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 适当降低GDP增长速度(1 / 1)

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是经济过热,经济过热的原因之一是货币超量发行。所以,虽说控制货币超发就能控制通货膨胀,但与此同时也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这是一种两难抉择。

经济增长速度当然与通货膨胀有关,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父母”——货币发行。一方面是,超发货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这又会引发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两难抉择。而毫无疑问,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是必需的。

我国GDP现状

要谈GDP增长速度,首先要了解我国国情,具体地说,就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全年增长10.3%,比2009年增加1.1,明显超过年初制定的8%的增长目标。尤其是2010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幅度与三季度相比有明显反弹,并且与上年第四季度相比增速达到9.8%。

这表明,在2010年经济形势非常复杂的这一年中,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从“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注释1]。

从经济增长动力看,出口和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火车头。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年来第一次超过投资。

与此同时,我国2010年的CPI增长率为3.3%。单从这一数据看似乎能说明从2009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连续收缩货币流动性的举措开始见效。尤其是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于全球同行平均水平,所以从这一点上看,要警惕可能由此造成的打击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注释2]。

有人认为,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经济学界认可。因为要知道,即使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组织的PPP研究也认为,用购买力平价核算经济总量至少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种研究、探索性质。比较各国购买力平价的工作非常复杂,所以这种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当真。

至于说媒体报道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如果按照人均水平比较,我国人均GDP还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左右。更不用说,我国的GDP质量不高,表现在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许多重大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单位GDP能源、水以及其他资源的消耗量高。更不用说,如果按照人均GDP计算,2009年我国人均GDP为3650美元,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41.8%,在世界银行统计的213个国家和地区中仅仅排名在第125位[注释3]。

关于这一点,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可谓是最权威的了。他说,2010年我国GDP规模虽然跃居世界第二,但从综合因素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例如,2009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分别为38.1%、27.8%、34.1%。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仅相当于美国工业化初期即1870年至1910年的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则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不是看经济总量而是看其他一些重要指标如就业结构等,我国与美国的差距要整整相差100年。并且从城镇化水平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70%以上的水平,而且还低于全球50.3%的平均水平。

一般认为,从GDP增长幅度看,如果实际GDP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那么由于原材料、劳动力供应等方面的短缺,这些投入要素价格尤其是农民工工资就势必会上升,从而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工工资的发展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速度。

研究表明,在目前我国这种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当GDP年增长速度达到10%时,农民工就成为一种稀缺要素,工资呈上涨趋势;反过来,当GDP年增长速度回落到10%以下时,农民工工资就会出现下调,甚至出现大量农民工失业回家的情形[注释4]。

而决定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仅仅是国内因素,还与全球经济形势有关。例如当全球经济萧条引发外部需求动力不足,尤其是当我国最重要的两大贸易顺差来源地欧美经济体发生萧条时,就一定会降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导致GDP和CPI双双回落。

需要指出的是,这时候虽然CPI回落了,可是却因为GDP也回落了并且回落过快而不受欢迎,甚至是要极力避免的。

[注释1]《中国经济年报:GDP增10.3%、CPI涨3.3%》,2011年1月21日重庆商报。下同。

[注释2]2011年4月21日我国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2010年以来的第10次、2011年内的第4次。由此,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上升到20.5%的历史最高点。

[注释3]马建堂:《全面认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2011年3月17日人民日报。下同。

[注释4]程伟力、谭凇:《采取综合措施缓解通胀压力》,2007年9月4日中国证券报。

GDP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GDP与CPI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具体地说是,GDP增长速度快,表明经济形势好、职工收入高;而这又会增强消费品购买力,从而拉动CPI提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实践中很难进行测算。归根到底,这还是与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大小有关。也就是说,要进行这种测算,主要依据应当是考察货币流动性规模。

谈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读者自然会联想到最能反映全社会总体价格水平变化的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具体是,先用当期物价来计算出社会总产出(名义GDP);然后再以某一基期为时点,计算出实际GDP;最后用名义GDP除以实际GDP,减去1,得到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反映的是社会总产出角度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幅度。由于这个指标具有全面性和广泛性,所以它并不像CPI那样在不同年份中悬殊过大。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都是用它来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只是因为它的时效性差,所以我国并不公布这个指标;但读者可以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景气月报、统计公报等资料很容易就计算出来。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当然是对CPI衡量通货膨胀比较熟悉。尤其是统计部门和一些专家,特别偏爱用CPI来表示通货膨胀,因为这个数据比用GDP平减指数衡量通货膨胀要低得多。

既然如此,接下来就看看GDP和CPI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CPI全年同比上涨3.3%,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3.6%。分季度看,2010年的CPI上涨速度是越来越快,一季度为2.2%,二季度为2.9%,三季度为3.5%,四季度为4.7%[注释1]。但公众并不认可这样的数据,认为这样的CPI低估了我国实际通货膨胀;而专家则不认可公众的感觉,认为这是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造成的“错觉”。从具体数据看,我国物价上涨总水平中60%是吃的东西,因为每个人每天都要吃,所以对食品价格上涨印象特别深,最终导致对价格上涨有这么大的反应。

更严重的是,这种价格上涨趋势在2011年还将有增无减,通货膨胀压力很大。而说到这一点,就又与GDP有关了。

具体地说是:2009年我国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连续推出一系列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导致市场上货币流动性泛滥,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所以说,我国在2009年、2010年因此累积起来的推动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比较丰富,由于这种翘尾巴因素对2011年造成的CPI影响因素估计在2.6个百分点左右。再加上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成本上升因素,2011年CPI走高不能掉以轻心。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把2011年的CPI控制目标确定在4%左右的原因。

虽然2011年初CPI还没有这么高,但容易看到,这种回落仅仅是间接性的,是2010年末调控政策下货币投放量受全年额度约束减少的影响。进入2011年后,随着年初开始启用新的一年信贷额度,投资增速又会再度起来,从而推动CPI向上攀升。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通货膨胀将会贯穿2011年全年,并至少会继续延续到2012年。只有政府适当放缓GDP增长速度,才会因此减少信贷规模投放,从而釜底抽薪式地降低通货膨胀率。

具体地说,政府这时候可以有两种选择[注释2]:

一是继续保持目前这种过于宽松的宏观政策,其结果是短期内GDP增长速度仍然可以保持在10%以上,可是从中期来看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会再次超过预期;然后,就很可能是不得不采取大幅度紧缩政策,突然地大量削减投资项目,在更大范围内实施价格控制。不用说,这是一种屡犯屡错、屡错屡犯的做法,应当竭力避免。

二是立刻采取措施进行严格的宏观调控,尤其是要严格控制今后几个月内的新增贷款、新开工项目,迅速提高利率水平,争取在2011年上半年就把GDP环比增长速度降到8%左右,确保下半年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左右。容易看出,为了追求中期宏观经济稳定,短期内必须忍受经济调整痛苦,这样才能使GDP和CPI产生更好、更合理的联动。

从过去的经验看,我国政府在处理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一般会偏向于治理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个预定目标内,目的是为了稳定民心。

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注释3]但显而易见,如果这种通货膨胀治理不是从控制货币超发的源头上抓起,将会十分困难。

[注释1]《中国经济年报:GDP增10.3%、CPI涨3.3%》,2011年1月21日重庆商报。下同。

[注释2]雪婷、华艳:《业内预计GDP增速将下行,控通胀仍是最大挑战》,2011年1月20日新浪财经。

[注释3]戎明迈、沈琦:《专家解读温总理答记者问,反通胀以放慢GDP增速为代价?》,2008年3月19日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