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最令国人沾沾自喜的是我国进出口规模已成全球之最,GDP年增长速度一直在10%左右高位徘徊。然而可以说,正是这种外向型经济掏空了国内物资、加剧了货币投放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经济发展了,是不是就一定会出现通货膨胀?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同时又必须指出,如果政府对通货膨胀不重视、认识不清,或者缺乏有效治理办法,就很难保证不出现通货膨胀;甚至可以说,这时候出现通货膨胀甚至恶性通货膨胀是难免的、必然的。
这就是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重视一头就轻视另一头,或者拒不承认通货膨胀。在这里,关键是要把货币发行控制在正常、合理范围内,不要一味为了发展经济而拼命发行货币,否则无疑是饮鸩止渴。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经济发展了,可是没想到“水涨船高”,最终“大水冲了龙王庙”,这是要不得的。
现实告诉我们,这种水涨船高还将继续下去。例如在我国“十二五”规划里就有未来家庭收入增长要超过名义GDP增长速度的要求,而实际上,这就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必定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外向型经济是一把双刃剑
中国过去的经济不发达主要是外向型经济不够,而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说得更实在一点,就是进出口贸易规模增加了,以至于发展到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注释1]、第一大出口国[注释2]。
我国的出口规模大,当然能体现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快,甚至可以说全球经济重心已经从西方转向东方。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这种超大规模的外向型经济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不必一味只说好听的。
具体地说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货币发行过多,而货币发行过多的根本原因之一又在于出口太多。
这话听起来好像不太中听,但实际上就是这样。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我国大力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实际上在解决国内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通货膨胀。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国国内生产出100元货物,同时也印刷100元人民币,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呢?当然不会。而现在你如果把这100元货物全部出口到国外去,然后从国外换回我国需要的商品、物资,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呢?也不会。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把这100元的商品出口到了国外,换回来的是100元外汇。然后,根据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些外汇就成了国家储备,被政府拿去反过来去投放国际市场了。出口企业从中央银行换汇的是等额人民币,不用说,这些等额人民币必然要通过货币流通回到社会上去。可是,这些人民币在国内有没有相应的物资对应呢?没有,因为这100元商品已经出口到国外去了,已经成为外国人的消费品。
结果显而易见:我国国内平白无故地“多发行了一倍货币”——除了相当于100元人民币的美元外汇储备外,另外还多出了100元人民币——“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和劳务的局面”就这样出现了。
当我国出口额越来越大以及于达到全球第一时,可想而知,这意味着有多少个“100元”商品被出口到了国外。
这时候必然造成两种不同结果:一方面,大量的物资从国内市场上“消失”了,实际上是出口到了国外,国内商品越来越少,当然价格也就会相应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出口量越来越大,换回的美元越来越多,相应投放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也就会等额增加,货币投放增加了,当然又会把物价拉上去。
再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如果把我国生产的产品全部用于出口,那么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将会达到无穷大。因为这时候你到处都可以看到用人民币换成的美元,可是市场上什么商品也没有!
怎么办?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你不要把这些外汇储备放在那里,而是去国际市场上购买我国急需要用的商品。这样一进一出,外汇收支平衡了,国内市场的商品短缺局面也就解决了,物价也就降下来了。
其实这个道理老百姓都懂。那就是“赚了钱是为了用的”,而不是用来专门“存”在那里的,更不是用来到处“炫耀”的。要知道,政府把几万亿美元用来购买美国国债,实际上是废纸一张,因为什么用途也派不上,却还要硬睁睁地看着一天天被贬值,并且永远没有还款日期。
所以,当读者看清楚了这一点,就会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会暴涨得这么厉害、为什么医疗价格和教育收费项目会越来越多,归根到底还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太多了。
再回过头来看,我国又是凭什么成为全球出口第一大国的呢?说穿了还不是因为劳动力便宜、原材料便宜,然后以极其低廉的商品价格来占领国际市场,以至于同样商品国内的价格比国外要高,可是国内的人均收入却只有国外的几分之一。
这种出口越多,实际上我国就亏得越多。所以说,这是我们在变相地用劳动力和原材料亏损来补贴国外投资者和消费者。劳动力便宜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工人的收入太低、购买力不强。
[注释1]《我国成全球第二大进口国》,2010年9月8日成都晚报。
[注释2]章磊:《赶超德国,中国成全球第一大出口国》,2010年1月11日新闻晚报。
资产泡沫和流动性过剩并存
埋头发展经济,很容易导致资产泡沫和流动性过剩并存,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关于这一点,在全球新兴市场国家中更容易看出来。
究其原因在于,出现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行过多。而全球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复苏,其中必然与货币超量发行有关(因为货币超发本身就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一大条件);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复苏又必然要消耗大量资源,所以能看到,新兴经济体国家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需求国。两者结合起来,发生通货膨胀就几乎是必然的。
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情况看,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全球各国相继采用了宽松货币政策。第一轮货币宽松政策的出台,就使得全球包括原油、铜、贵金属等大宗商品在内的价格上涨了15%[注释1]。
这种输入型通货膨胀,伴随着全球货币泛滥引发的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动,不断催生资产泡沫,从大宗商品价格传导开始,逐步输入到全球各新兴经济国家,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众所周知,在西方发达国家,货币的发行和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没有关系的。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并不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也是中央银行不想控制的。如果商业银行能发放这么大规模的贷款,就表明它有这么多的储蓄垫底。后来正是因为被金融衍生产品搞得晕头转向,银行的信用扩张超过了实际需要,所以才爆发了次贷危机,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最后的烂摊子也多半是由商业银行自己来扛的,美国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力通过发行货币来帮助这些商业银行弥补损失。
可是在我国就不同了。我国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是“父子”关系,即使纯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破产倒闭,最终解决方案也一定会由中央银行来“包办代替”。这样一来,就使得各商业银行没有了该有的“后顾之忧”,所以对放出去的贷款质量要求就不是十分严格。在我国,可以说谁也不担心会发生类似美国这样的“次贷危机”,尽管我国的“次贷”[注释2]规模并不小。可是,如果商业银行和老百姓都这样想,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种商业银行“独立性”缺乏,会使得商业银行有好处就捞、有问题就推(推给政府和中央银行),结果使得没有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通货膨胀。
在这其中,最典型的是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行为。所以到最后,房地产行业即使有泡沫也不敢随意清除,因为一刺破这些泡沫,如出现商品房价格暴跌,表面上看是房地产开发商倒霉,而实际上这些房地产开发商的钱主要是从银行贷来的,最终倒霉的是银行。所以谁都清楚,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不可能崩溃,谁也不会让它崩溃的。
以上这些,显然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但至少现在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所以只好继续这样下去,所以问题就越来越大,以至于积重难返。
再从1995年以来的情况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类物品的价格成倍上涨,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速度并不快,这实际上就表明,“资产泡沫”现象和货币“流动性过剩”现象在我国是并存的[注释3]。
要知道,这种现象是过去几十年中从来没有过的,所以许多人会习惯于用旧观念来看待它,简单地针对CPI上涨幅度不大就一口认定我国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甚至提出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内需不足,应当启动内需等。这样一来,也就有许多问题说不清楚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局长于学军认为,这种情况当然是通货膨胀,只是因为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这些货币投向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日用消费品层次,而是扩展到更多消费领域去了。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过去的月收入是1000元,你每个月用于基本日常消费品支出的费用可能是900元,用于其它消费的费用只有100元,占10%。而当你的月收入现在提到5000元后,虽然现在的消费品价格比过去上涨了、你的消费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你每个月用于基本日常消费品支出的费用也会增加,比如每个月的支出提高到了1800元,但仍然可以节余3200元来用于其它消费,占64%。不用说,这样也就大大增加了你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以外那些物品的需求。
这也就是读者看到,为什么这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住房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房地产价格飞速发展的内在原因。而房地产消费“恰好”不在CPI中,从外表上看就像通货膨胀在我国不严重似的。
[注释1]《CPI新高如何保卫钱袋子,四大利器帮您战胜通胀》,2010年11月16日理财周刊。
[注释2]“次贷”的全称是“次级抵押贷款”,意思是向信用程度较差、收入不高的人提供的贷款。贷款人的信用程度差,当然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注释3]姜欣欣:《重视研究“资产泡沫型通货膨胀”有助于认清经济迷局》,2007年7月9日金融时报。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