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 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1 / 1)

一方面,政府财政赤字是引发货币超发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全球各国政府又都纷纷实行财政赤字政策。所以也难怪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会成为通货膨胀的两大主要因素之一了。

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认为,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会想方设法“逼迫”中央银行增加纸币发行或扩大信贷规模,以此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除此以外,政府财政的“虚收实支”也会使得财政支出缺乏相应物资保证,从而造成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在各国都出现过。资本主义国家是如此,社会主义国家也一样。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就纷纷奉行赤字财政政策,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大超过实际需要量,造成持续通货膨胀;在目前的我国、朝鲜,也都存在这种情形。

不过,政府财政赤字虽然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所起的作用和表现方式还是不同的。并且,由于美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可以“刑不上大夫”的。

政府财政赤字必定引发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认为,如果当前国内的总支出大于总收入,就会表现为政府财政赤字增加或贸易赤字增加,当然也可能同时表现为财政和贸易“双赤字”。而财政赤字的结果,必然是政府“逼迫”中央银行超量发行货币,从而导致货币扩张速度过快。与此同时,贸易赤字还会引发汇率贬值,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以我国为例,1985年和1993年是我国经济最热的两年,就都出现过贸易赤字大幅度增加的情况。在财政赤字方面,1990年到1995年的5年间,我国财政赤字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1%。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双重压力,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大幅度下跌,外汇调剂市场上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1991年末的5.82元上升到1993年5月的8.1元,价格最高时甚至上升到10元。正因如此,才最终促使政府下决心实施汇率制度并轨,同时把人民币汇率一下子就贬值到8.7元[注释1]。

总体来看,1997年之前我国政府在观念上还是一直坚持财政平衡理念的,所以对财政赤字规模的控制比较严格。2003年到2007年间,我国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开始逐年下降,从2003年的2.4%一直下降到2007年的1.5%。与此同时,我国贸易盈余占GDP的比重则是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8.1%。政府财政赤字的减少、贸易盈余的大幅度上升,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面临着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的双重局面。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局长于学军博士认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争论,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出现高增长热潮,政府应该加强宏观管理、防止通货膨胀;而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并不热,甚至通货紧缩的阴影还挥之不去,所以应该防止经济下滑过快。

之所以这两种意见长期并存,并争论不休,就是因为观察者是从传统观念和旧的分析角度来考察的。如果换个角度,从通货膨胀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货币现象角度看,就会比较清晰地发现问题的本质[注释2]。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83年以前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实际上都与当时发生的财政赤字直接有关,并且可以明确是由财政赤字引起的,其主要特点是财政赤字在前、通货膨胀在后。

究其原因,在于当时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财政需要包容社会经济的所有领域,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收统支,其中当然也包括银行。

也就是说,我国的银行在当时不过是财政体系中的一个“会计出纳”角色。在当时,我国只有人民银行一家银行负责所有结算、信贷业务。在这种体制下,即使银行想扩大货币信用投放也往往无能为力,所以只能通过财政赤字来进行扩张,财政赤字是货币信贷投放的主闸门。

1984年到1995年之间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就不能说都是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了,而是主要由银行货币信贷投放过多造成的。

具体地说,在这10年中一共发生三次通货膨胀,分别是1984年到1985年、1988年到1989年、1993年到1994年,最高时的年通货膨胀率超过20%。究其原因在于,1984年我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正式确立了中央银行管理制度,从而使得过去长期以来财政拨款银行的角色得到了改变,所以就这样发生了通货膨胀。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其它国家。例如在俄罗斯,自从1992年1月开始实行激进的“休克疗法”、向市场经济过渡后,一连四年的CPI超过三位数,1992年高达2506%,1993年为844%,然后开始逐年下降到1994年的215%、1995年的131%。理论界认为,俄罗斯的恶性通货膨胀属于一种典型的“转型期”、“倒退期”通货膨胀,但也与政府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存在的双轨制、财政赤字有关[注释3]。

因为按理说,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货币发行、调节货币流通,而这时候的俄罗斯联邦银行已经不能独立履行中央银行职能,对于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只能表现为增量发行货币。

1992年到1994年间,俄罗斯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基本上是靠中央银行对财政部的贷款来加以弥补的。具体地说是,1992年俄罗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的统一贷款中有1.9亿卢布是根据政府决定拨出的,不是根据政府决定拨出的只有0.6亿卢布。

随着联邦政府预算赤字越来越大,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居高不下。1992年联邦政府预算赤字100%是通过增量发行货币弥补的,1993年这个数字是61.3%,1994年为73.6%。直到现在,这一因素仍然存在。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为什么不能把我国的通货膨胀与俄罗斯相提并论了,因为国情不同。

[注释1]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组:《如何看待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2008年5月21日中国经济时报。

[注释2]姜欣欣:《重视研究“资产泡沫型通货膨胀”有助于认清经济迷局》,2007年7月9日金融时报。

[注释3]王秀丽、谢伟东:《俄罗斯转轨型通货膨胀研究》,1997年第2期俄罗斯研究。下同。

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引发全球通货膨胀

从国外来看,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这一规律也普遍存在,但其结果有可能不同。尤其是美国,由于美元在全球的货币霸主地位,所以美国可以利用政府财政赤字发行美元,它所引发的通货膨胀会随着美元输出到全球各国。因为美元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并不在美国国内,所以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在国内遭到的反抗就非常弱。

具体地说,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长期经常项目赤字,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情况虽然有所好转,1991年还因为经济出现衰退首次出现贸易盈余,但随后,随着美国经济开始复苏,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大幅度增加,从1992年的500亿美元左右一直增加到2006年的85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高达6.5%。与此相应地,美国经济也进入了长期的财政赤字时代,财政赤字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只是在1998年到2000年间因为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情况稍好一些[注释1]。

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在2009年达到最高峰,数额为1.41万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的10.0%。2010年为1.29万亿美元,2011年再创历史最高纪录,赤字预算为1.56万亿美元[注释2]。

不用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也会必然造成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所不同的是,由于美元在全球货币中的霸主地位,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的美元并不会留在美国国内,而是会流向全球各国。

这就是读者看到的:一方面美国通过输出美元来弥补贸易逆差,从而使得美元在全球到处泛滥;另一方面,全球各国的流动性美元又会以资本流入方式回流到美国,从而维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更可怕的是,由于其它国家持有美元没什么实际用处,所以只好以投资、购买美国国债为主要对象,并且数额惊人。以2006年为例,美国净资本流入7191亿美元,占经常项目赤字的84%、贸易赤字的94%。

美元在全球泛滥造成的结果,众所周知。以我国为例,因为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并没有完全实行市场化,所以这种美元冲击必然会使得我国不得不被动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在我国国内造成货币流动性过剩。而这种流动性过剩,一方面会引发资产价格膨胀、产生经济泡沫;另一方面,又会因为资产价格膨胀、经济泡沫而直接推高物价水平。

所以容易看到,前几年在我国讨论有没有出现经济泡沫时,经济泡沫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而这几年公众在纷纷议论我国有没有出现通货膨胀时,实际上就表明这种通货膨胀已经到了末期,即最终进入了商品价格全面上涨阶段。

从这一点上看,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导致的美元泛滥。与我国政府财政赤字超量发行货币相比,这一因素因为来自国外,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单靠国内因素是很难得到解决的。而如果过去长期累积的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不解决,也就是说产生这种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不清除掉,治理通货膨胀就难以奏效。

顺便说一句,这种美元泛滥造成的另一个后果是美元持续贬值,而这也是这些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市场上的大宗商品如石油、农产品等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汇率贬值,就必然使得全球其他主要货币如欧元、英镑、日元包括人民币,都纷纷去购买这些大宗商品来抵抗美元的通货膨胀,这样就又推动了石油、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攀升。这些大宗商品进入我国后,又会在我国国内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尤其是我国这样一个对石油、铁矿石和其他有色金属依存度很高的国家,更是如此。

当然,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因为这些大宗商品还会在价格方面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石油价格上涨后,就更显出生物能源开发的紧迫性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工业用农产品尤其是玉米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从而引发玉米价格上升;而玉米主要是用作猪饲料的,玉米价格上升又会进一步提高养猪成本,最终引发食品价格上涨……

[注释1]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组:《如何看待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2008年5月21日中国经济时报。下同。

[注释2]刘丽娜、蒋旭峰:《美国2月份联邦财政赤字创新高》,2011年3月11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