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1 / 1)

把需求拉动作为通货膨胀的原因,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依然是货币超发造成的。如果不是货币超发造成“性别比”失调,又怎么会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呢?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认为,当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过剩需求就会拉动物价普遍上升,从而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追根溯源,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货币发行太多造成的。

有人认为,这种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我国是主流。最典型的是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双双反弹,就意味着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在向右快速移动;并且总需求曲线跑得比总供给曲线快,说明这种通货膨胀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从结构上看,我国资本稀缺的主要原因在于出口过多。虽然制造业全球化必然会要求生产要素在全球进行合理配置,但毫无疑问,房地产、劳动力、基础设施等都具有不可贸易性和供给刚性,从而必然需要对资源需求进行重估,而这种重估的表现其实就是价格上扬。

不用说,如果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会超过总供给时,说到底,还是因为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所以,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根源,仍然可以追溯到超量发行货币那里去。

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发行太多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前提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

也就是说,只有当各种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这时候的总需求继续增加已经不可能增加产量而只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形成通货膨胀。如果经济中还没有实现充分就业,还有闲置的机器设备等要素,这时候的需求增加只有在无法得到迅速满足时才会推动价格上升,从而出现通货膨胀。而这时候由于原来的经济还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所以这种价格上涨仍然会刺激总供给的增加,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那么,什么情况下才会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呢?这主要是:

①财政赤字。当政府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形成财政赤字,政府就会通过增量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从而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②投资需求过大。国内投资总需求超过国内总储蓄和国外资本流入之和,也会形成所谓的“投资膨胀”。

③消费需求过大。国内消费总需求超过消费品供给和进口消费品之和,也会形成所谓的“消费膨胀”。

不用说,在上面三个因素中,每个因素都会形成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从而拉动需求型通货膨胀,通过物价上涨来弥补供求缺口。

根据前面所说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根源最终可以追溯到货币因素上去。也就是说,任何需求如果没有货币量的增长为前提,这种需求就是一句空话。就好比说,你要买一样东西,可是你手里没“钱”(货币),你的需求就无法变成现实。政府、社会也是如此,只有当这种总需求通过增量发行货币表现出来,它才有能力去“追求”商品和服务。用经济学术语说,只有这样才能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所以,过度的总需求必然表现为过度的货币需求;而过度的货币需求,又必然会拉动通货膨胀。这时候,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产生:一是经济运行对货币需求大大减少,这时候虽然货币量并没有增加,却会显得相对过剩,表现为一种“支付能力过剩”;二是经济运行对货币需求量变化不大,这时候纯粹表现为货币量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相对过剩。

应该说,这两种情况都会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但不用说,由于前一种情况即经济运行对货币需求量减少的情形很少见,所以以后一种情况推动通货膨胀较为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总需求”看起来简单,其实很复杂。就拿投资需求来说,除了政府投资外还有民间投资;而消费需求,又包括国内消费和出口两大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很复杂,并不是政府想控制就能控制得了的,这也就决定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类型和过程都很复杂。并且,由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总需求常常会表现出独特的一面来,甚至用普通宏观经济学来解释,都有许多感到难以解释的地方[注释1]。

例如,同样是投资,除了看投资规模外,更要看投资质量。就拿2009年我国增量发行的9万亿元人民币和2010年的8万亿元人民币来说,由于主要投向是各种基础建设而不是用于支持消费,所以这种投资并不一定具有对应需求,所以很难保证这种投资就能有效增加商品或服务,完全有可能造成资源闲置和产能过剩。进一步说,投资活动的关键在于投资效率,即能不能达到原有的投资目的和投资收益。

看看现实,无论是我国的政府投资还是民间投资,都有点“找不到”投资方向的感觉。实际上,这就表明这种投资效率在下降、投资效益越来越没有把握。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国在政府投资决策体制方面存在问题、效率不高;二是投资本身的边际报酬率在递减。

以后者为例。当前我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步完善,无论政府投资还是社会投资,如果仅仅是一些锦上添花的项目,投资回报率就必然会较低,甚至有可能得不到回报。所以容易看到,许多一哄而起的项目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甚至投入产出为负。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投资回报率低甚至没有回报,虽然不会改变货币财富格局,却会因为消耗更多物资而推动通货膨胀。

尤其是2009年以来我国各地区、各行业中广泛存在着重复投资、提前投资、胡乱投资等现象,这是我国中长期通货膨胀的内在压力之一。

[注释1]何孝星、张宁:《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结构性分析》,2010年第10期经济学动态。下同。

次要原因在于资源稀缺

通货膨胀必然会令人越来越重视资本稀缺问题。因为在产能利用率很低的时候,总需求扩张拉动的只是产量的增长;而当产能利用率出现明显提高后,总需求的扩张就必定会体现在价格上涨上。

根据这一原理,这几年来我国通货膨胀加剧,恰好表明我国的产能利用率正在出现明显提升,而这又是资源趋向稀缺的表现。

由于我国的这种总需求扩张主要是出口拉动形成的,所以政府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把重点放在控制国内投资上,这样的宏观调控思路有点南辕北辙。因为这种控制投资的结果,必然会压缩未来供给潜能,更加加剧资源稀缺程度,也更加加剧通货膨胀[注释1]。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之所以说与资源稀缺性有关,是因为只有当这种资源比较稀缺时,才可能拉动它的价格上扬;如果这种资源敞开供应(如空气),哪怕货币发行再多,也撼动不了它的价格(如果它确实也有标价的话)。

资源的这种稀缺性实质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这种资源不可再生,并且存量逐渐减少;二是由于这种资源的稀缺,所以如果要继续增加资源产品供给,无论开采难度还是成本都会趋于上升[注释2]。

例如,前者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有机构预测,目前这些资源的探明储量在全球可供开采年限分别为162年、40年、65年,在我国可供开采年限分别只有100年、20年、37年。开采完了怎么办?至少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后者主要是指自来水等资源,这些资源虽然还没有面临枯竭危险,但要继续开采难度和成本都会上升。最典型的是近几年来我国国内各大中城市的自来水价格大幅度上调,就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开采成本上升造成的,从而显得自来水的这种稀缺性越来越强。开采难度和成本上升了,需求又保持不变,甚至还要进一步加剧,价格当然就会被拉上去了。

从全球经济中长期发展看,随着全球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需求也会日益扩张,所以,这些自然资源价格总的趋势是向上不断提高,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资源价格上涨。

也就是说,只要这些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特征没有改变,并且又是必要的生产投入要素,要想长期控制这些资源的价格就不可能。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至少在这些资源还没有枯竭之时,资源的开采规模和力度与资源价格之间还是遵循市场规律的,那就是主要看供需关系。当开采量大、暂时供过于求时,价格就可能会出现下跌。所以总体上看,以五到十年为期来进行考察,这种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会呈现出跳跃式上升态势,而不可能箭头一直向上、一路攀升。

根据汤姆孙-路透的资料,如果以1967为基年,指数初始值为100,全球1956年至2009年的连续商品价格指数(CCI[注释3])如下图所示:

据此判断,从全球范围看,由于2001年至2008年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过快,CCI从2001年末的100多点上涨到2008年6月的596点,接下来的中短期内,全球主要资源价格可能会处于一个相对平台整理阶段。也就是说,从短期内看这种由于资源价格上涨造成的通货膨胀风险已经大大缓解了,可以相对保持一个时期。

而从我国国内的情况看,由于目前大宗商品价格仍然处于高位,并且短期内价格波动比较剧烈,所以国际大宗商品的这种需求型拉动型通货膨胀因素依然是存在的,但会以间隙性症状出现为主。

[注释1]陈文招:《通货膨胀与资本稀缺下的投资策略》,2007年9月30日顶点财经。

[注释2]何孝星、张宁:《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结构性分析》,2010年第10期经济学动态。下同。

[注释3]CCI指数是基于基准年平均值以来的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