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尤其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殊性,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越多、国内货币流动性就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在我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输入型通货膨胀认为,国外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会引发国内物价普遍上升。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越高,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越大。尤其是在出现全球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种输入型通货膨胀更容易通过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放型经济部门广为传播。
从中容易看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主要有:
①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国外商品价格的上涨,会牵引本国更多商品出口,并拉高出口价格,从而顺带提高国内的产品价格。
②货币供给传导。国外商品价格的提高会加大本国出口贸易顺差、增加本国外汇储备,从而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拉动物价普遍上涨。
③成本传导。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会拉动国内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相应增加,从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进入2011年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如日本大地震、美英法等国对利比亚开火等不确定性因素,都进一步增加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日本大地震随即引发全球商品价格大幅度波动,利比亚战争爆发后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等,都是明摆着的事。
经济开放度越高,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越大
总体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越高,可能受到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就越大。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经济发展已经大规模进入全球市场,所以与过去相比,我国目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也比过去要大得多。具体数据是,在我国每年3万亿美元的GDP中,进出口比例高达60%以上,这样的情形在全球经济史上都是很少见的[注释1]。
这当然可以说是我国推行改革开放的成就,具体地说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要素成本低廉、制度成本急剧下降、学习曲线上升,这种“三合一”成就了中国经济崛起;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的外汇机制,出口量大增而赚取的大量美元都需要发行相应的人民币来作支撑,这样就必然导致国内人民币发行量急剧增加。
由此可见,如果我国不能通过扩大内需来减少目前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上述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解决。
毫无疑问,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外汇储备,但其规模决不是越大越好。2011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1975亿美元,离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还只有一年[注释2]。我国外汇储备稳居全球第一,因此没少授人口实。
一方面是全球各国都为中国拥有如此庞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感到害怕,担心中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这笔钱去“买空”某个国家的物资,从而在全球推动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所相应付出的人民币,又会在国内推动通货膨胀上升,实在是两头不讨巧。
这也是当今全球各国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要理由之一。
在这些国家看来,只有共同逼迫中国让人民币汇率升值,才能缩小中国的贸易顺差,从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当然,从中国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和做法恰好颠倒了因果关系。中国认为,正确的途径应当是我国通过积极扩大内需来减少进出口额、缩小外贸顺差,由此减小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同时也可以降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除了我国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外,全球受欧美债务危机刺激造成经济成本过大,已经引发全球债务激增,并且这种趋势正在向全球蔓延。
其中尤其是美国。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占GDP比重“仅次于二战时期创下的峰值,而高于一战和大萧条时期的水平。从财政角度来说,美国经济如同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之中”,急需通过美元贬值来转嫁债务危机。据美国财政部2011年3月初估计,美国将在2011年4月15日到5月31日之间达到14.294万亿美元的债务最高限额[注释3]。这时美国政府将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上调债务最高限额,二是因为已经触及债务最高限额所以不能继续借贷只能宣告政府破产。更骇人听闻的是,早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财政部公布的2008年度财政报告就表明,当时美国联邦政府的累计债务已经高达65.5万亿美元,联邦政府净资产是负59.3万亿美元。65.5万亿美元不仅超过美国GDP的4倍,也已经超过了全球GDP[注释4]。
请不要为美国政府的“负债累累”而庆幸。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债务的削减的经验看,接下来美国一定会把“债务货币化”当作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广泛使用[注释5],倒楣的是其它国家,又要出现输入型通货膨胀了。尤其是我国,是美国觊觎已久的美元贬值泄洪地。
再从我国国内的情况看。2010年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达69.64万亿元,比同期26.87万亿元的GDP总额超出42.77万亿元。也就是说,我国超量发行的货币高达42.77万亿元,成为我国通货膨胀主推手[注释6]。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种算法“没有理论、现实依据”。但至于“理论、现实依据”究竟是什么,他没有说,公众不得而知。但这不要紧,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进行对比。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较就真相大白了。
与上述同期,美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广义货币余额是8.7万亿美元,比例约占62%。而中国的这一比例是190%。如果仅仅进行这样的简单比较,结论只有一个,不是我国的货币政策太宽松了,就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太紧了。
但接下来公众要问的是,为什么美国要实行这种“紧缩”货币政策呢?原来,美国大量增发货币,当然会造成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可是这种美元贬值是全球性的。全球的美元都在贬值,能够帮助美国烂掉在全球的巨额债务,提高美元在美国国内的购买力。所以你能看到,2010年9月美国国内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只有0.9%,是过去60年来的最低点。
美国百姓每个周末去商场购买一大车生活用品也用不了几个美元,所以美国人的“幸福指数”很高,任凭政府如何加大美元发行量,美国国内愣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反对。
可人民币超量发行就不同了。在我国目前的外汇体制下,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占款就要因此多发2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招商引资和代加工出口规模越大,引进的美元就越多,因此多发的人民币就越多。人民币在国内市场的流动性大了,就必然会推动通货膨胀。
由此可见,我国的贸易顺差过多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甚至可以说,过于依赖对外经济,已经给我国国内经济平衡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而要想摆脱这种发展模式,扩大内需并不断扩大内需已是当务之急。
否则,中国人民银行要想通过控制货币流通量来抑制通货膨胀,就会比登天还难。虽然说,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可是发多发少却不是中国人民银行能够控制得了的,确切地说是由市场决定的——外汇市场上进入中国结汇的美元必须换出相应数量的人民币,而这种数量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好;更何况,政府鼓励企业创汇的结果必然会增加净出口、扩大外汇储备。所以说,中国人民银行这种用人民币换取美元储备的票子就得天天发、月月发、年年发。但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又不愿意让这笔数额庞大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所以一边在不得不发行货币,一边还要不断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简称“央票”)进行对冲(回收流动性)。收不干净的部分,就成为通货膨胀推手。
所谓中央银行票据(Central Bank Bill),是指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它实际上就是中央银行发行的一种债券,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目的之一是为了对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进行“余额控制、双向操作”,调节通货膨胀。
显而易见,这同样无法否认通货膨胀是货币问题的实质。要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还是应当从货币着手。
[注释1]周其仁:《毫不含糊地反对通货膨胀》,2007年12月9日凯迪周刊。下同。
[注释2]《国家外汇储备6月末余额为31975亿美元》,2011年7月12日财经网。
[注释3]米娜:《美国政府债务上限接近危险边缘》,2011年3月18日腾讯财经。
[注释4]《债务超世界GDP总额,美国已破产》,2009年2月18日上海证券报。
[注释5]张茉楠:《危机转嫁与债务型通胀回归》,2010年3月15日中国财经报。
[注释6]余丰慧:《谁是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受害者》,2010年11月16日黄河新闻网。下同。
人民币汇率机制决定了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这里再来看一看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在输入型通货膨胀中所起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或许有必要讲得具体一点,以帮助不具备经济学常识的读者更清楚地理解。
从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看,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几年我国外贸增长速度很快,这些外贸商品卖出去后获得的外币收入(外汇)就被留在了国内。要知道,这些留在国内的外汇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商品,数量少的时候还可以“忽略不计”,数量庞大时就必然会出问题。
从具体数据看,我国商品与服务的净出口(所有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额减去进口额之差)1990为510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6%;1997年为3550亿元人民币,占4.3%;2004年为10223亿元,占5.4%;2007年为23381亿元,占8.9%。2008年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宏观背景下,这个数据仍然高达24135亿元,占7.9%[注释1]。
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用干净出口的商品和服务,完全体现为“剩”在国内的“纯购买力”。虽然从表面上看,它们是工人生产出来的,可实际上和这些生产工人、企业甚至政府都已经没有关系:生产这些产品和提供这些服务的工人早就拿到了属于自己应该得到的工资和奖金,生产企业和老板也早就已经得到投资分红,当地政府收到了企业上缴的税金,银行收到了贷款利息,其它方方面面也都“摆平”了。
换句话说,这些净出口赚回来的外汇储备沉淀在国内,实际上在国内“买不到”任何商品和劳务;它所对应的商品和劳务,早就已经出口到国外去了。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来说,在你的三口之家中,全家人从外面赚回来的钱存在银行里,在你家里是买不到你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而从国家层面上说,这部分外汇储备表现为“纯购买力”,除非从国外购买各种物资,否则在国内根本就“用不着”。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这些赚回来的外汇储备,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是实实在在的“钱”;而不用说,只要是“钱”,无论是外汇储备还是我国国内的人民币,都是可以用来买东西的,无论是国内的东西还是国外的东西。
这样一说就明白了:我国由于外贸净出口所赚取的外汇储备,每年都有好几万亿元,这样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表现为国内的“纯购买力”,“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来追逐商品和劳务,其中主要是国内的商品和劳务,结果就必然会导致物价上涨了。
如果深入一步看,这些净出口赚取的外汇储备在国内买不到商品和劳务,在国外能不能买到呢?答案也是买不到。说得更具体点就是,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当然可以用这笔外汇储备去购买国外的商品和劳务,但对于国内的普通企业和百姓来说就不是这样了:在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的情况下,如果你手里拥有外汇,基本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卖给中国人民银行,换取人民币,然后用来结算、消费。
而当你把手中的外汇卖给中国人民银行时,中国人民银行就必须会按照外汇牌价支付给你相应的人民币。不用说,这些人民币并没有确切的来源渠道,只能通过加印来付给你,这样也就又直接推动了流通领域的货币泛滥。
这些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都在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鼓励外型经济发展的结果必然是鼓励企业多创汇,从而导致企业赚取的外汇越多,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的就越多;中国人民银行买入的外汇越多,加印的人民币就越多,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就越多,从而推动通货膨胀加剧。
那么,企业、个人、政府的外汇储备能不能通过储蓄把它沉淀在银行里,避免上述增发货币的情形发生呢?不可能。
事实上,所有这些外货储备基本上都是存在银行里的(个人作为纪念品收藏的外币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存在这些银行里的外汇储备并没有退出流通领域,相反它仍然要通过放贷方式进入资本市场,从而在更大规模上推动通货膨胀。道理很简单,银行放贷出去收取的贷款利率,要比付给你的存款利率高得多。
[注释1]周其仁:《出口导向带给国内的麻烦——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之十七》,2010年8月23日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