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作为利益分配调节器,喜欢欺贫爱富。越是强势阶层从中获得的利益越多,所以它们不但不害怕甚至还有些喜欢通货膨胀。相反,穷人在通货膨胀往往被冲击得伤痕累累。
有人说,通货膨胀犹如猛虎,处处不受人喜欢。其实也不尽然。老虎会吃人,这一点确实令人害怕;可是如果这只老虎对你来说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很安全,你的心情也就大不一样了。更何况,每个人的地位和角色不同,当然就有人会利用它的威武来摆平不少事,请不要忘了还有一个“狐假虎威”的成语呢。
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势不可挡的财富再分配过程。这种财富再分配权力掌握在“强者”手里,弱势群体对它奈何不得。所以,在通货膨胀中弱势群体受伤害最大是必然的。
总体来看,通货膨胀对谁有利、对谁不利,谁在通货膨胀中受到的伤害最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来:
通货膨胀中弱势群体受伤害最大
通货膨胀虽然同样侵蚀所有人的财富,但对弱势群体的伤害更大。
我们知道,通货膨胀的外在表现就是物价上涨,但其实质是货币贬值。不要以为物价上涨就是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就是物价上涨,其实这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同一时刻,全国的货币发行量扩大了10倍,同时所有商品的价格也都瞬间提高10倍,那么这种通货膨胀实际上除了瞎折腾以外,什么作用也没有。
当然,事实上这些过程不可能在瞬间同时完成,而是有个先后次序,用经济术语说是,通货膨胀增加发行的货币是通过某个入口进入经济体的,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蔓延到经济体的各组成部分。说得更具体一点,这个入口就是银行增加信贷规模。
不用说,能够有机会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人会最先拿到这些贷款,然后是把这些贷款投入经济领域用于谋利;这些贷款经过在经济领域内的广泛流通,最后有一部分进入普通百姓腰包,成为他们的工资和劳务收入,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根本分享不到这个部分的。而即使是分享到这部分收入的人,也是最晚拿到这些钱的。而等到他们拿到这些钱时,原来得到这些贷款的企业和老板已经挟裹着通货膨胀率的步步高升,降低了这些同面额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就好比说,企业当初从银行贷款得到这100元,已经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得到了增值(企业从中产生了盈利),若干年后如果某个工人领到的也同样是100元劳动报酬,这两个100元之间的购买力已经是不同的了。财富就这样从后者手里被悄悄地转移到前者手里。
这种财富转移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很难看出来。从我国净投放现金规模看,1981年为50亿元,2010年达到6381亿元,增长了127倍;流通中的现金则从0.32万亿元增长到4.23万亿元,这还不包括银行卡对现金的巨大渗透和替代效应在内,你说这个财富转移规模有多大?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委员钟伟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表面上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但由于各口径货币供应量极速增长,政府在不知不觉中就取走了居民财富的大部分。这种极速货币化进程使得财力不断向政府集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入分配恶化矛盾、掩盖了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可是这时候的居民“持有现金或者低风险低收益的储蓄、国债等金融资产,和把大半财富拱手让出的差异并不大。用货币去购买可以大规模产业化提供的消费品,几乎等同于奢侈的挥霍。”[注释1]
更进一步地说,通货膨胀与弱势群体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不利于百姓
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普通百姓的收入还是这么多;或者收入虽然略有增长,可是增长速度却低于通货膨胀率,所以普通百姓的工资收入其实际购买力在不断下降,这样就把一部分利益让渡给了政府。与此同时,百姓的名义收入增加了,征收个人调节税的基数和纳税等级也会随之提高,从而使得政府有机会增加税收收入。
从这个角度看,通货膨胀是政府对公众的一种利益掠夺。政府能够从这种通货膨胀中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称为“通货膨胀税”),同时又会打击企业和个人的生产投资积极性。
2.通货膨胀有利于富人,不利于穷人
这是因为通货膨胀虽然是对所有人的财富剥夺,但富人和穷人的财富不仅数量多少悬殊,并且表现结构也大不相同。
富人拥有的财富主要是房地产和生产资料,这些资产会随着资产价格上涨抵消部分通货膨胀压力甚至从中获利;而穷人拥有的少得可怜的财富主要是现金、存款和养老金,这种现金或存款在通货膨胀下贬值速度最快。所以,通货膨胀速度越快,对穷人的损害就越大。
3.通货膨胀有利于投机取巧,不利于技术进步
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已经不能成为正确反映市场需求的信号,各行各业最简单的谋利办法就是涨价。所以你会看到,无论什么企业都会首先想到以更快的速度涨价来抵消通货膨胀压力。
虽然这种商品轮番涨价会冲销自身产品涨价带来的收益,但如果别人都涨价你不涨价损失会更大。在这种混水摸鱼的价格战下,企业无心把精力投入到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去,长期来看会严重损害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尤其是我国企业出口的优势主要是价格低廉,这种价格自杀行为很容易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4.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
借钱消费对于借款的人来说是有利的,而对于借钱出去的人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借钱时商定的利息总是根据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确定的;随着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借款出去的人所收到的利息名义上还是这么多,但实际利息已经变少了。从这个角度看银行存款,居民把现金存入银行根据的是当时的银行存款利率,随着通货膨胀加剧,最后所得到的利息收入其实际购买力会不断下降,从而使得投资收益变少。尤其是在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长期存款的这种不利影响更为明显。
5.通货膨胀有利于老板,不利于工人
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工人的工资还是这么多;或者工资虽然略有增长,可是增长速度低于通货膨胀率,所以工人的工资收入其实际购买力在不断下降。而在工人和老板之间,工人实际收入的下降就意味着把一部分利益让渡给了企业和老板,使得企业和老板获得更多利润;企业和老板反过来再把这部分利润进行追加投资,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让渡。
这就是所谓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够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所在。
[注释1]钟伟:《专家:极速货币化30年,当局巧妙取走大部分居民财富》,2009年8月13日南方周末。
越是低收入阶层感受越深
同样的通货膨胀对不同阶层居民所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是从理论上说,高收入群体对货币的边际效用要小于低收入群体。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同样多的钱对穷人来说能够派更多的用场,所以说,同样的物价上涨水平低收入者会感到更敏感。
二是低收入群体中的食品支出比例更高,而这几年来我国物价上涨幅度最快的就是食品、房地产,这会让低收入群体更加感到物价上涨过快。而对高收入群体来说,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会有助于推高他们所拥有的资产价格,堤内损失堤外补,反而会从中受益。不用说,这样也就降低了他们对通货膨胀的敏感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发布的CPI基期分类权重数据,得到一个固定权重的CPI价格指数;然后把这个指数与官方公布的总体CPI指数进行对比,计算出差值,用来衡量CPI低估实际通货膨胀率的程度。如下图所示[注释1]:
从图中容易看出,这种差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具体地是:在2001年到2006年间(图的左边部分)呈现出微弱的小幅波动,并且主要处于正值区间;而在2007年到2009年间(图的右边部分)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并且长时间落在负值区间。
换句话说就是,2007年到2009年间我国官方公布的CPI与根据2001年固定的CPI权重计算相比被低估了。
当然,这一结论是在只考虑商品权重影响前提下得出的。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我国CPI权重已经在2006年得到调整,那么是不是因为这种调整产生了影响呢?确实有可能,但现在的问题是这次调整的品种有多少、幅度有多大,并没有公开,所以不得而知。读者能够知道的只是其中的食品权重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34%调整为32.74%(这还是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2007年1月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其他权重数据一概不详。
放下这个话题,换个角度看。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得到的物价满意指数(下图中上面一条线),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通货膨胀率减去按照CPI固定权重估算得到的差值(下图中下面一条线),把这来自两个不同部门的数据列在同一张表中发现,两者之间居然有着惊人相似的走势。
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我国CPI低估实际通货膨胀率的研究结果,能够与居民物价满意度高度吻合。恐怕,这是不能用“巧合”两字来简单进行概括的。
[注释1]徐奇渊:《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2010年1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网站。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