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 拒不承认通货膨胀很危险(1 / 1)

通货膨胀就在那里明摆着,拒不承认通货膨胀或者漠视通货膨胀存在的风险,都是自欺欺人,也是很危险的。既不采用GDP平减指数核算,又要强调CPI在我国不算数,很矛盾。

我国目前是不是存在通货膨胀?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可是由于各种利益关系却变得模糊起来。有的认为通货膨胀确实存在,但问题并不严重,所以不必放在心上;还有的认为我国只有物价上涨,根本不存在什么通货膨胀。

是不是存在通货膨胀?事实胜于雄辩

我国是不是存在通货膨胀,这并不是辩论能够解决的问题,更不是比谁的嗓门大小一决胜负,关键要看事实,事实胜于雄辩。

从最简单的道理上说,如果CPI上涨1%,就表示今年的101元钱与去年的100元钱具有同样的消费能力。根据这一点,我们如果假设我国历年来官方公布的CPI数据是准确的,那么就可以以此来推算过去任何一年的收入与现在购买能力大体相同的收入数据是多少。

根据这个原理,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万晓西根据2004年的资料开始了这样的推算。

资料表明,1978年我国职工年平均工资是615元、月平均工资为51.25元,接下来乘以2004年的城市居民消费定基指数495.2,除以作为基数的1978年的100,再考虑到2005年城市居民价格上涨的1.6%,这样1978年的职工工资就能被换算成2005年的收入相当于257.87元。

而不用说,谁都知道,1978年的51.25元月工资在当时可以过上中等偏上的生活水平,而257.87元的月工资放在2005年不要说是日用开销了,恐怕至多“只够交煤气水电费”[注释1]。

万晓西从《北京志·物价志》、《上海价格志》、《广州市志·物价志》等资料中翻阅得知,除了没有可比性的家用电器类商品外,我国2005年食品类的平均价格大约是1978年的10倍左右,其它商品价格大多超过10倍,尤其是医疗、教育、住房价格更是上涨几十倍乃至上百倍。

如果按照1978年的CPI权重进行计算,2005年以前的27年间,我国城市CPI上升15倍左右。如果考虑到结构性变化因素在内,例如国家将政府原来承担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费用支出大部分转向居民个人承担,并因此进行相应的权重调整,那么,我国城市的通货膨胀率在这27年间还会上升三四倍,也就是说,实际通货膨胀率会比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高出50倍。

按照这样的数据推算,我国城市中的实际通货膨胀率每年环比上升15.62%,比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要高出9.5个百分点左右。

万晓西认为,关于这一点,普通消费者从商品的最小单位价格变化中就能得到深刻体会。

例如1978年时,商店里出售的商品标价都会精确到分,两分钱就可以买一个馒头;而现在的商品标价大都精确到角,很多商品的标价单位是元。也就是说,在这些商家眼里,现在的一分钱已经不是“钱”了,至少一元钱才算是“钱”。事实上,消费者在各大超市购物结账时往往会看到,通常的做法是结账时“分币”舍去不计。商家的这种“大度”实际上表明,这些“分币”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是“钱”,不如舍去“讨好”消费者。

这一变化也能在某种意义上表明,我国在过去27年间的CPI至少增长10倍到20倍。

就连中央银行似乎也在质疑我国CPI的准确性。

正如当时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受价格控制和价格统计方法本身局限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CPI还不能完全反映真实通货膨胀程度。”“对于通货膨胀程度和价格走势的判断,需要关注多项指标并进行综合。”

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更多的依据是它们自己得到的统计数据,不完全是参考官方发布的CPI。

[注释1]柯志雄:《27年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被低估10倍》,2006年7月15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下同。

认识并承认通货膨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2010年的通货膨胀苗头最早出现在4月初。2010年4月的CPI从2009年末的负数悄悄爬升到2.8%,主管物价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轻描淡写地说,“物价变动并没有超出此前预期,CPI的变动仍处于温和上涨范围。”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这种CPI上涨主要是2009年末价格翘尾因素造成的,不必大惊小怪[注释1]。

有了这样的主观判断,官方在解释此时此刻有色金属、大豆、橡胶、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在短期内猛涨的现象时认为,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是政府提高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控的结果,而蔬菜瓜果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短期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随后,由于我国和全球经济都出现了出乎预料的放缓,所以政府也就放松了对通货膨胀的警惕。

从2010年7月开始,大规模的物价上涨开始出现,尤其是我国各地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以绿豆、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突破了最高纪录。而这时候,官方和一些经济学家又拿出过去常用的一套说辞,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具有季节波动性,所以不能认为我国出现了通货膨胀,至多只表明出现了“结构性”通货膨胀。

面对CPI的步步高升,从4月的2.8%一步步升高到3.1%、3.3%、3.5%、3.6%,并且达到2010年9月3.6%这个两年内的最高点,这时候的官方口径仍然是年内3%的通胀率可控,似乎“一切尽在掌握”。

但是,CPI这种步步高升走势并不那么“听话”。2010年国庆节一过几乎所有物价都失去控制,从农产品到非农产品,从批发到零售,从现货到期货,11月初更是又掀起一股涨价风潮。

例如,在11月1日至10日这短短10天时间里,我国的大宗有机原料PTA价格就从每吨8575元上涨到11250元,上涨了31%;生产长丝的化纤产品MED价格从每吨7715元上涨到9100元,上涨了18%;螺纹钢和热轧板卷品种钢材的价格每吨每天都要上涨30元……全面通货膨胀局势已经无法避免。

11月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正式表示,我国2010年的CPI将超过3%的政府预期调控目标(事实最终证明,2010年我国CPI达到3.3%)。而此时此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依然认为“中国不存在通货膨胀”,不但如此,我国从1998年以来就不存在通货膨胀,只能说是物价上涨[注释2]。

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的CPI为4.4%。一方面,这是年内首次突破4%,创下了25个月以来的新高;另一方面,却又依然否认我国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以下是媒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CPI月度数据直播中的文字资料,对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就CPI“保3”口径的变化历程整理得到的,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的口径变化历程[注释3]:

追根溯源,通货膨胀产生原因主要是货币发行过多、流动性泛滥。所以判断我国有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将来通货膨胀的幅度有多大,主要应当看货币流动性大小。

如果抱着这一基本观点看问题,判断通货膨胀其实并不难,关键是看判断者是不是有这个勇气、是不是坚持实事求是。

例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2010年初就在不同场合预言年末CPI将超过5%。事实上,我国2010年12月的CPI为4.6%、2011年1月为4.9%,就都太接近了。

正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所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后,我国在2009年一年就发放9.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货币流动性长期保持充足。他认为:“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央银行存在着货币超发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的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请注意,吴晓灵在这里的用词不是“适度宽松”而是“极度宽松”,或许这就能更好地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来[注释4]。

[注释1]熊剑锋:《物价暴涨中国之谜》,2010年12月6日2010年第34期凤凰周刊。下同。

[注释2]王国刚:《中国目前仅是物价上涨,1998年来不存在通胀》,2010年11月12日东方早报。

[注释3]张静:《食品涨价推动CPI首次破4,统计局否认全面通胀》,2010年11月12日新京报。

[注释4]《货币超发严重,加息是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信号》,2010年11月2日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