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如果一定要说也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原因的话,充其量也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说只是一种次要因素。它与货币超量发行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2008年以来,我国受极端气候和地质活动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震、洪灾、旱灾层出不穷,既给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破坏,也给物资供应造成了短缺。
那么,这种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有时候也会造成工业品产量减少)会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呢?无论老百姓还是舆论界到处都有这样的议论,但按照货币主义观点,结论很明确,那就是从根本上说自然灾害不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只能是货币超量发行。
自然灾害是通货膨胀的表面原因
从表面上看,自然灾害是一定会影响农业生产、影响蔬菜和粮油等食品产量,从而形成食品短缺预期、带动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扬的。与此同时,自然灾害还会造成交通堵塞、增加蔬菜和粮油等食品的运输困难,进一步推动价格上扬。
从这几年来我国CPI的上涨看,其中都是食品类价格涨幅最大。以2010年8月的CPI为例,当月同比上涨3.5%,其中由于食品价格上涨直接拉动CPI上涨的贡献就达到2.5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当月CPI中8大类商品中价格涨幅最大的是食品,同比上涨了7.5%[注释1]。
那么,是不是据此就可以认定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数量短缺、价格上涨,就是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呢?不能完全这样说。
因为除此以外,如果不发生自然灾害也会导致农产品数量减少、价格上涨的,正常年景的农业歉收不就是这样吗?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CPI中农产品权重过高,从而夸大了这一现象。
举个极端例子来说,如果CPI中根本就不包括农产品,那么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就都不会推高CPI。而现在农产品在CPI的权重最高,所以农产品价格走高(无论是不是自然灾害导致产量减少造成的走高),都会推动CPI走高。
从具体数据看,虽然2010年全球各国自然灾害不断,但全球的粮食产量基本上仍然达到了供需平衡,所以不能简单地看到有自然灾害发生,就往自然灾害身上一推了之。事实上,我国乃至全球每年都会发生自然灾害的。“自然灾害”如果会说话,它是一定会大声喊冤的。
无论是不是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根本原因都在于货币超发,这个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货币发行太多尤其是美国推出的货币宽松政策,使得美元在全球流动性泛滥,这必定会拉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二是无论全球还是我国,目前的实体经济都还没有得到根本恢复。最典型的是,如果你有资本想投入实体,往往不知投什么项目好。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和证券市场。当大家都这样想时,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就被抬上去了。
三是当自然灾害发生时,许多资本会利用这个时机趁机囤积农产品,与市场上的抢购风形成呼应。大家都这样做,就愈见价格上涨得快。
随便举个例子: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3月14日日本核电厂发生泄漏,于是市场谣传我国沿海地区将会因为核辐射污染造成食盐紧张,并且谣传碘盐具有抗辐射作用,我国沿海省份在3月16日全面出现抢购食盐风潮,并迅速蔓延全国。而这时候,股票市场上的盐业股“云南盐化”等,3月17日一开盘就出现涨停[注释2]。
而实际上,无论现实生活中的“高价盐”还是证券市场上的盐业股暴涨,都与日本地震这一自然灾害毫无关系。否则,又怎么解释在发生地震的日本,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注释1]何孝星、张宁:《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结构性分析》,2010年第10期经济学动态。
[注释2]《浙江游资追涨云南盐化败退,高位抢进割肉清仓》,2011年3月21日新华网。
自然灾害引发价格上涨往往不属于通胀
反复强调,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行太多,而不是物资(粮食)短缺,虽然物资短缺也会推动价格上涨。
换句话说就是,不要把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混为一谈,除了这两者之间的价格上涨幅度不同外,还与两者性质的根本不同有关。也就是说,只有货币发行量太多引起的价格上涨才可以称之为通货膨胀;如果货币发行量正常、只是因为物资短缺造成的价格上涨,就不是通货膨胀,或者就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
2010年1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上发表观点认为,我国CPI虽然连续超过3%,但由于这是自然灾害造成农产品减产、市场供应短缺引发的价格上涨,所以只能称为物价上涨,而不是通货膨胀[注释1],结果招致一片质疑。而实际上可以这样理解: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确实不是通货膨胀;而现在之所以在我国发生了通货膨胀,恰好证明根源是货币超发造成的。
就像上面提到的地震谣言中的“抢盐风潮”,一些地区的食盐价格在当时上涨10倍,但由于这种价格暴涨与货币超量发行没有关联,所以你就不能说它这种盐价上涨推动了通货膨胀。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2011年春节过后,全球尤其是西方媒体纷纷预测说,中国的大面积干旱有可能会导致全球粮价上涨,并推动全球通货膨胀”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当然,不仅仅是我国的干旱问题,当时的澳大利亚正在发生洪水、北美洲既有旱灾也有暴雪,可以说全球都处于极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候不正常中。
不容否认,当时的国际粮食价格确实在大幅度上涨,与此同时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在上涨。例如当时的石油价格步步高升,就与天气干旱和自然灾害没有关系,而是因为市场需求上升导致价格上涨的。所以不能一看到粮价上涨就马上联想到自然灾害。
当然,公众最容易产生这种联想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关心粮价的人毕竟要比关心汽油价格的人多。并且,即使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要传导到国内来,也会有一个过程,不像粮价上涨传导得这么快。
那么,西方舆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传播和炒作呢?说到底,还不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心理学表明,利用自然灾害来进行炒作或进行一种虚拟联系,最容易放大关联效应。
就以我国自然灾害有没有造成全球粮价上涨为例,一般人很难去对它进行论证和具体影响分析;并且,公众都看到全球的粮价这时候确实上涨了,所以就以为这两者之间确实有关系。公众都这样想,全球金融机构的游资本来还找不到投资方向呢,现在要想从中混水摸鱼就方便得多了,这会给保证他们的获利、套利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注释2]。
所以,明白了这一点,就更容易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以下提法了。
在2011年提交“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条就是有关物价稳定的内容,虽然2011年中央财政准备用于“三农”的投入数额高达9884.5亿元,比2010年增加1304.8亿元,力度不可谓不大[注释3]。但毫无疑问,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粮食生产稳定。所以,看上去这仅仅是一句官话、套话,但实际上这里明确指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不是应对自然灾害、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还是很有深意的,它较好地避开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产品减产是不是通货膨胀的争执。
[注释1]李博:《社科院专家:中国是自然灾害造成物价上涨,不是通胀》,2010年11月12日财经网。
[注释2]左小蕾:《2011年大旱依然继续,西方媒体炒作中国粮价问题》,2011年2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
[注释3]郑风田:《近万亿的“三农”投入很给力?》,2011年3月7日国际财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