元,半个小时电话打下来后房价就涨到每平方米1.5万元,100平方米的住宅价格就涨了30万元。

所以,尤其是在海囤价值较大的商品时,一定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价格波动的市场,在有足够把握的情况下,只有当机立断才能致胜。

五是见好就收

现在的囤货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短缺商品时代有本质区别,海囤的原因不是物资紧缺而是价格问题,所以无论进货出货都要见好就收。尤其是你大笔投资大宗商品、红木家具、艺术品时,如果游资已经大量撤走,这时候你没他们跑得快,就可能会深套其中造成亏损。

当然,如果是你听说要即将涨价了,买一些盐、酱油之类的,则不在此列。这些日用消费品只要不过期,问题就不大;况且它们本身的价值也低,值不了几个钱。

六是以钱囤债

以钱囤债和上面所述的各种以钱囤物有很大区别,所以这里单独拎出来讲一讲。

以钱囤债最主要的表现是,面对通货膨胀,一方面是银行存贷款利率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是商品房、大件商品抵押贷款月供也在上涨,这时候要不要提前还贷?提前还贷的账又该怎么算?许多人容易犯糊涂。

一个真实案例是,北京一位小伙子贷款买房后每月要付的还款额是4300元,听说银行利息要上调,上调后的还款额要增加100多元,从事财会工作的妈妈就马上帮他东拼西凑囤了10万元要他提前还贷,这样一来,以后他每个月的还款额就只要2700元了。妈妈为此不无得意,觉得她的想法英明极了。而当这位小伙子去银行提前还贷时,理财经理却告诉他说,这种做法得不偿失。你想想:如果你用这10万元去购买一些短期理财产品,其收益率足可以冲抵因为加息带来的每月增加100多元的还款额。当然,如果家人要他提前还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一种看得见的安全感,而不太在乎究竟值不值,就是另一回事了[注释1]。

所以,每当碰到要不要提前还贷时,可以这样来算:如果你用于提前还贷的这笔钱用于投资所得到的利息,不能覆盖银行加息带来的额外支出,这时候用来提前还贷就是合算的,否则就是不合算的。

不过这时候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通货膨胀面前,利息虽然会有所增加,但银行加息是有步骤的,不可能一次调整太多;更何况对于原来的房贷还款要到下年度开始时才会调整利率,所以总的来说对借款人是有利的,除非特殊情况,一般来说提前还贷没必要。

[注释1]周健森等:《战胜CPI“海囤族”都在囤什么?究竟值不值》,2010年11月11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