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 信用扩张型通货膨胀(1 / 1)

信用扩张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信用扩张扩张的虽然是信用,但归根到底最终还是体现为钱,相当于别人打个白条就能从你这里无偿得到贷款一样,更利索,也更危险。

信用扩张型通货膨胀认为,如果银行放贷缺乏相应的经济保证就会形成信用过度,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换句话说就是,这时候银行放出去的贷款超过了客观需要量,这些超量的部分就会去追逐既有商品,从而引起物价持续上涨。

不用说,信用扩张的概念很广泛,并不仅仅局限于银行贷款。尤其是在政府为了摆脱经济萧条、刺激有效需求时,往往会通过中央银行推出种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银行再贴现率、扩大银行信贷规模等,从而造成信用规模超出正常流通需要,引发阵阵通货膨胀。

从过去几年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成因看,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信用扩张引起货币发行数量的过度增长[注释1]。从这一点上来看,也能证实无论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还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都只是通货膨胀的外在表现,并不是问题的实质。因为归根到底,通货膨胀的各种表现形式都是由货币发行数量过度增长而引起的。

适度信用扩张利大于弊

首先应当承认,信用扩张并不是一无是处。虽然它有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但也并不是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更不用说,在某些人眼里适度通货膨胀不但无害而且还“可爱”了。

换句话就是,如果是适度的信用扩张,对经济发展还是有刺激作用的;只是信用扩张过度,就相当于大大增加货币发行,从而有可能引发持续的物价上涨了。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只要这种信用扩张与货币流通量的增长能够保持与商品量的增长相适应,问题就不大。虽然这时候它也会导致一部分商品价格上涨,却会因为各种商品大类之间的价格涨跌互现,从而把物价总水平保持在一个相当位置上,而不至于上涨过快。

那么,为什么说适度信用扩张会利大于弊、过度信用扩张就会走向反面呢?换句话说,信用扩张是如何导致出现通货膨胀的呢?归根到底,这还得从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即货币超发太多说起。

形成通货膨胀的基础是货币的超量发行,而信用交换的发展会为货币超发创造有利条件。

关于这一点,简单想一想就明白了。如果你是做生意的,如果没有任何外来借款,你的生意受资金限制,就可能只能做这么大;而如果有人愿意借钱给你,但按照市场规则需要有存款抵押或资产担保,你的生意就可能会做得更大;而现在如果有人对你说,愿意借钱给你,因为信得过你,所以不需要任何抵押和证人,要多少给多少,这时候你得到的借款数额就完全取决于你的需要,可能会更大。

不用说,当你得到这些借款后,在市场上“流通”的资金规模也就大大扩大了。

当然,实际情形可能不会这么简单。例如在你做生意的间隙,就可能会有一部分资金或大部分资金因为你暂时不需要用而被沉淀下来。这部分资金虽然也已经进入“市场”流通,但由于暂时还沉淀在你这里并没有发挥作用,所以会使得市场上其他急需用钱的人造成一种资金“相对紧张”的局面;而这种相对紧张又会促使新的信用扩张。

而这部分沉淀在你手里的资金,因为实际上已经退出流通,所以必定会延迟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一颗“定时炸弹”。因为它随时随地都可能作为现实的市场购买力出现。只要它看中某种商品和服务,就能拉动这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如果这笔资金数额庞大,那就等于说可以在短时间内抬高这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到一个相当高的地步,同时也有能力把这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突然摔在地上。

容易看出,这就是游资及其炒作了。

当然还不仅仅是这样,因为就在这种游资炒作的同时,政府财政依然在不断透支,银行信贷依然在继续膨胀,这几方面因素加在一起,市场上的通货膨胀压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来说,在国内需求不足时,适当的信用扩张能够刺激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复苏初期,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不过在我国现阶段,因为投资扩张和财政信贷已经双双超前,所以不但不能继续采用信用扩张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而且还应当反其道而行之,严格控制信贷规模,这样才能有助于稳定市场、抑制通货膨胀。

[注释1]刘天玉、刘士龙等:《信用扩张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1996年第3期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过度信用扩张会引发通货膨胀

过度信用扩张会引发通货膨胀,因为这种“信用”“扩张”的本质就是增量发行货币。

有鉴于此,读者不必去纠缠是不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而引发了通货膨胀。因为根据货币主义观点,通货膨胀本来就是一个货币问题,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而在这种货币发行过多中,理所应当就包含着金融信用扩张问题。

这些概念不搞清楚,会直接影响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选择,以及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而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当有人认为我国通货膨胀成因中,有一种原因是过去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产生的滞后效应,那么你就会马上联想到,这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实际上必然会造成信用扩张,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在西方发达国家,每当经济过热、投资过旺时,中央银行总会想方设法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和贴现率,通过提高利率、降低投资回报率、增大投资风险等办法,来缩小信贷规模、抑制投资需求。

读者容易看到,这一举措2010年下半年以后在我国也频频出现,这就很好地表明了我国政府正在压缩信用扩张,以此来抑制业已出现的通货膨胀。

在过去,我国劳动力紧张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产出分配失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很难得到显著提高。最典型的表现是“收入房价比”越来越大,表面上看是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而实际上还是工人的工资上涨幅度太低,才导致“收入房价比”扩大、居民消费比例太低的。说到底,这就是因为信用扩张在稀释居民财富、有效扩大内需,并把它当作唯一途径,所以政府才会以较高的货币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作为维持经济景气度的重要支柱之一[注释1]。

信用扩张和通货膨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信用扩张会导致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会反过来要求进一步信用扩张。从中容易看出,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例如,2011年初阿根廷国内到处出现银行门口排长龙提取现金的情形,国民怨声载道。据阿根廷官方报道,主要原因是新年前后国内现金需求量大增,从而造成银行现金供不应求局面;而实际上呢,这一观点是一种轻描淡写,真正的原因是2010年阿根廷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5%至30%,导致货币需求量大大增加,以至于出现了银行“钱荒”局面。虽然2010年阿根廷的经济增长表现非常不错,年增长率在8%左右,但由于国内贫富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又完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所以受国际投机资本一冲击就出现这样的局面,这是很好理解的[注释2]。

为了应付现金紧张局面,阿根廷中央银行紧急印刷100亿比索的百元纸币(相当于25亿美元)紧急投放市场。可是归根到底,这也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因为这种信用扩张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社会需求、刺激通货膨胀,从而对以后的通货膨胀产生一种叠加效应。

再例如,美国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前,也是经常表现为居民依赖债券扩张和资产价格膨胀所带来的财富效应进行透支消费的。日本在过去20年里,也经常表现出一种财政赤字和公共负债大幅度扩张。我国的金融体系比较特殊,政府对货币规模具有高度的收放控制能力,政府项目的融资和国有企业的粗放扩张,又不以利润回报为目标。不用说,这实际上同样表现为一种非常粗放的信用扩张行为。

所以,即使我国未来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继续走低,国内信用规模仍然可以维持很高的增长率,这是我国与其它已经实行金融市场化国家和地区相比的基本区别。

可是要知道,这种依赖信用扩张和财富效应拉动内需的循环机制一旦形成,货币就会继续远远地超出实体经济增长速度出笼。

关于这一点,读者可以从我国许多省份公布的“十二五”投资计划中得到印证。也就是说,未来我国的信用规模扩张空间仍然非常大,中央政府负债水平的提高、地方政府隐形债务规模膨胀、国有企业等投资主体的粗放扩张,都会对以后的信用膨胀起推动作用。

更应当注意的是,在我国过去劳动力供应充分、基础原材料价格低下的环境下,我国的很多货币扩张除了造成房地产价格猛涨外,并没有在其他方面带来高通货膨胀威胁;可是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从潜在通货膨胀水平角度看,全球信用大扩张一定会进一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

而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每年春天出现的“民工荒”,舆论一般把它解读为农民工的工资太低,以为只要提高工资水平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而实际上呢,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就能得到解决的,例如其中就存在着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的劳动力减少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从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看,我国国内劳动力稀缺一定会拉动整个工资水平上升;而这在我国资本项目没有放开也不能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又会从多方面刺激信用扩张,从而给未来通货膨胀造成潜在风险。

[注释1]吴土金、腊博:《紧缩政策呼之欲出,长期通胀堪忧——2010二季度宏观经济报告》,2010年4月1日长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同。

[注释2]周晋竹:《阿根廷通胀引发钱荒,新兴国家亟待发展信用体系》,2011年1月9日中国广播网。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