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理通货膨胀的认识不足、决心不大、措施不力,再加上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以及进口商品中的价格垄断,通货膨胀也会在这种从“困难”到“纠结”中颤颤巍巍地越爬越高。
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外,政府对治理通货膨胀的认识、决心、措施是否得当,以及国外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等,都会决定通货膨胀的走势和程度大小。
所以,从政府主观角度看,当通货膨胀出现后,政府的心里也是非常纠结的,因为这意味着政府接下来将会面对一大堆难题,这些难题解决起来一个个都很困难。可是,如果这些难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使通货膨胀走得更高。
著名经济学家、苏州大学教授沈健认为,如果2009年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说的那种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那么他认为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纠结”的一年。2009年我国推出了4万亿元的投资拉动方案,当年新增贷款10万亿元(要知道,在这以前的8年中我国新增贷款总额也才只有20万亿),结果当年提出的经济增长“保8”目标是实现了(当年我国GDP增长9.1%)。可是接下来2010年的问题又出现了,从2010年5月起我国CPI开始走入上升通道,这是一种因果关系[注释1]。
越是犹豫不决,问题越难解决
通货膨胀在各国都存在,就像每个人都会生病一样,这本来是不稀奇的。稀奇的是,如果小病不治就会引发大病,甚至最终病入膏肓。
通货膨胀也是这样,应当在一开始就有正确的预防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控制货币发行。如果政府对此不够重视甚至还幻想通过膨胀来调节社会财富,那么一旦将来各种物价上涨因素如同星火燎原时,也就变得不可收拾了。换句话说,政府治理通货膨胀越是犹豫不决,问题就越难解决。而这,当然也可以看作是通货膨胀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
举个例子来说,过来人都知道,1994年我国的CPI年增长速度一度高达24%,属于恶性通货膨胀,比现在要高出好几倍;可是当年我国用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却要比现在平缓得多。现在政府一道道出台严厉治理措施,可是效果好像并不明显。为什么?主要原因就在于现在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以往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大,出现了“抗药性”。
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低收入人群对通货膨胀的承受力比过去要弱,政府在推出各种措施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对象。如果说高收入人群对通货膨胀不是十分敏感、甚至完全不放在眼里的话;那么,这些低收入人群在通货膨胀面前可谓是不堪一击。
这样就给政府带来了两难:不解决他们的问题吧,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而要解决他们的问题(提高收入)呢,又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这里当然主要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所以容易看到,为什么我国有不少资源类商品如水费、电费等的价格倒挂,常常是“欲涨又止”,不敢随意调整的原因。说到底,就是因为担心引发社会不满。因为这些低收入人群,对这种哪怕幅度不大的涨价行为也是无力承受的。可是另一方面,这些资源类产品价格长期得不到调整,又会使得价格失真度越来越大、阻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说到这里顺便一提,读者也许看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还在于适时理顺价格关系,该涨的时候就要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正常价格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让各方都从中受益。
可是这样一来,低收入人群对通货膨胀的承受力还是不够呀,那怎么办呢?不用说,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对这些家庭进行特种补贴了,或者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办法来解决。虽然这部分低收入人群基数很大,但每家每户的补贴额不高,总体来看我国财政完全可以承受得了。
价格改革越是犹豫不决,问题就越难解决,这一点在前苏联瓦解成俄罗斯的改革过程中,最容易得到证明。
1992年1月,俄罗斯开始通过激进式休克疗法向市场经济过渡,全面推行价格自由化,结果连续4年的通货膨胀率在130%以上,第一年甚至达到2506%!结果呢,事与愿违,由于价格信号严重失真,使得俄罗斯的市场机制远远无法有效配置资源,陷入一片混乱[注释2]。
要知道,在前苏联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得生活资料严重短缺,原来的各种物价水平“长期稳定”,实际上是政府强制管压的结果;而现在价格一完全放开,这种隐蔽型通货膨胀马上就暴露出来了。所以看到,1992年1月俄罗斯宣布把90%的消费品和85%生产资料价格一步放开到位,恶性通货膨胀瞬间就爆发开来。
俄罗斯原先设想通过一步到位实行价格自由化,就能彻底理顺价格关系、刺激经济发展了,并且预计通货膨胀率应该会在200%以内。可是没想到,实际通货膨胀率扩大了10倍还不止。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设想忽略了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俄罗斯国内原来并不存在充分的价格市场竞争机制。
所以,这时候即使俄罗斯政府完全控制住了货币发行源头,也无法抑制通货膨胀进程,反而使得许多企业因此丧失了支付能力,三角债四处横行。所以到最后,只好向市场投降,通过追加发行货币用于支付和流通来盘活经济,而这又无异于给通货膨胀火上浇油。
从中容易看出,一部分通货膨胀就是在这种因素下被抬起来的;而如果处理得好,本来不该是这样的局面。
[注释1]沈健:《CPI创新高,物价高涨,通胀人民感受真切》,2010年11月20日姑苏晚报。
[注释2]王秀丽、谢伟东:《俄罗斯转轨型通货膨胀研究》,1997年第2期俄罗斯研究。下同。
令人纠结的不仅仅是国内因素
在谈到通货膨胀原因时,经常会听到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说法,这是事实。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就是这样。你想保持国内物价稳定,可是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有时候单靠国内的力量简直就是不可能,所以只好“随波逐流”。
以我国为例。首先看国外通货膨胀压力的入侵,具体地是指美元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对我国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
其具体路径是:随着美元流动性泛滥越来越严重,全球商品价格在纷纷走出一波波强势,从而通过国际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把通货膨胀输入到全球新兴国家中去,然后在这些国家呈现出价格螺旋式上升趋势。不用说,在这些国家中就包括我国。
从2007、2008年和2010年来看,这一幕是大致相同的。例如,在2010年11月初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实施第二次宽松货币政策后,全球商品价格就马上攀上2010年以来的最高峰,同时这也意味着全球通货膨胀时代的大门已经完全打开。
紧接着在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宏观经济信息数据中能看到,10月份我国的CPI同比增长4.4%,创造自2008年10月以来的第25个月新高[注释1]。这两者之间就是有关系的。
一方面是我国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另一方面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后的输入传导,再接下来进一步影响工业企业的批发价格,从而导致PPI指数盘升。与此同时,节能节材措施又使得原本高耗能的水泥、建材、有色金属、能源等价格上涨后,化工行业也开始出现价格大幅度攀升。这实际上表明,这种由国外因素传导而进入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因素,正在向各行各业蔓延开来。
以当时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例。在前一阶段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已经非常惊人的背景下,2010年下半年的棉花价格屡创历史新高,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价格期货主力合约的累计涨幅高达73%,白糖价格期货主力合约累计涨幅高达41%,强麦[注释2]期货价格主力合约累计涨幅13%。究其原因,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在于农产品供求基本面紧张,而这与国外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抑制我国农产品进口是有关系的。
再以棉花为例。预计2010、2011棉季我国国内的棉花产量为696万吨,而需求量高达1060万吨,棉花进口量为274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的26%。这表明,我国棉花供不应求格局有愈演愈烈趋势,而这必然会推动国内棉花价格逐步走高。
不仅是棉花,其他农产品价格依然有向上攀升趋势。所以从投资角度看,国内从事农产品生产、育种以及相关业务的上市企业,都会直接受益于这种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又会进一步带动其他下游行业产品的价格联动。
例如,棉花价格的上涨会导致下游生产企业不得不考虑成本消化因素,从而更多地采用粘胶短纤维来替代棉纱,可是这样一来却会增加对上述化工产品的需求量。也就是说,由于农产品中的棉花价格上涨,会导致粘胶、短纤、浆粕生产等化工行业也一起大幅度提高价格水平。按照国内棉花需求量1060万吨计算,哪怕其中只有5%的替代份额,也会相当于增加53万吨的涤纶短纤需求量。
千万别小看这53万吨规模,要知道,2009年我国国内的涤纶短纤总需求也只有763万吨,这就意味着要在此基础上增加6.9%的需求量。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仅仅从2010年9月这一个月间,伴随着国内聚酯产业链价格的普遍上涨,我国的短纤价格上涨幅度居然会高达33%了。
而回过头来看,这些农产品都属于大宗农产品,它们的价格上涨固然与气候影响、总产量减少有关,但也与美国推出美元宽松货币政策、美元流动性泛滥所造成的外在因素不无关系。
此外,从进出口贸易角度看,我国企业面对的国外交易商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卡特尔[注释3]的价格垄断,这也是重要因素。
换句话说,出现在我国的这种通货膨胀,其中就包含来自国外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从国内情况看,这种外来压力靠国内因素很难消除。
[注释1]大同证券:《“涨价概念股”投资三条路径》,2010年11月9日新闻晨报。下同。
[注释2]所谓强麦是“强筋小麦”的简称,具体地是指面筋数值较高、筋力较强的小麦,主要用于制作面包、拉面、饺子等对面粉筋力要求较高的食品。我国从1990年前后开始培育强筋小麦品种,目前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注释3]卡特尔(cartel)是指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构成的垄断组织,它主要通过订立同盟、垄断市场来获取高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