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CPI为什么与你的感觉不符(1 / 1)

官方公布的CPI与居民感觉不符,其中固然有心理错觉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CPI样本构成及其权重严重偏离。要想通过CPI反映居民生活费用的成本变化,实在靠不住。

谈到通货膨胀,谈到CPI,太多的人似乎有一肚子话要说。但说来说去总离不开一点,那就是官方公布的CPI总与自己的感觉不符。

感觉不符的原因无非是两点:一是个人感觉有问题,因为归根到底并不是每个人都对CPI的核算原理和计算方法很清楚;即使很清楚,也限于条件无力去掌握这些数据。二是CPI数据的准确性确实有问题,不是因为数据的采集不完整、方法不正确、权重不合理导致歪曲事实,就是被人为操纵了。当然,也可能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客观上CPI不准确,主观上感觉有偏差。

同比和环比的感觉是不同的

国家统计局在发布CPI时,采用的默认口径是“同比”,而普通百姓感受最深的是“环比”。这两种比较方法不同,差异当然就存在了。

例如,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4月份的CPI是5.3%,这表明我国2011年4月全国的平均物价水平与2010年4月相比增长了这么多;对照2011年3月公布的5.4%的数据,可见上涨趋势是减缓了。

可普通百姓的感受却不是这样。他们早已“忘记”了一年前2010年4月的通货膨胀高低,在比较价格涨跌时,通常都会用今天和昨天进行对比,至多是和上个月对比。不用说,因为这时候的他们对刚刚过去一个月的3月份的通货膨胀还记忆犹新,所以会很自觉地认为与上个月相比“现在”的物价并没有下跌,或者并没有下跌多少,相反还有不少商品价格上涨了,所以他们就对官方公布的5.3%本能地有一种不信任,认为是“假”的。

不用说,这就是同比和环比两种统计方法给人造成的错觉。在我国普通百姓对CPI感觉不符的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着这种因素,因为缺乏具体研究还不太好说,但这种影响因素确实存在。

再例如,国际原油价格在2008年7月时超过每桶140美元,半年过去后的2009年初下跌到只有每桶40美元,然后又在半年后的2009年7月反弹到每桶70美元。在这个时间里,如果采用“同比”的统计方法来计算2009年7月的原油价格涨跌幅,就可以说是每桶70美元的价格与一年前每桶140美元相比“下跌了50%”;可是普通百姓的感受却不是这样的,他们更习惯于用当时每桶70美元的价格与年初每桶40美元的价格相比,认为不是下跌了,而是“上涨了70%”。虽然原油并不是消费品,但这里用它来说明CPI统计方法中的同比和环比差异,仍然很能够说明这种区别。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2009年3月至7月我国CPI连续5个月呈现“同比”下降的时候,普通百姓切身感受到的仍然是物价在节节攀升。事实上,在这5个月中,从“环比”角度来考察CPI确实是在温和攀升的,2009年7月比3月时上涨了0.3%[注释1]。虽然初看起来这个幅度好像并不大,可是普通百姓对物价“仍在上涨”,而官方却说物价在“不断下跌”。

[注释1]徐奇渊:《解读CPI:统计数据VS居民感受》,2009年9月(上)世界知识。

CPI变化具有结构性特点

普通百姓感觉官方公布的CPI与自己的感受不符,主要原因之一在于CPI中的结构性商品价格变化不同造成的。

众所周知,我国CPI构成中包括8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从这几年来的情况看,一般总是呈现出其中有5类商品的价格在上升、3类商品的价格在下跌或基本持平。

突出表现在:这8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中,权重最大的“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快,而“猪肉”又是“食品”分类中权重最大的子项目,大约要占“食品”权重的三分之一。这样,普通百姓每天感受到的食品尤其是猪肉的价格变化,就会比较明显地体现在CPI变动中。

在许多情况下,食品价格是否稳定、变动幅度大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百姓对CPI的判断。说得更难听一点,如果你能控制住CPI构成中的几种商品价格变动,而不在CPI构成中的商品价格无论怎么上涨,都不会影响CPI,这样也就可以表现出“非常稳定”的通货膨胀率。

也就是说,普通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是通过某些具体商品的价格对比来作出的。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用来作为价格对比的一篮子商品,这一篮子商品与CPI统计中的一篮子商品肯定不吻合,例如其中最突出的是商品房销售价格就不包含在内,这样也就必然会对CPI的主观感受与官方发布的CPI有很大不同了。

就以住房问题来说,这些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节节攀升,可是出现在CPI中的住房项目中却不包括这一统计内容,而是指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水电费等。应该说,用这些项目来代替住房项目,在过去单位分配住房的情况下比较符合实际,可是自从1998年7月1日我国停止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后,如果还是沿用这些过时了的指标来代表“住房”就与客观现实相差太远了。

原因在于,停止福利分房后住房消费的主要途径只能是购买商品住宅。由于我国百姓的购房需求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而房地产市场又处于鱼龙混杂的初级阶段,既不成熟,也不正常,所以才会导致商品房价格在这几年中突飞猛涨。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CPI依然利用各种借口如“住房属于长期消费品”、“住房具有消费和投资两重性”等说辞,把商品房销售价格排斥在CPI统计范围外,取而代之的是变动很小的住房价格,又怎么可能不与普通百姓的感受相差太大呢?

在CPI构成中,类似于住房项目的还有医疗、教育等,它们的比重都不大,但这并不是因为百姓没有消费需求,而是实在消费不起。这些项目近几年来价格上涨都过快,在百姓眼里简直是“无穷大”。如果CPI中不能很好地反映其权重,也就由不得普通百姓对此感到质疑了。

例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7月CPI为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这是当年连续6个月以来的同比下降,并且下降幅度达到10年来的最低点。可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2万名储户中进行的月度调查结果则表明,同期消费者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在不断恶化,2009年6月的满意度指数达到负39.8%。也就是说,在每100个调查对象中,大约只有30个人对物价水平感到满意,70个人感到不满意[注释1]。

2010年7月的物价满意度指数更是达到历史最低点,如下图所示[注释2]:

而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第四季度发布的同一报告也表明,当时我国居民的物价满意度已经达到开展这项调查以来的最低点13.8%,也就是说达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比上个季度提高15.6个百分点[注释3]

一边是CPI不断下降,一边是普通百姓对物价水平的不满在持续放大,原因之一就在于CPI中的这种结构性变化导致的。

以2007年上半年物价出现普遍性上涨为例,当时的物价包括食品中的蔬菜、水果上涨幅度都很大,可是由于食品中权重最大的猪肉价格持续走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CPI,使得它抬不起头来,这当然就和普通百姓感受到的“样样东西都在涨”大不相同了。这也再一次表明,我国的CPI权重有大问题,不能反映客观现实。

[注释1]徐奇渊:《解读CPI:统计数据VS居民感受》,2009年9月(上)世界知识。

[注释2]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注释3]央行:《近74%居民认为物价高,满意度创11年最低》,2010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实际通货膨胀容易被人为扭曲

百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感受到的是实际通货膨胀;而官方公布的CPI却是“名义”通货膨胀,所以百姓感到这个数据“不真实”。

每当通货膨胀来临时,政府都会提前做好应对之策,采取各种措施疏解物价上涨压力。按理说,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是减少货币发行量,并且理顺各种分配、价格关系,可是要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点不但不容易,而且不可能。所以政府部门最先想到的往往就是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不用说,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只能转移压力,并不会真正消除压力。最终扭曲了实际通货膨胀,让普通百姓感觉不符。

例如,某地的牛肉拉面2001年以来一直是每碗4元,2011年上半年当地猪肉、油、米、面等食品原料上涨得很厉害,就在这些小摊贩纷纷酝酿把每碗价格上涨到4.5元的时候,当地政府立刻出台一系列政策来严密控制物价上涨,其中之一就是牛肉拉面的价格不准上涨,每一碗只能是4元,谁涨价就让谁关门。

这样的例子在各地比比皆是,相信百姓对此已经见怪不怪。初看起来,这是政府站在百姓立场上看问题,坚决稳住物价,为老百姓好;可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实行了30多年,这种价格干预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吗?牛肉拉面的价格早就已经放开,属于市场调节范畴,政府现在又凭什么来进行干预呢!就因为现在物价上涨,牛肉拉面就不许涨价了?可是要知道,物价上涨既不是从牛肉拉面开始的(现在牛肉拉面还没涨价呢),也不是经营牛肉拉面的小摊贩想涨价的,实在是因为牛肉拉面的各项原料成本都在涨,雇佣帮工的工资也在涨,所以使得牛肉拉面的价格只能提高一点,否则就亏本经营了!

不用说,这种不许涨价行为实际上是政府把自己应该解决的通货膨胀压力,简简单单地转嫁到这些小摊贩头上。可是俗话说,“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政府不让这些小摊贩涨价,小摊贩就只能通过减少牛肉拉面的份量来消化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而这样一来,表面上看起来物价好像真的没有涨,但带来了许多其他问题。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天“买、汰、烧”的普通百姓对实际通货膨胀率的感受,往往会更切合实际。例如,长春市退休工人李秀芳是记账过日子的,她就有着非常准确的消费支出。她的记载表明,2009年她全家两人全年的消费是8000元,而2010年是1万元,净增了2000元。从这个角度看,她家在这一年中的生活开支增加了25%[注释1]。

[注释1]鲁江、吴丽娟等:《CPI数据与民众感觉不符,市民记录通胀账本》,2011年1月21日东亚经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