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正确估量通货膨胀(1 / 1)

正本清源,既然通货膨胀中的通货指的是货币,那么正确估量通货膨胀的方法也就变得相对简单了:市场上发行的货币量超出实体经济所需要的流通量的百分比,就是通货膨胀率。

正确估量通货膨胀,首先要明确通货膨胀的概念。当明确了通货膨胀中的通货概念指的是货币时,那么正确估量通货膨胀的方法也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具体地说就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比实体经济所需要的流通量高出的百分比,就是通货膨胀率。这是确定通货膨胀率的根本依据。如果货币不够实体经济所用,反过来就称之为发生了通货紧缩。

用CPI衡量通货膨胀最简单

上面提到,正确衡量通货膨胀需要明确究竟发行了多少货币以及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需要量,有了这两个指标,通货膨胀的计算就变得轻而易举。但现在的问题是,作为中央银行来说,要统计每个阶段发行了多少货币很简单,可是要准确计算实体经济究竟需要多少货币,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既然这样,衡量通货膨胀就只能采用其他物价指数来代替的变通办法了。

衡量通货膨胀的方法多种多样,并没有确切规定只能采用哪一种。

不过,全球各国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方法还是相对集中的。

在我国,目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通货膨胀指数有6类,分别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商业零售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在这其中,人们最关心、最耳熟能详的是这样3种: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GDP平减指数,尤其是CPI指数,这也是社会各界在谈到通货膨胀时言必称CPI的原因。而实际上,与实际通货膨胀程度最贴近的是GDP平减指数,尤其在我国更是如此。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导,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作为一个规模如此庞大的经济实体,有关经济数据如此不可靠,以至于研究人员和投资者不得不要竭尽全力去收集各种信息“碎片”来自己进行整理加工。在他们看来,中国用以反映通货膨胀指数最恰当的指标,应该是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CSD)和GDP平减指数[注释1]。

所谓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是衡量不同时期内个人消费支出总水平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数。这里的“平减”,是指通过物价指数把货币表示的名义个人消费支出,调整为实际个人消费支出。由于该指数是当前物价和实际消费支出的比例,所以能较好地显示实际支出模式。

CSD与CPI相比更真实,原因在于当物价迅速上涨时,消费者往往会喜欢选择那些涨价幅度较小的商品和服务。不用说,消费者的偏好很难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保持不变,这也就意味着CSD的核算结果与CPI相比,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计算公式是: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并不公布这个指数,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这两个最有效的指标中,选用GDP平减指数来衡量。

采用GDP平减指数衡量通货膨胀,数据相对准确,并且也能更贴近货币发行这个根本点,主要缺点是它所依据的国家统计局发布的GDP数据发布滞后,从而无法得到当期所需要的通货膨胀率,不便于针对眼下经济形势所进行的分析和决策。

这时候怎么办?再退而求其次,就只能采用CPI衡量通货膨胀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更多情况下各国要用到CPI的原因。

有鉴于此,在实际操作中,各国都会首先选择通过计算CPI来衡量通货膨胀大小,因为这种方法最简单、最便捷,也容易被人理解。

但CPI背负着间接代替通货膨胀率这样的重任,历来是忍辱负重。这当然并不是说CPI不具备这样的资格,关键是制定并修订CPI后面的人,是不是能够及时调整CPI构成及其权重,使得它更符合客观实际,更接近于实际通货膨胀率。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CPI本该是一个很有用的指标;否则,得到的CPI在衡量实际通货膨胀时就会有相当大的误差。但限于客观条件,虽然有时候明知有误差也只能凑合着用,因为这个方法相对简单。

[注释1]颜昌海:《剧烈通胀,中国无可避免的宿命?》,2011年1月25日凤凰博报。

用CPI衡量通货膨胀缺点很明显

上面提到,用CPI衡量通货膨胀的弊端,最主要的表现是与实际不符,不是偏高就是偏低,误差太大。尤其在我国,就更是如此。

首先来看,从理论上说,用CPI衡量通货膨胀率往往会从以下三方面高估实际通货膨胀水平:

一是CPI构成中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是固定的,可实际上,当这些商品和服务项目出现新的价格更低的替代品时,理性的消费者会首选那些价格更低的替代品。这样,CPI如果还是沿用原有一揽子商品和服务项目来统计,就可能使得核算结果高于实际通货膨胀水平。

二是CPI构成中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是固定的,可实际上,当这些商品和服务项目出现品质更高的替代品时,理性的消费者往往会首选那些性能更优的替代品,尤其是在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消费中这种情形更普遍。而这种品质更优的替代品,价格往往较高(当然也有质优价廉替代品的),但这种价格较高并不是通货膨胀原因造成的,更多地包含了品质上升的因素。而在CPI统计中,就很难反映这种价格提高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品质提高造成的,人们看到的只是价格变化。

三是CPI构成中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是固定的,可是这些商品和服务中的技术却是在不断进步的。这种技术进步对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很有帮助,可是在CPI核算中却不能得到正确反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通货膨胀水平。

总而言之,泛泛地说,利用CPI来衡量通货膨胀,会在一定程度上高估通货膨胀的实际水平,具体数据是高估1.1个百分点左右。也就是说,当计算得到的CPI为上涨2%时,实际通货膨胀率大约为0.9%。

这种1.1个百分点左右的误差水平,在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的时候影响相对较小;可是在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时候(例如3%以下),绝对额就会相差很大,足可以起误导作用[注释1]。

正因为CPI高估了实际通货膨胀率,所以一般认为CPI数据可以有一个“容忍度”,即只要CPI不超过2.5%或3%就是“可以接受的”。

例如有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有一点温和的通货膨胀,那就会因为这种通货膨胀引发的商品价格提高,使得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从中多得一点利润,从而刺激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这种通货膨胀还处于温和阶段,所以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一般认为,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大特点:一是年通货膨胀率在2.5%以下,二是每年的通货膨胀率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这种“脾气温和”的通货膨胀,会像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发展,所以称之为“润滑油政策”。相反,如果通货膨胀率超过2.5%或3%,就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时候就称为出现了真正的通货膨胀。

当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一般称为疾驰的或飞奔、奔腾、急剧的通货膨胀,老百姓对货币信心会产生动摇,从而引发经济和社会动**。

当通货膨胀率达到三位数,一般称为恶性的或脱缰、极度、超速的通货膨胀,老百姓会彻底丧失对货币的信心,使得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很容易引发社会崩溃、政府垮台。

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见,目前全球范围内得到一致公认的有3次: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23年的德国,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的匈牙利,三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5月的中国。

话说回来,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CPI指标设计中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所以CPI高估实际通货膨胀率的“规律”在我国并不符合实际。也就是说,我国的CPI不但可能没有高估实际通货膨胀率,而且还大大掩盖了实际通货膨胀率。

究其原因在于,与国外相比,我国CPI中的食品权重太大,居住、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权重过小;并且即使在居住类指标中,也是用房租价格而不是商品房销售价格来计算的。不用说,这几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的上涨幅度最大;如果把价格上涨幅度最快的商品房销售价格也剔除在外,可想而知这CPI还会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实际通货膨胀率了。

所以总体来看,CPI指数在衡量通货膨胀时,本来是有可能高估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可是由于我国的CPI指数设计不合理,却变成了低估实际通货膨胀率。并且,由于其中的权重设计极不合理,并且调整周期过长(5年调整一次),所以这种低估程度不只是一点点。

除此以外,还由于以下两点原因,CPI在我国还不能简单地说就肯定是高估或低估了实际通货膨胀率,准确地说是它扭曲了实际通货膨胀率[注释2]:

一是我国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到40%,用这不到40%的比例来代替全体,容易以偏概全,误差一定会很大。相比而言,美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超过70%,所以用CPI来作为通货膨胀指数所得到的结果就要比我国贴近实际得多。

二是由于统计上的原因,我国的CPI样本品种调整、权重调整滞后非常严重,再加上我国粮食价格有直接补贴、无法反映粮食市场的真实价格,所以用CPI来衡量通货膨胀就把居民消费指数人为拉低了。

[注释1]武钰、汪温泉:《我国通货膨胀率计算偏差分析》,2009年第2期先驱论坛。

[注释2]刘熀松:《不宜再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通胀》,2010年8月30日上海证券报。

新的通货膨胀指数呼之欲出

毫无疑问,用CPI来衡量通货膨胀,各国都存在上述问题。为了扭转各国政府统计部门对CPI的有意和无意歪曲,各国非政府部门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弥补,不遗余力,竭尽所能。

在过去,这主要是依靠各种科研机构和民间组织来进行的;自从互联网出现以后,利用网络资源已经能够大大提高各种经济数据的收集速度,所以正因如此,通过网络来收集、整理、公布数据,就变得轻而易举,并且完全有可能成为“每日播报”,避免政府部门在发布CPI时只能做到“每月一报”、并且还要滞后数周的弊端。

所以,以后在衡量通货膨胀时,完全有可能出现新的物价指数,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公布数据的优势,把这种物价指数所涵盖的样本商品和服务范围尽可能地扩大、价格更新尽可能地实时、权重调整尽可能地符合实际,避免一切人为干扰和失真现象。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全球著名的互联网企业谷歌(google)公司已经在利用其庞大的网络购物数据,一步步构建“谷歌价格指数”(Google Price Index),用以评价每天的通货膨胀指数。乐观者展望说,该指数很可能会有朝一日作为官方统计数据的补充和参考,甚至从根本上扭转官方统计数据的偏差。

据报道,在美国举行的全美企业经济学家协会会议上,谷歌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就表示,谷歌价格指数虽然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并且该公司尚未决定是否会将该指数公布于众,但它对舆论界的引导作用已经显而易见[注释1]。

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谷歌价格指数与各国的CPI指数还不能相提并论,原因在于它们的商品构成不同。例如,美国的CPI中住房价格占到40%,可是在谷歌价格指数中只占18%。除此以外还有,CPI商品构成中的商品类别如果属于经常出现在网上交易的品种如照相机、手表等,两者之间的价格指数就会呈现出“相当良好的关联性”;相反,如果CPI中的商品构成类别在网上交易的数额较小如汽车零部件等,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就不是那么高。这是很好理解的,又是实事求是的。

这表明,谷歌价格指数虽然能够对政府部门公布的CPI起到印证作用,但其本身还会因为其数据来源偏好显示出不足来。这也再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价格指数是可以独立、完美衡量实际通货膨胀率的。

[注释1]罗宾·哈丁报导、管婧译:《谷歌利用网络价格数据衡量通胀》,2010年10月12日英国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