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PI表示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率相比总是会被低估,有时候甚至不是低估一点点,而是好几倍。这不但因为这种方法本身存在着致命缺陷,还在于它容易被人为操纵。
普通百姓感到CPI与自己的实际感受不符,并不是用“错觉”两个字可以简单概括的。当某种“错觉”成了大多数人的普遍感觉时,就一定说明真正的“错觉”绝不是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确切地说,我国CPI的计算一直以来都是低估了实际通货膨胀率,名不符实。
按理说,CPI的计算事关重大,不应该开这样的“玩笑”。但实际上,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CPI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的情形不但比较普遍,而且幅度不小。有人甚至认为,我国的CPI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至少10倍[注释1]。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就说明这CPI简直在混淆是非了。
追根溯源,实际通货膨胀率总是被低估的主要原因如下:
CPI低估实际通货膨胀率是胎里病
用CPI来衡量通货膨胀,实际通货膨胀率被低估是必然的,这是CPI指标的致命缺陷,也是这种统计方法的胎里病,很难得到根治。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CPI数据,我国从1978年到2009年11月这30年零11个月里,CPI累计上涨了5.7倍。仅仅看这抽象数字很难判断是不是准确、有没有误差,可是只要进行一下具体对比,还是可以明显看出它与实际情形大不相符的。
假如5.7倍的数据是真实的,那就意味着1978年当时的月平均工资51.25元,相当于2009年的292.1元。但不用说,1978年51.25元的月工资可以养活一家人(家庭平均人口还不止3个人);可是292元的月工资放在2009年不要说养活一家人,就是养自己一个人都难。要知道,2008年北京市的低保水平还每月390元呢[注释2]。
再来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10月份的CPI是4.4%,是连续25月以来的新高。可即使如此,普通百姓还是觉得这个CPI不可靠,比他们感受到的价格涨幅要低多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景气预测中心主任刘熀松教授研究认为,如果用CPI来衡量我国通货膨胀率,这几年来我国的实际通货膨胀程度大约被低估了3个百分点。所以他建议,从这一点上看,我国至少在近期都不能用CPI衡量通货膨胀率,否则误差太大[注释3]。
这里我们先不看刘教授的观点是否正确,重点看他是怎么进行测算的。如果他的测算方法正确,那么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刘教授认为,按照传统教科书上的说法,通货膨胀是指实体经济中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既然如此,那么唯一能够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就应当是GDP平减指数。
关于这一点,国内外经济学界几乎已有定论,只是因为GDP平减指数的核算资料很难及时取得,所以才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一系列物价指数来进行替代,CPI只不过是这一系列物价指数中的一个。
在传统的通货膨胀概念中,并不包括房地产价格。可是普通百姓感受到的价格上涨中,必定会包括房地产价格暴涨的现实。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那么百姓对CPI的感受就永远不会对上号。有鉴于此,可以设立这样两个概念:狭义的通货膨胀和广义的通货膨胀。
所谓狭义的通货膨胀,就是指传统的通货膨胀概念,也就是不包括房地产价格在内的通货膨胀。所谓广义的通货膨胀,当然就是包含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在内的通货膨胀概念了。
明确了这两个概念,接下来我们来进行具体计算:
200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25343亿元,商品房销售总额是43995亿元,这表明商品房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35%。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同期CPI下跌0.7%,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21%,这就可以在狭义通货膨胀概念的基础上测算2009年我国广义通货膨胀率了,这就是:35%×21%-65%×0.7%=6.89%。
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2004年到2009年间我国的广义通货膨胀率分别为5.79%、5.75%、2.8%、8.27%、4.67%、6.9%,算术平均值是5.7%,呈现出的是一种“中度通货膨胀”特征。
接下来,如果让普通百姓用这个数据与自身实际感受对照,就可能会接近得多了。相反,如果用CPI衡量我国通货膨胀,2004年到2009年间的数据分别为3.9%、1.8%、1.5%、4.8%、5.9%、-0.7%,算术平均值是2.87%。虽然从数字上看很“漂亮”,看上去通货膨胀程度很“理想”,可是却与普通百姓的感受相差太大,也根本得不到他们认同,这样的数据再漂亮又有什么用呢?
从中容易看出,这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大约相差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考虑普通百姓对房地产价格上涨因素在内的实际感受,我国目前的CPI至少比实际通货膨胀率低估了3个百分点。
所以刘教授认为,用CPI来衡量通货膨胀低估是必然的,原因在于:一是我国的居民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太低,连40%都不到,缺乏代表性;二是我国CPI的调查样本调整滞后,样品中的商品大多是过时商品、淘汰商品,不是主流消费品,所以不能真实反映物价上涨程度;三是我国对粮食价格的直接补贴如免除农业税、直接补贴给种粮农民等实际上都是让粮食价格上涨,而这种变相涨价并没有计入CPI,从而也导致CPI低估了实际通货膨胀率。
[注释1]柯志雄:《27年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被低估10倍》,2006年7月15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注释2]徐以升:《系统性质疑CPI》,2009年12月22日第一财经日报。
[注释3]郑红:《左看右看横算竖算,只盯CPI通胀被低估3个百分点》,2010年11月17日解放日报。下同。
CPI容易受人为操纵
除了CPI从根本上低估实际通货膨胀外,还由于CPI是从一组代表性商品的价格变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所以如何选择这组代表性商品并赋予它们什么样的权重,就直接关系到计算结果是不是符合客观现实。如果你选择的一揽子商品都是那些价格很稳定的,那么无论你计算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CPI所反映的通货膨胀率都不会高。
正因如此,说CPI容易受人为操纵就很好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认为,过去5年中我国CPI被人为降低7%以上[注释1]。
2010年11月9日,这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名为《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的研究报告认为,2006年以来我国CPI指数被系统性地低估了。由于从2006年1月到2010年5月期间我国CPI权重没有经过大的调整,并且国家统计局每月都会发布CPI中8大类价格指数构成的月度数据,所以根据这些公开数据来计算这5年间的CPI,其可信度较高。
计算结果表明,在这5年中如果按照CPI的常规编制程序,有-7.53个百分点无法用CPI所包含的8个商品和服务类别的指数和权重进行解释。换句话说就是,这7.53%个百分点有被人为调整之嫌。据此判断,我国CPI在此期间至少被人为降低了7个百分点。
所以能看到,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始终在3%左右波动,可是普通百姓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指数却在持续下降,不但接连创出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甚至还显著低于2007年、2008年的水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普通百姓对物价的感受与官方发布的CPI有较大不同。
主持撰写这份研究报告的徐奇渊研究员认为:“多年来,官方并没有对CPI权重调整的细节做出系统性的、具体的说明。在只公布8个分类价格指数、而不公布分类权重的情况下,分类权重本身的变化就会成为调整物价指数的一种可能。”[注释2]
这样说来,如果我国的CPI构成及其权重数据不能向全社会彻底公开,那么CPI低估实际通货膨胀率的主观可能就无法排除。这样不但会损害CPI指数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对树立国家统计局及其发布数据的权威性也不利[注释3]。
例如,2008年8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的CPI增长6.3%,是连续第3个月下降;与当年年初的最高涨幅相比,这时候已经回落了2.4个百分点,看起来似乎形势正在不断好转。可是这仍然无法解释同一天公布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为什么会连续12个月上涨,并且当月涨幅还居然高达10.0%。
于是国家统计局不得不发表分析文章来进行解释。文章认为,PPI上涨主要是资源价格上涨导致的,并不一定会传导到CPI。换句话说就是,这时候PPI的快速上涨并不能说明我国通货膨胀形势在恶化,也不一定会直接影响人民生活。
这样的解释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是苍白无力的。确实,PPI的传导方向不是居民消费,但却是投资,而投资与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我国2008年第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高达11.3%、比第一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上看出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连续9个季度上升,而且其价格上涨幅度不断加速;与此同时,2008年上半年我国职工工资上涨幅度在有所回落的背景下仍然高达17.9%,这些都表明,我国企业的筹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燃料和动力成本等都在继续攀升。
可以肯定的是,在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加速上升的前提下,未来的消费价格一定会向上攀升,只不过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和消费价格上升并不一定同步而已。这就是典型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从我国经济结构看,本书前面多次提到,用CPI来衡量我国总体通货膨胀存在着严重偏差,更有效的应当是GDP平减指数。而从这个角度看,2008年我国一季度GDP平减指数为10.6%,第二季度为11.0%,已经连续第5个季度在攀升了,这就能很好地说明我国通货膨胀形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止,实际情况要比CPI表现出来的严峻得多。
所以,如果要想克服CPI被人为操纵,就必须把CPI和其他物价指数尤其是GDP平减指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修正,以尽可能地符合客观现实,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通货膨胀率的指导作用。
[注释1]黄竞仪:《社科院发布报告:中国CPI被人为调整,5年间低估超过7%》,2010年11月9日财经网。下同。
[注释2]周轩千:《CPI是“风动”还是“帆动”》,2010年11月16日上海金融报。
[注释3]姚枝仲:《CPI低估了当前的通货膨胀率》,2008年8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网站。下同。
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究竟被低估多少
上面已经探讨各方对我国采用CPI衡量通货膨胀究竟被低估了多少,但必须注意的是,不同收入阶层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虽然这方面可谓见仁见智,但科学讲求实事求是,讲求摆事实、讲道理,讲求“理不辩不明”。把问题说开了,一切也就真相大白了。
那么,怎样来衡量不同收入阶层对通货膨胀的不同影响呢?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收入阶层开支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消费开支状况恰好对应CPI构成中的8大类商品分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CPI及其8大类商品价格变动的月度数据,来计算出各收入阶层实际面临的CPI指数,如下图所示[注释1]:
图中清晰地表明,收入越低的家庭面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越高。具体差别可以继续从下图中看出来:
可以看出,用中低收入群体面临的CPI减去高收入群体面临的CPI,最大值出现在2008年,差额超过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8年时低收入群体面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要比高收入群体高出3个百分点!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在家庭收入分组中低收入分组过细、高收入分组过粗,所以高收入分组中面临的实际CPI仍然被低估了。
也就是说,低收入群体面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比高收入群体面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最多时相差的并不止这3个百分点。
[注释1]徐奇渊:《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2010年1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网站。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