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 重点增加资源类资产配置(1 / 1)

通货膨胀条件下资源类资产价格的上涨速度最快,所以可以通过重点增加这类资产配置来抵御通货膨胀。除此以外,通过发放“全民红包”让全体国民“利益共享”也是一条捷径。

通货膨胀是一种非常残酷的财富再分配。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取胜,很重要的秘诀之一,是要拥有价格上升速度超过通货膨胀率的现实财富,即大家通常所说的能够“保值增值”的东西。为此,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非常有必要提高资源类资产配置比重。

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能从个人角度笑傲通货膨胀。

现实财富胜过虚拟财富

财富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财富,一种是虚拟财富。不用说,泛泛而言,“现实”的总会胜过“虚拟”的,这就是所谓的“现实惠”。

什么叫虚拟财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大家平时津津乐道的以货币计价的GDP,就是一种最典型的虚拟财富。由于这是“虚拟”而不是“现实”的财富,所以大家看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虽然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很快,可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平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换句话说,它们从这种GDP增长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可以说什么也没得到,相反却是经济高增长、日子越过越紧[注释1]。

所以,当大家看到原来可以用于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财富正在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发达国家,换取它们印刷的花花绿绿的钞票,实在得不偿失。因为你付出的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收回的不过是不断贬值的货币。换句话说,你是在用真实的财富换取虚拟财富!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对外贸易该做的吗?其实,真正的外贸并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外贸,是指拿本国多余的真实财富,去换取本国短缺的真实财富。这里强调两点:一是本国要有多余的财富才能出口,如果本身资源都很紧张,当然也就谈不上出口、不应该出口了;二是因为这里出口的是真实财富,所以换取的也应该是真实财富,而不是虚拟财富。如果这种虚拟财富不能转化为真实财富,再多也没用!

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肉烂在锅里”。只有“烂在锅里”的肉才能算是“肉”。如果“锅里”没有肉,只有肉的“符号”,那又算是怎么一回事呢?换句话说,如果你拥有一大把肉的“符号”,却硬是换不回真实的“肉”来放在锅里烧,这“符号”还有什么意思吗?

我国的外汇储备数额为什么这么大?归根到底还是人民币汇率过低造成的。人民币汇率过低,全世界都认为中国的产品便宜,从而引发全球消费者对中国资源的大抢购,这样就大大加剧了我国的外贸顺差。

从具体数据看,我国的外贸顺差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100亿美元,短短几年间就增加到2010年的1831亿美元!

可是这么多外贸顺差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上面所说的,可谓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可以设想两种结果:一是出口国耗尽了所有资源,最后不得不无疾而终;二是进口国贸易赤字过高,出口国不愿意再出口到这些国家去,不了了之。

所以,专家的建议是,人民币汇率应该大幅度升值,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我国国内资源的廉价外流;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又可以更多地进口国外商品、遏止国际热钱进入我国大肆炒作。

可以说,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考虑的资源类资产配置途径。对于读者个人来说,道理也一样:现实财富胜过虚拟财富,只有拥有并提高资源类资产在家庭资产中的配置比例,才能有效战胜通货膨胀。

[注释1]王自力:《中国通货膨胀:特征、原因与治理》,2008年第2期(总第140期)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下同。

全民红包是最现实的资源共享

从另一个角度看,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增加资源类资产配置比重的前提条件是,你要具有资源类资产。如果资源类资产全都被政府掌握在手里,你又到那里去配置呢?所以,在国家、政府、个人三者利益的分配中,逐步提高个人现实财富的比重,是帮助国民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战胜通货膨胀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在这方面,全民领红包是一种务实办法。

俗话说:“物价长头发,工资长眉毛。”意思是说,绝大多数普通百姓的收入增长幅度再也赶不上物价上涨,他们在社会财富中的占有比例是不断下降的。在这种情况下,“全民红包”举措虽然人人有份,但显而易见的是,同样的补助金额对穷人的帮助作用会更大。

“全民红包”在国外早已有之。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就建议我国政府发放“全民消费券”,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全民红包”。2008年1月上海市政协委员邢普建议政府发放“全民红包”,每人1000元,从此“全民红包”概念引入我国[注释1]。

不用说,“全民红包”在我国只有少数地区得到实行,因为大家普遍担心这种货币发行是不是又会引发新的通货膨胀。而实际上,与国外的类似举措相比,我国发放“全民红包”是很有必要的。与其他每推出一项经济刺激计划都会产生一连串腐败行为相比,发放“全民红包”的中间环节最少、效果最直接,多多少少能够削弱一些社会贫富差别。

在这方面,蒙古的做法最值得推崇。1991年5月31日,蒙古立法机构通过《财产私有化法》,除铁路、航空、矿山工业等国民经济核心部门外,其他比例高达44%的国有固定资产全部通过“投资产权证书”途径,免费发放给全体国民,通过这种方式把国有资产快速、公平地分给每一位公民,一步到位实现私有化[注释2]。就是依靠这种方式,蒙古的人均GDP从1989年的600美元增加到1600美元,与我国差不多[注释3]。

2010年蒙古政府又决定,在两年内通过现金和非现金方式向全体国民发放150万图格里克福利,相当于每人8300多元人民币。然后,又多次给每位公民发放现金,实现国家矿产资源收益全民共享的承诺。

2011年3月31日蒙古政府决定,所有国民都可以分得该国第一大优质煤矿塔温陶勒盖矿536股股票的红利。上述红股股利占该煤矿股票总数的10%,即15亿股,全国近280万国民人人可以免费得到。至于究竟能分多少现金,则要等到该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后才能得知。不用说,这实际上就是以股份形式向全体国民发放的红包。

那么,蒙古为什么热衷于这种“全民分红”呢?原来,蒙古国内的贫富差距非常大,一方面是少数富裕阶层过着奢侈豪华生活,另一方面是有大量的国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根据蒙古政府公布的数据,全国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数比例有30%,而蒙古国内媒体认为这个比例是三分之一;如果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这个比例为70%。

所以,蒙古迫切希望通过这种“全民分红”方式,一步到位缩小贫富差距。因为既然原来的贫富差距无法缩小,那么通过平均向全体国民发放红利,就成了迅速提高中低收入人群财产水平的重要途径。

而现在蒙古就从这里入手,把正在开发中的探明储量价值3000多亿美元的全球第一大煤矿,拿出10%比例分配给全体国民。外界分析认为,蒙古此举完全有可能在几年内就实现人均GDP远远超过我国。

说到这里,读者自然会问:我国能不能也像蒙古这样给全体国民发股票呢?完全可以。例如,我国完全可以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每年实现的利润中,划拨一部分组建“中国人民永久信托基金”;该基金每年的利润拿出来直接分给每个国民,而不是上交财政,或被少数机构或部门垄断,这样才能体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注释4]。

我国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认为,我国完全可以学习美国阿拉斯加州、英国的做法,把166家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利润的50%作为这个基金的本金,然后每年把基金投资收益的50%拿出来作为对全体国民的分红。

而实际上,这种实践在我国农村早就开始了,这就是“社区股份合作制”,通过把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拿出来作为“局部社会分红”。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公有资产比例高,所以更具备实现社会分红制度的条件,而不必像其他国家那样在税收上做出过于复杂的设计。

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相比之下,我国给全体国民发放消费券不如发放现金,发放现金不如发放股票[注释5]。众所周知,盲目投资在我国相当严重,早知道这样,就不如把这钱直接分给全体国民。

当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是采取这种做法,把国有企业的股票分给老百姓,顺便也把国有企业的许多“坏毛病”改掉的。

道理很简单,这些国有企业的股票分给全体国民后,这时候的上市公司就已经不再是国有企业性质了,它必须对股东负责。上市公司再也不用看政府的脸色行事了,用不着依靠政府力量靠垄断生存下去。而这时候的政府呢也省心多了,不用顾虑这个顾虑那个,也不用任命董事长、总经理,只要一门心思做好法律监督就行了。

这种做法在东欧实行得比较普遍。至于有人担心这种分配恐怕很难操作,其实不然。因为每个人都有身份证号码,凭身份证号码平均分配股数,在电脑时代的今天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一旦每个人账上都有免费分得的股票,就再也不是土地、企业等资产都掌握在国家手里、想消费也消费不起来了。

有了上述两个应付通货膨胀最有效的工具,百姓就能从这种资源类资产价格上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注释1]庄华毅:《面对通胀压力,全民红包仍是选项》,2010年12月28日红网。

[注释2]霍文:《蒙古国首次以股份形式向全民分红》,2011年3月31日人民网。下同。

[注释3]段宇宏、周宇:《蒙古: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转身》,2010年11月19日凤凰周刊。

[注释4]石磊、郭宇宽:《一份提案引发分红讨论》,2008年3月5日南都周刊。下同。

[注释5]谢国忠:《发消费券不如给老百姓发股票》,2009年1月21日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