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和物价有关,但治理通货膨胀绝不是稳定物价那么简单。就好比管住了温度计并不等于管住了气温一样。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围绕着控制、收缩货币流动性开展一系列工作。
俗话说:“功夫在诗外”[注释1]。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学写诗歌,不能就诗学诗,而应当把功夫花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
这句话用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也有一比,那就是治理通货膨胀不能就治理而治理。也就是说,通货膨胀虽然通常表现为物价普遍而持续地上涨,可是治理通货膨胀却不能只是眼睛盯着物价把物价压下去就行,关键是要从货币超发这个源头上去做文章,这样才能釜底抽薪。
所以,可以说,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凡是眼睛只盯在流通领域做文章的,这样的治理措施都很难收到应有效果。更不用说,单靠发几个文件不许某类商品涨价这样的表面文章了。正本清源,才能斩草除根。
财政稳健是货币稳健的前提
货币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一部分,治理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首先必须保证财政稳定。只有财政稳定了,货币稳定才有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参考前苏联的做法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说穿了就是把整个国家当成一个特大型国有企业来看待,试图一步到位建立“共产主义”。在具体操作中,即使有人心血**因为权力下放出了问题,最终也是通过集权来得到解决的。
所以能看到,“大跃进”捅出了财政亏空的篓子,最终只能通过人民银行超发货币来弥补,直到最后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了,才在迫不得已时请当时担任中央经济工作小组组长的陈云出来收拾局面[注释2]。
陈云有什么办法呢?不用说,当时是因为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太多引发了通货膨胀,所以必须从货币回收着手。那时候实行的方针叫“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实际上核心还是紧缩财政投资性支出,政府所办的楼堂馆所之类不但要从严控制,而且动员2000万知识青年下农村,说穿了这就相当于国家这个国有公司在裁减员工、节省开支。
20世纪60年代初,政府在当时严格的计划经济背景下,拿出一部分价格弹性较高的食品敞开供应,一下子就回收资金60亿元人民币。这部分资金回收,政府一分钱也不准动,完全用来弥补财政亏损。就这样,货币流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一下子就稳住了市场物价。
不用说,现在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政府再也不能通过这种行政命令方式来控制货币流通了。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其他各种形形色色的政企不分的资金,都有各自的市场主体,老百姓管不了,人大管不了,市场管不了,舆论管不了,货币政策也管不了,动一动就会侵犯民间财产权利,有侵权之嫌,并且也不属于市场经济的办法。
而在紧缩货币流动性方面,中央政府最容易、也最应该做的就是节省财政性支出:首先从“三公”消费入手,同时压缩那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豪华建设项目”,尽快实现货币回笼、抑制通货膨胀。
所以说,在我国,当前只有把财政基础搞稳定了才谈得上治理通货膨胀,这是最快捷、最有效的首选办法。如果不从货币流动性泛滥的根本上解决问题,货币在市场中随处流通,即使完全放开物价、让大家随意购买任何商品和服务,也是不能像过去那样真正解决问题的。
虽然说,有人购买了商品后,这部分原本流动性的货币就会沉淀下来变成商品,可是对于卖家来说,还不是又把商品变成了货币?总体来看,全社会的货币流通量仍然没变,只不过是在货币和资产之间转来转去,当然就是不能解决问题实质的。
说到底,这是货币的流通职能决定的。只有减少货币超发,实行“计划生育”才是正道;如果你把它“生”出来,它就要“生活”、“运动”,就要“找事做”,这是它的本性和权利,谁也不能怪它“不听话”。
[注释1]1208年,84岁的宋朝大诗人陆游给儿子传授写诗经验时写的一首诗中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两句。见《剑南诗稿》卷七十八。
[注释2]周其仁:《财政稳健是货币稳健的条件》,2011年2月19日经济观察报。下同。
赶紧把货币流动性吸引到实体经济上去
虽说货币稳定的前提是财政稳定,但目前更需要解决的是过去我国超发的那些货币,把货币流动性吸引到发展实体经济上去。
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任凭资金在流通领域泛滥,不但会继续推动通货膨胀,并且还会造成一系列问题。
反过来说就是,正常的货币发行不会推动通货膨胀是因为这些货币各得其所,都能被实体经济所吸纳,所以和通货膨胀关系不大。
在我国,货币流动的主要方向有:一是货币市场,通过购买债券的方式流入政府、中央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企业;二是资本市场,在我国主要就是股市;三是实体经济,包括基础建设投资、生产投资、房地产建设等领域,以及居民和企业消费等;四是房地产市场。
可以说,在这四大货币流向中,如果某个方向的资金流入能得到稳定收益预期,那么货币就会朝这个流向滚滚涌入,推动价格走高。这就是大家看到为什么有时候股市上涨、有时候房地产价格上涨,甚至还夹杂着大蒜、绿豆、辣椒等小宗农产品价格暴涨。说到底,这都是货币流入比较集中抬高价格引起的。
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流向实体经济的货币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并且越来越少,这是颇令人担忧的。
从具体数据看,2009年到2010年上半年我国流向实体经济的货币大幅度减少。2009年我国新增贷款数额9.59万亿元,广义货币增加13.61万亿元;2010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数额4.63万亿元,广义货币增加4.84万亿元[注释1]。这些货币的主要流向是债券市场,包括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各金融机构债券,流向房地产市场的货币大大高于流向股市的规模。总体来看,货币流出实体经济的比流入实际经济的多,具体数据如下:
从中容易看出,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货币就从实体经济中大量流出,2009年下半年流出金额是29236亿元,2010年上半年流出规模更是高达44834亿元。
这些钱流到哪里去了呢?不用说,出了实体经济,当然就主要奔向流通环节了。从这个角度看,难怪有那么多游资要参与各种价格炒作了。
那么,怎样才能把从实体经济中不断流出的货币流动性重新回流到实体经济中去呢?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案可供参考:
一是压缩财政开支
压缩政府开支、减少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能够大大降低流动性。
二是减税让利
减税让利能够增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活力,形成全民创业热潮,而创业是把货币流动性引向实体经济的最佳途径。放眼全球,凡是这个国家崇尚创业、投资的,游资炒作都不会怎么疯狂,因为这样的举措在实业投资者看来不但是“小儿科”,而且很“无聊”。
三是物价管制
这是我们的常用手法,谁要涨价就找谁的麻烦,罪名是“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虽然从古到今经济学家对此一直颇有微词,甚至坚决反对,但到了关键时刻,各国政府就基本上还是会头脑发热、喜欢直接干预经济打“退热针”的。
当然,这也是政府顺应民意的要求。因为每当通货膨胀率高时,老百姓都会坚决要求政府出面进行干预。不管这种干预有没有效果,政府都会这样做,以平民愤。其后果必然是提高了行政成本、打击了经济发展。实践证明,长期实行价格管制的地方,经济不可能有起色。
四是管理需求
说穿了就是通过行政、立法等措施,来限制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数量;通过控制购买数量、降低消费需求,把物价水平降下来。
从性质上讲,这是一种间接的价格管制,但它的着力点不是管制价格,而是管制购买需求。这种做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把价格压下去,但很难压多久,很可能会形成黑市交易;长期看会形成一波波价格轮涨。
因为归根到底,这种方法并没有解决问题的实质,那就是没有解决货币流动性问题。政府限制了这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大家就会把手中的钱用来购买其他商品。钱是他的,他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谁也管不着。而当大家都去购买其它某种商品时,就把这种商品价格抬上去了。这时候政府如果继续限制这种商品的购买数量,货币购买力又会另外转移到其他新的地方。如此这般,政府的价格管制疲于奔命,却很难收到实效,各种商品价格轮番上涨又会把通货膨胀推高到一个新阶段。
所以看出,在上面四种方案中,前两种能够收到实际效果,后两种方法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注释1]民生证券研究所:《过剩经济无通胀,关注核心CPI》,2010年8月3日证券时报。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