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 混合型通货膨胀(1 / 1)

当工人的工资得到提高时,消费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于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就会转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现实生活中这两种通货膨胀往往交织一起,所以称为混合型通货膨胀。

混合型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需求拉动造成了通货膨胀还是成本推动造成了通货膨胀很难分清楚,所以只能笼统地说是供求双方混合作用引发了通货膨胀,所以也叫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容易看出,这实际上是一种折中主义,但这种折中并不是没道理,因为事实上在通货膨胀中确实存在着“拉中有推、推中有拉”的局面。

最典型的是,一开始的通货膨胀很可能是由于货币过度需求引发价格上升的,属于一种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接下来就很可能是因为这种需求过度引起的物价上涨促使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从而转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当然,实际情形也可能会完全相反。即一开始是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这时候出现的当然就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了;而接下来,由于全社会工人的工资普遍提高了、购买力增强了,会拉动产品价格的提高,从而呈现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尤其是从长期来看,长期性通货膨胀通常是由这两部分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造成的,单方面形成的情形很少。

直线式混合型和螺旋式混合型

混合型通货膨胀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直线式混合型通货膨胀和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直线式混合型通货膨胀最早来自流通领域。每当政府超发货币或推出一系列超大规模的投资项目后,总会对商品市场形成过度需求。这种过度需求又必然会对商品价格拉升形成潜在压力,并且通过商品价格上涨拉动工人工资上涨;而工人工资上涨,又会推动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从而“一条道上走到黑”,让公众看到似乎全社会所有的商品价格都在涨。

那么,有没有可能工人的工资增加了,产品价格不提高呢?不可能。否则在产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就会因为利润空间的压缩而减少产量,如果没有利润空间甚至还要出现亏损,这时候便会出现停产。

而无论减少产量还是停产,都会导致部分工人失业,从而引发社会购买力下降;而社会购买力下降,又会进一步压缩产品需求。这样,就势必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所以,政府是决不会允许这样做的,而是会反过来通过增量发行货币保证企业盈利,或者拉动产品需求,使得这一过程发生逆转。

容易看出,这样一来,通货膨胀就以直线式形式出现了。

不过,初看起来这种价格上涨是直线的,但其实这其中的关系很复杂,是多种因素混合影响的结果,所以其性质仍然属于混合型通货膨胀。

因为政府在看到通货膨胀出现时,一定会采取措施扩大需求;而这种需求扩张的结果又必然会给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扬造成压力,从而如此循环,形成全社会的通货膨胀。

与直线式混合型通货膨胀相比,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的发展轨迹当然就是“螺旋状”的了。

一般来说,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最早来自生产领域。它的价格上涨方式是螺旋状的,并且在发生通货膨胀时,实际产量不会下降或者不会下降很多,而这时候政府常常会通过增量发行货币的办法来拉动需求并扩大投资规模。这样在整个国民经济内部,就会出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别增加,从而导致价格水平也随之向上攀升,于是慢慢地出现明显的、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直线式混合型通货膨胀还是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现实生活中很难区分开来。所以一般只讨论它们在产生原因方面的不同,其他方面因为交织在一起很难区分,所以一般不去深究,这也是通货膨胀难以治理的原因之一。因为既然连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和表现方式都搞得不是很清楚,也就难以找到有效办法了。

混合型通货膨胀恶化程度小

一般来说,混合型通货膨胀由于形成原因和表现方式复杂,各种类型的通货膨胀相互交织在一起,确实不容易治理;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另一种后果,那就是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相互纠缠,这本身也是一种相互牵制,不至于出现情况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

不用说,绝大多数通货膨胀都是属于混合型的,所以容易看到,全球各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比例并不大,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以我国为例。我国的通货膨胀同样属于混合型通货膨胀,具体地说是投资品和资源类商品的价格上涨主要是需求推动形成的,而一般居民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则主要是成本推动形成的[注释1]。当然这只是一种大的划分,具体细节千差万别,并且两种类型还常常交织在一起。

既然是混合型通货膨胀,并且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所以读者就不能寄希望于仅仅依靠货币政策调整就能达到治理通货膨胀的目的。

虽然对付通货膨胀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因为按照货币主义观点,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办法;但又要实事求是地说,因为混合型通货膨胀的成因比较复杂,所以单靠货币政策可能会显得力单势薄。

例如,仅仅从混合型通货膨胀中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来说,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可是投资需求却明显过热、国外需求也十分强劲。以这样一个典型的投资需求型增长模式看,“预算软约束”下的地方政府都有一种“投资饥渴症”。而在这种“投资饥渴症”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会长期居高不下,无论中央政府如何进行宏观调控,投资过热的问题都很难得到真正解决,所以也就别指望仅仅依靠压缩货币供应就能解决得了[注释2]。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从另一方面看,我国之所以多年来一直倡导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模式,不仅是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出发的,也是为了满足全球对中国制造产品的旺盛需求。否则,单靠国内单方面地向外出口推销,而没有国外对中国产品的这种强烈需求,我国的外贸顺差不会这么大。

这种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固然反映我国内外贸结构失衡问题非常严重,但同时具体到通货膨胀治理来说,也表明这种外需现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

而从未来看,我国的通货膨胀仍然具有明显的混合型通货膨胀特征,推动通货膨胀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美国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不断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热钱持续涌入,会大大抵消我国国内货币紧缩流动性努力;二是美元的不断贬值势必抬高以美元计价的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使得我国面临着更大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三是我国受自然灾害影响及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必然,从而形成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四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在发生变化,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为标志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已经形成;五是受货币供应急剧扩张影响,货币流动性泛滥局面需要慢慢消化,各种紧缩政策不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注释3]。

显而易见的是,无论从混合型通货膨胀的一般特点看,还是从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具体情形看,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一方面,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在持续增大,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两大因素在这其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因为我国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足,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状况看,并不存在商品价格总体水平持续上涨的条件,再考虑到政府的价格调控能力,所以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大。

[注释1]李明亮:《目前我国属混合型,出现严重通胀可能较小》,2007年9月4日中国证券报。

[注释2]李长安:《防治混合型通胀不能光指望货币政策》,2008年3月12日学习时报。

[注释3]马涛:《混合型通胀幽灵现,“系统性宽松”需终结》,2011年2月12日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