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通货膨胀的标志是什么(1 / 1)

通货膨胀虽然意味着一般商品价格都在涨,但仍然是有标志性物品的。这种天然标志物在全球都是土地;当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时,就退而求其次,集中到房地产身上。

从概念上看,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商品价格都在涨,但这并不否认通货膨胀也可以有它的标志物——房地产。它就像一盏灯塔,指引着普通百姓的投资方向,同时也标志着通货膨胀的剧烈程度。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物价上涨

考察通货膨胀的主要依据是看CPI。具体地说就是:当CPI连续6个月超过3%,就表明已经发生了通货膨胀。但同时需要指出,除了看CPI外,还要看什么商品的价格在涨、什么不涨。

因为归根到底,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物价上涨;但即使CPI上涨,也要是货币贬值引起的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如果是因为产品价格自然上涨造成的,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正因如此,虽然2007年7月我国CPI指数上涨5.6%,可是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看来,这依然没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在他看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注释1]。

具体分析这5.6%的涨幅发现,其中最大的特点是,食品价格上涨大大高于非食品价格上涨,前者上涨了15.4%,其中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涨幅更是高达45.2%,而后者只有上涨0.9%。这表明,这轮CPI价格持续走高是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而从国际上看,人民币汇率不但没有降低,而且还越走越高;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也是越来越便宜,出口商品的价格却越来越高。这些似乎都能说明,这轮CPI上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具有最明显特征的CPI下跌,也不能说就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货紧缩。

从这个角度看,刘福垣认为,这种由食品价格拉动的CPI上涨“对我国来说是个好现象”,因为这表明我国低收入人群的支付能力在不断提高、内需在扩大。以肉价上涨为例,如果猪肉价格上涨导致没有人买肉(没有购买力作支撑),这才是要警惕的;相反,如果一方面肉价不断上涨,另一方面购买力水平又不受影响,就用不着过于担忧。

所以刘福垣判断,5%到6%的CPI涨幅今后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常态。因此,政府不能再采取提高利率、补贴养猪户等调控措施了。

以补贴养猪户为例,实际上这是在以一种特殊方式支持小农生产这种经济效益低下、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样的政策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所以他认为,因为这种CPI上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政府对此“按兵不动”。政府要想有作为,应当一方面尽快实现农村生产方式现代化、淘汰小农经济;另一方面给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避免出现“生产价格低、消费价格高”现象。

[注释1]赵艳红、丁蕊:《通货膨胀离中国有多远》,2007年8月17日北京商报。下同。

通货膨胀的必要标志是流通环节价格上涨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这种价格上涨不是出现在流通环节、而是出现在收购环节,实际上就表明这种产品是供给不足,是在以更高价格向生产者发出供给不足警示,便于生产者迅速把握市场预期,安排生产、提高产量、调整供给,均衡市场供求关系。

有鉴于此,当我国出现CPI迅速上涨,绝大多数人都在分析其中影响价格上涨的一些主要因素,如猪肉、食品价格上涨,呈现季节性供求不足等直接原因时,读者有必要特别关注一些深层次问题,看究竟这种价格上涨是出现在流通环节还是收购环节、供应不足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特别是要考虑货币流动性有否过剩的问题。

当然,在我国CPI并没有明确划分不同环节的价格上涨幅度时,普通读者要做到这一点有难度,仅凭个人感觉又会似是而非,甚至南辕北辙。

例如,2007年7月我国CPI上涨5.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5.4%、非食品价格上涨0.9%,从中可以进行这样分析:食品这种商品毫无疑问是出现在流通环节而非生产环节,并且食品市场本身属于一种供给过剩、竞争充分的市场,不可能突然出现巨大的供应缺口导致价格上涨,也不可能形成价格操纵。所以从这些因素判断,这种CPI上涨确确实实就是通货膨胀,至少也表明了通货膨胀的趋势。

通货膨胀的实物标志是房地产价格上涨

有人认为,既然通货膨胀表现为一般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那么也就无法从某一种具体商品的价格上涨中加以判断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通货膨胀也有实物性标志,其中最典型的是房地产;确切地说就是商品房。因为土地在我国是属于国有的,不能自由买卖,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买卖附着在土地上的房屋了。

究其原因在于,全社会货币流动性大小都可以从房价上反映出来。货币流动性过剩,公众手里都有钱,可是又因为养老、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而不敢用,所以就总是想着积攒下来投资,实现保值增值。而在这其中,首选商品房投资。如果缺乏货币流动性,普通百姓手里没钱,哪怕房屋造得再好、再少也缺人买,也就谈不上房价是高是低了。

商品房虽然也是商品,可是它却不是农产品、电子产品那样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的价格有涨有跌很正常,可是商品房价格却不会跌。例如,去年上市的手机型号今年就必然会有较大幅度的价格下跌,通常的解释是“科技进步”了,而不认为是“物价下跌”;可是10年前上市的同一款自行车,现在的生产成本要比过去高多了,价格却只有过去的一半,这你还能用科技进步的原因来解释吗?商品房价格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形,除非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边缘。

仔细考察,商品房之所以能充当通货膨胀标志,原因主要有:

一是商品房建造具有极强的计划性,反映了国家意志。在我国,土地供应是牢牢掌握在国家手里的,商品房开发也要经过政府批准,并不是因为房屋好销、利润高,房地产企业就可以拼命生产的。这种“计划供应”式的“不充分竞争”,能够维持市场上商品房供应的相对饥渴,从而使得市场机制对它的供求关系、价格曲线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失灵。所以容易看到,它受货币供应量大小的影响最大。

二是房屋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生活必需品,并且具有广泛群众性,不像某些商品那样可以买也可以不买,难以从中考察它的需求刚性。房屋具有长期保存性,不像一次性消费品那样用过就消耗掉,具有保值增值功能。房屋具有非流通性,所以不同地域的房地产价格可以悬殊很大,这样就便于更好地考察特定地区的通货膨胀程度。一般来说,某个地方的有钱人多,这个地方的房价就高;到外地去买房的人毕竟少。

三是房地产交易权属相对公开,房屋买卖后总要到政府相关部门去进行登记确认吧,这样从政府角度看,全社会的房地产交易信息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应收税费一分不少。所以政府很乐意引导百姓把货币流动性投向房地产交易——既然政府无法提高社会公共福利保障,让百姓无后顾之忧、勇敢地去超前消费,以此来吸引货币流动性,那么引导更多货币流动性进入房地产,确保应收税费全部入库,就变得很好理解了。

顺便说一句,从这一点上看,最能够代表通货膨胀水平的商品房价格不包含在CPI构成中,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关注CPI与GDP增长速度是否协调

衡量通货膨胀还有一个标志,那就是GDP平减指数。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尤其在我国更是如此。所以在判断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时,有必要看一看CPI与GDP的增长速度是否协调。

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这两者之间的增长速度比较协调,或者说CPI增长速度没有超过GDP增长速度,那么这时候虽然也可以肯定发生了通货膨胀,但这种通货膨胀有可能仍然属于合理、正常的范围内。也就是说,这时候的通货膨胀速度并不是“太快”,还没有发展到“恶性”程度。

顺便一提的是,通货膨胀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却是个中性词,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肿瘤一样。虽然许多人一谈到肿瘤就大惊失色,但其实肿瘤是个中性词,真正应该大惊失色的不是肿瘤而是恶性肿瘤。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国这几年来的CPI上涨幅度都没有超过GDP增长速度,甚至还相差一大截。不过也不用过于高兴,因为我国的CPI构成和权重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上涨过快的商品房价格不包括在内,否则CPI的上涨幅度与GDP增长速度相比,还真的不好说谁是龟兔赛跑中的“龟”和“兔”呢。

所以,在进行这种比较时一定要考虑国情。

例如,2010年我国设立的通货膨胀警戒线为CPI增长3%,2011年为4%。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这个标准过于宽松。因为连续6个月CPI达到或超过3%就算是通货膨胀了,现在居然把这标准提高到3%以上还得了?但要知道,这一国际标准依据的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与我国GDP高速增长的国情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例如在美国,美国的CPI增长幅度超过2%就称之为通货膨胀,日本的这个指标为1.5%。究其原因在于,美国、日本这样的成熟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相对低位;而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自从2003年以来GDP年增长速度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

从这个角度看,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牛犁认为,5%和6%这样的CPI增长速度在我国应该说是比较适度,“不能说是进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期”[注释1]。

但显而易见的是,我国目前CPI的统计依据仍然是1992年确定的地域网点和品类权重,那时候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目前我国家庭消费中比重超过60%的最主要的三项内容,即首次购房和购买改善性住房、教育开支、医疗保险,在当时都不在统计范围内,我国目前的CPI中依然不反映这些消费行为,从而根本就无法反映物价变动的真实情况。

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国就不应该提高通货膨胀警戒线,而是恰恰相反,还要降低国际上通行的3%的通货膨胀警戒线才是[注释2]。

[注释1]赵艳红、丁蕊:《通货膨胀离中国有多远》,2007年8月17日北京商报。

[注释2]陈义欢:《正视CPI国情,或应降低通胀警戒线》,2010年10月19日华西都市报。